2006年12月11日

男人「心」life、家庭新幸福

學習新習性、創造新契機
陳清葦

有時,人不禁要問,當一個「男人」就真的要堅毅與勇敢嗎?他們也有情緒和感覺嗎?

其實,男人也有非常感性的一面,但卻常『不知』如何表達,或因『害怕被拒絕』而畏怯溝通,或因『挫敗經驗』而不願嘗試流露情感。時日一久,男人就漸漸與自己的情緒與感覺產生疏離。

很多男人認為:「解決事情最重要,談情緒感覺有什麼幫助?」,或者說「就算把感覺說出來又如何?問題也不會因此就消失或解決。」

其實,情緒的穩定平和與否,會影響人對事件的觀察、詮釋,進而影響其思考、決策判斷、對人對事的態度,甚至與身體的健康也有極大的關連。

生活中,人都難免受情緒影響。調適方式,除徹底找尋原因及抒解管道及方法外,有的人選擇委屈自我承受,有的人選擇溝通但情感表達有障礙(不知用何詞彙可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有的人隱約中有些感覺,但因無法明白確知因由(不知自己的真實感受或真實需求),而壓抑下來。

試圖想像,男人若長期習慣性的讓自己處於這樣的壓抑狀態中,他的健康(不論是生理或心理)會好嗎?想法會正向光明嗎?處事的態度會積極正面嗎?生活會充滿希望與活力嗎?

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而男人在家中常居重要地位,他們的情緒、感受往往也是全家人情緒感受的首要指標,深深影響家人的幸福快樂。這也是男人也需要重視心理健康並積極成長學習的因素。

但,若男性也常遭遇溝通障礙或情緒困擾,為何男性選擇向諮商人員求助,或參加心理工作坊學習的仍屬少數呢?

一般大眾對心理工作坊或諮商有著很深的誤解,尤其是男性,以為那是「有問題的人才要去」,或是「瞭解自己,有何難處,哪需要去花這個時間及金錢?」。但實際狀況是,心理理論或許易懂,但心理探索與讀書不同,必需實際去經驗、感受、體悟、吸收,才能使其轉化成生命的一部份。就像學習開車無法只靠書本或教練口頭傳授而學會,心理探索更有其特有的步驟與方法,需要專人引導。

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男性朋友們在身體生病時大可自在的去看醫生,但心理有干擾,需要學習新方法或新習慣時,卻覺得那是很沒面子的事,以至或迴避,或貶輕問題,或找各種理由來解釋以當解決。

但事實上,干擾我們情緒的事件若未透過有效方式深入瞭解並徹底解決,有些負向經驗會以不同的面貌不斷在生活中復發,一直到當事者感覺麻痺、成為隱藏的阻礙,或醞釀為一個蠢蠢欲爆的情緒火山。

人的心理,會被過去的正或負向經驗影響,或因特質、性別或遺傳的不同而遭受不同的待遇,另外自身與社會環境的條件不同其發展也會不同。而人經由環境的長期影響與塑造,所養成的習慣性行為,即所謂的「制約」,往往在這期間形成而不自覺。

當制約產生負向影響力時(例如恐懼制約),生活可能就會被干擾。有時,我們會以為困擾來自眼前發生的問題,而事實卻是受到過去的某些經驗的影響。正因如此,若能設法瞭解過去經驗的運作與影響,並盡力移除負向經驗的制約,生活會更有效能,對身心健康也大有助益。

然而,一個舊有的習慣或想法的轉換與改變,是需要時間與耐性的。然而成年男性往往非常講究效果及效率,常檢視付出是否效益,投入與產出是否值得,這也是學習團體中較少男性的原因之一。

其實,有很多中年男性對生活是充滿無力感或壓力的,「為什麼我知道該如何做,也想努力的去做,但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底是什麼原因?」

這類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去釐清。釐清解決之餘,更重要的是自我接納與給自己更多的「允許」。我們內在常有一個自動化思考的機制,超出我們可以覺知的範圍,當生命中的改變與未知發生時,它會因「害怕」或「沒有經驗」而自動的產生阻撓力量;這時,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覺察是必要的。

嘗試著找到阻礙力量的來源或要因之餘,如果一時仍找不到辦法處理,學習退一步也無妨。也可以用創意的方法試試不同的可能性,不需固著於舊有或傳統、單一的方式。有時,處理事情不非一定要嚴肅,更多時候,用「玩」的心情與方式,也會帶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每個堅毅與勇敢的男人,都曾有過一些夢想,都曾有許多的感性情感與思緒,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種的打擊或挫敗,讓他們漸漸的放棄了。邀請男性朋友,重拾夢想與理想,檢查舊有的習慣模式在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結果,再做「新」的嘗試、「心」的學習,看看自己生命與潛能中還蘊藏有什麼讓人振奮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