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前天看到台灣新聞上出現筆名「藍絲絨」的知名兩性女作家李性蓁,疑因感情問題,以割腕方式自殺未遂,出院多日後,在北縣淡水租屋處留下遺書後,燒炭自殺,結束卅八歲的青春年華。
昨天又看到報上寫著一名母親將幼子從多倫多公園附近的立交橋拋下交通繁忙的401高速公路,然後躍下,兩人同告喪生。
不同的生命,同樣以自殺告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不管是因久病不癒,債務纏身,感情問題,學業,事業壓力,或是什麼原因,會選擇死亡,基本上是在一個覺得已無其他選擇的情境裡做出的行為表達,是痛苦,無助,亟需靠外力介入幫忙處理的。當然,當中也包括了不少因病而出現的自殺情況。
就好像憂鬱症。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三大黑死病之一,終生流行率高達10%~15%,特別是多發生在人生最精華的30~50歲,而且15%以上憂鬱症患者最後死於自殺,造成患者本身、家庭、甚至社會難以磨滅的遺憾與不安。
前兩年,多倫多一位精神科醫師因產後憂鬱,跳地鐵自殺,而「藍絲絨」雖被稱為兩性專家,自己的感情問題,一樣讓她陷在死胡同裡,以死了結生命。這證明了,在生活裡頭,不管他/她的是不是有相關的專業背景,碰到生命的難關,都是需要幫忙,需要有人伸出援手。
.
但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讓問題在還沒有釀成悲劇前就有警覺?出現問題,自己能不能承認自己不對勁需要幫忙?有沒有足夠的教育,教導人們評估自殺的危機?懂不懂發現周圍人的自殺徵兆?敢不敢去瞭解身邊人的自殺計畫?
.
雖然已經有很多機構注意到這些狀況,但畢竟人力有限,能真正做推廣及宣導的人仍然不多。我想,在看到這麼多類似的新聞之後,我們自己需要主動尋找更多的資訊和管道,讓自己可以有足夠的警覺和概念去預防及避免這些不必要慘劇的發生,甚至能教導周圍的家人朋友有一些相關知識,那才是比較積極之道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