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

潔白的木槿花

一到夏天,院子裡的木槿就開花。母親一見潔白的木槿花,就會眼含淚水,哆嗦著說:「我那時好糊塗,好糊塗啊。」

我5 歲那年,右腿忽然青腫了一塊,痛得我成天哭喊。 母親見我熬不過,就背著我去廖醫生家。 廖醫生是個老中醫,退休後在家裡開了個小診所。 他醫術好,心也善良。

廖醫生看了我的腿,責怪我母親: 「再晚來兩天,右腿就廢了。 這是骨髓炎,嚴重了就得截肢 !」 母親不敢出聲,眼眶卻紅了。

其實不能怪母親,父親去世後,母親終日為3 餐發愁.哪有閒錢給我治腿? 母親擔心地問能否治好,得到廖醫生的肯定回答後, 臉色晴朗了許多,可片刻後,又一臉的陰雲。 廖醫生給我敷了草藥,又交給母親兩帖中藥, 說兩天後再來換藥。

母親顫聲問要付多少錢,廖醫生說 5塊錢, 母親的臉紅了,母親借不到錢,但我的腿不能不治。


母親只好揣著八個雞蛋去廖醫生家。 那時雞蛋很便宜,幾分錢一個。 廖醫生不肯收,母親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下來了。

廖醫生的眼睛也濕了,安慰母親:「好,我收下。錢的事,不要說起。」 看了幾次腿,母親已欠廖醫生 28塊錢了, 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

再去廖醫生家,母親帶上了家裡惟一的母雞。廖醫生死活不肯收,母親哽咽著再三哀求。廖醫生拗不過,說: 「好,就算我買你的, 10塊錢,好嗎?」 說著,硬塞給母親十塊錢。 那時一隻雞最多賣 4、5塊錢。 母親說啥也不肯接錢。

回到家裡,母親發現中藥紙包裡有 10塊錢,當晚就去了廖醫生家,把錢從門縫裡塞進去了。兩天後,又該去換藥,可母親不敢去,只默默地流淚。不料廖醫生找上門來了。

談話間,廖醫生驚喜地發現了院子裡的木槿花,說: 「木槿花是上好的中藥, 一兩值 2塊錢呢!摘了賣給我,好嗎?」母親驚喜萬分,連忙摘木槿花。廖醫生拿秤一稱,竟有 1斤。 他說:「這下好了,你再也不用欠我錢了。」

此後,去廖醫生家治腿,母親就帶點木槿花去。母親不用欠廖醫生錢,廖醫生反而每次給母親一點錢。不久,我的腿治好了。

第2年,廖醫生竟去世了。母親十分傷心,去廖醫生家弔唁。

母親從他家屬口裡知道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木槿花是不能做中藥的。

母親哇的一聲嚎哭起來:「我的恩人呀……」
.
文章來源:網路

把握機會幫助人。但記得,要讓受助者有尊嚴。
接受別人幫助時,要心存感謝,並將這樣的善意盡量傳遞出去。
.
小小常識:
*韓國無窮花:學名爲木槿

七月至十月是木槿綻放吐芯的季節。由於韓國人特別欣賞木槿從春天到秋天的漫長花期,因此稱它為「無窮花」,並選它為國花。

韓國人將木槿看成自已民族的驕傲,一花凋落,一花又開,其強韌無比的生命力象徵“永遠綻放、永不凋落”,體現出大韓民國雖歷經困苦劫難卻仍堅忍不拔和充滿朝氣的民族精神。木槿花潔白的花瓣,代表公正、誠實和廉潔,花蕾心部為粉紅色,則代表熱情。

2007年1月28日

脫衣舞孃

朋友邀約,陪她從家鄉來的客人一起去看脫衣舞。後來的結果是,朋友的老公睡著,我和朋友在聊天,倒是兩位客人覺得新鮮,看的津津有味。

看著台上的舞孃,我是有些難過的。有幾位舞孃,她們的身體非常柔軟,一字腿,倒立,翻轉,在鋼管上有一些高難度動作。如果在一般的表演場所,相信會得到很多的欣賞和掌聲吧!但在那樣的環境裡,醉翁之意不在酒,就算有真本事,也只是販賣身體的方式之一。

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原因,她們選擇當舞孃及出賣身體?那家酒吧,除了在台上的小姐,場內都還有許多穿著比基尼,非常涼快惹火衣服的小姐在和客人搭訕。若是看中意了,可以另闢暗室交易。小姐和客人來來去去,剛剛才和客人出去的小姐,轉頭就上了舞台,配合著音樂,扭動起身體,將身上的寸衣僅縷脫至一絲不掛。

我喜歡大胸部,欣賞典型花花公子兔女郎般身材的女子。酒吧裡的舞孃,多數胸部都很細小,雖然整個身體比例很平均,但我還是會評頭論足一番。驀然發覺,實在該打自己一巴掌,不是為了我的喜好或觀看,而是為了我的說三道四。

我有什麼資格去批評別人的身體?且不說我自己就沒有一副好身材。對一個一直把尊重掛在嘴上的我來說,我對別人身體的評論,難道是一種尊重嗎?朋友說,她們要出來賣,本來就要承受別人的挑選和批評。也許是吧!但那實在不是我喜歡的方式。我知道,是因為我討厭別人對我說長道短,所以也不願接受別人被人說三道四。

我心裡清楚,這一切只是短暫的,都會消失不見。再好的身材,也會變形,再年輕美麗,也會年華老去。我會為她們難過,也都還來自我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還不能完全以平常心對待。但當我看著台上扭動的身體時,我還是忍不住要問,"她們的靈魂在哪裡?"

朋友說我的標準太高,在那種場合,怎能期待靈魂?但那是每個人都有的啊!她們是人,而我只覺得她們像機器人。沒有眼神的接觸,沒有感覺,只有一個軀殼,只是在做一個工作;一個固定而常態性的工作。

相對來說,反而是台灣的脫衣舞秀要來的讓人有感覺。雖然不像加拿大可以脫到全裸,但若隱若現的撩撥和挑逗,配上性感的音樂,彷彿脫衣舞孃就是針對你,難怪看的人會有心頭小鹿亂撞的激動。

傳燈錄(卷三)裡的記載,當達摩認為他該回國時,曾對他的弟子們說:「何不告訴我你們所達到的悟境?」

弟子之一道訓說:「依照我的瞭解,道德運作既不依文字,亦不離文字。」達摩說:「你得到我的皮。」


尼姑總持說:「依照我的瞭解,就像慶喜(Ananda)看到阿門佛國,一見便不再見。」達摩說:「你得到我的肉。」

道育說:「地水火風等四大,自始就是空的,眼耳鼻舌身五蘊本不存在。依照我的看法,無一物可得。」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骨。」

最後輪到慧可,他走出來,行了禮,又回到他的原位。達摩說:「你得到我的髓。」

看著台上的表演,我的腦裡、心裡一直轉著,忽然想到了這則故事。我曉得,這一切都是幻象,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存在,終會消失不見,只不過是有一個因緣,所以有機會出現。萬法唯心造,是我心裡有個起因,才會出現那個感覺,那個結果。真要說,我頂多也就在二,三層次罷了,知道一切是空,但還需藉著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及想法。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把脫衣舞孃和佛弟子放在一起談是大不敬,也許吧!但不都說,道在屎尿間嗎?什麼是高尚?什麼是骯髒?不還是有分別心嗎?

什麼時候,我真能不再說了,不再有激動了,只像慧可大師般,行個禮,瞭然於心,我大概就離開悟不遠了。

2007年1月27日

全像投影的宇宙觀

全像科技與萬法唯心造 潘定凱

「萬法唯心造」這個佛典中的名句,令許多人質疑。我們的心真的可以創造萬物、改變萬物嗎?在今日,這個「科學教」盛行的時代,有許多人自稱他什麼都不信,只有科學實驗能夠證明的,他才相信。那麼科學究竟能不能證明萬法唯心造呢?讓我們看看一本於一九九一年就已出版的書——《The Holographic Universe》(暫譯為「全像的宇宙觀」),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科學證據與事實記錄的證明。

這本書主要是以「全像」這個科技來說明宇宙中的各種現象。其內容豐富,可以說已囊括了你所聽過的各種「異常的」、「非科學」的現象。在這本書中,我們也看到了人類心力之強大真的可以改變物理定律、創造醫療奇蹟,我們實在不應該太小看自己。

那麼「全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全像照相術(Holography)可以說是「雷射立體照相術」,這一項科技已在現代電影中廣泛的被應用。電影《星際大戰》中,機器人投射出立體的莉亞公主影像;以及電影《絕地大反攻》中立體的死星戰略圖影像,都是全像的例子。

全像使用的科學儀器,其配置方法如下。雷射光射出後分為兩束,一束投射於被拍照的物體上,反射後再與另一束光相互干擾,然後將干擾波形存於全像軟片上。

與傳統照相術不同的是,這張軟片上看起來只是一大堆像水波的紋路,看不出一點被拍照物體之形像,可是當我們用雷射光以正確的角度投射於軟片上時,就會顯現出該物體之立體影像。能顯現立體影像並非全像最神奇之處,全像最神奇之處乃在你可以把這片軟片分割為二小片或四小片,或八小片……,之後,每一小片用雷射光照射都可以顯現出該物體之完整影像,差別只是越小片則影像越模糊,也就是說,記錄在軟片上的影像是沒有位置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全像之發明雖然可以說是完全科學性的,由萊布尼茲(Leibniz)的微積分(Calculus)至傅立葉(Fourier)之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s),到全像發明人蓋柏(Dennis Gabor)利用這些方法發明了全像;然而,發明微積分的萊布尼茲卻精通佛教華嚴宗的理論,這一點是否值得信奉西方「科學教」的人們深思呢?

有了全像後,許多以往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都可以用全像的特性來解釋,例如人腦為什麼可以記這麼多東西,因為全像不是一對一的記,而是用「波」來記,而且全像可以用不同角度之雷射光來記錄不同物體於「同一張」軟片上,所以,人腦若是全像性的,就可以記錄非常多的影像;同樣的,若你一時想不起來某件事,那就像雷射光照射的角度不對,所以顯現不出原來的影像。

而因為人的身體是全像式的,所以人身上的「小片」,如「耳朵」,可以發現對應全身的針灸點,另外的「小片」,如「腳掌」、「手掌」,也可以發現對應全身的按摩點。如果依此類推,宇宙的每一小部份都應該包含了整個宇宙。令人不禁要聯想到名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句

在一粒沙中,見到全世界。

在一朵野花中,見到天堂。

將無垠,握在掌中。

見永恆,於一剎那。

是否另有深意?

而佛經中的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在微塵裡,轉大法輪。又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境界呢?

另一個例子是與愛因斯坦齊名的量子物理學家大衛.波恩,在他成名的電漿實驗中顯示出,被我們認為「無生命」的「電子」也會互通聲氣,一起運作,就像你在海面上看到一群乒乓球整齊排列跳芭蕾舞一樣令人難以置信。波恩在許多類似的研究後指出,我們與我們所在的宇宙乃為一「相連的整體」,就像是一個不可分的巨大「動態全像」,而我們的心力令我們只看到某一時間、某一層次的宇宙,所以誤認為有了各個「分離」的萬物。

他悲痛的指出,我們今日的許多問題其實都來自這種分離的心態,我們認為可以任意取用某一部份的地球資源而不會影響整個地球,我們認為可以任意宰割治療身體之某一部份而不會影響全身。他認為這些心態最後會令人類滅亡。在人類與大自然為共同體這個觀念上,愛因斯坦也說過,「人類的工作必須是藉著擴大我們的慈悲心以包容所有的生物、大自然和大自然之美而達到解放昇華自我的境界」。

如果,萬物都是心力的設計,則一切「神蹟」或「奇蹟」就不難解釋了。

書中提出許多近代基督教聖者示現的神蹟。有的聖者示現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傷痕,會在腳心流血,流向腳尖,就連他坐在床上腳尖朝上時,血也流向腳尖,這不是違反了我們所知的物理「定律」嗎?有的聖者可以不吃不喝,數十年如一日;有人泡了聖泉令骨頭重生,這些不是違反了我們所知的醫學「常識」嗎?如果你認為神蹟不能與心力共論,書中也舉出了「觀想療法」(即想像你受到很有效的治療)、「寬心劑」(即無實際藥力,只是令病人安心的假藥劑)有強力療效等不勝枚舉的例子。最可笑的是迷幻藥實驗,服用「假」迷幻藥的人如果以為他們服用了真藥,也會和用真藥的人有同樣的迷幻藥效應,另外像鎮靜劑、咖啡因的實驗也都得到類似的結果,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心力可以扭轉自然力、藥力。

書中還列舉了許多異常現象,例如「靈魂出體」、「異常巧合」、「臨死經驗」等可以用全像解釋的例子。其中尤以臨死經驗者所見的死後世界最有意思,死後那莊嚴瑰麗、時空俱失的世界卻又與許多流傳至今,古老文化中靈魂出體「夢遊」所見不謀而合,有的文化甚至認為所有人真正的家其實是在死後這個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我們在死前就須學習如何在這個無垠的世界中生存。

這令我不禁想到,如果人生只是許多場夢的另一場夢,許多幻境中的另一場幻境,我們為什麼要在夢中令自己、令他人、令大自然受苦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放下一切仇恨,放下一切貪念,為人類、為大自然好好的過完這一生呢?

在書中,我們也看到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並不是冷酷無情的,而是仁慈柔軟的。想想,雲性柔軟,可以載雨電;水性柔軟,可以載巨舟,那麼心性柔軟,又何以不能生萬法呢?

最後,我想大部份人都對「催眠看前世」有興趣,該書不但提到催眠看前世,還提到「催眠看未來」,因為在全像的宇宙中,時間和空間不過都是一種假相。既然催眠可以看前世,為什麼催眠不能看未來呢?令人驚訝的是,實驗的結果竟然不是一大堆人各說各話,而是可以歸納出不同的人們見到的四種不同的未來,也就是說我們有四種不同的未來夢可以作。那麼,行筆至此,聰明的你,應該知道,「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呢?

The Holographic Universe 潘定凱譯

今日的科學資料牽連甚廣,它們可能會造成精神學、精神病理學及臨床實驗上的重大革命,某些觀察結果的重要性已超過了精神學及心理學的範疇,嚴重挑戰以牛頓及卡笛生理論為基礎之西方科學主流,它們甚至有可能從此改變我們對人類、對文化、歷史及現實世界之看法。
——史丹尼斯拉夫.葛洛夫《發現自我之奇妙過程》一書中論及宇宙全像之現象

一個偉大的,對現實世界之新觀點,像個孩子一般在事實前坐下來,準備好放棄一切過去成見,謙虛地跟著無垠的自然走,否則你永遠都學不到東西
——T. H. 哈斯利

就某一層面而言,這個我們認為「實體」的世界並沒有出問題,它也不是不存在,只是當你穿越它並以全像這一套理論系統來看宇宙時,你會到達另一種觀察面,另一種「現實」,這個「現實」可以說明許多迄今科學無法解說的現象,例如超常現象、鬼神、超常巧合,一些超越正常「有意義」的巧合。
——卡爾.普力邦(Karl Pribran)《今日心理學》專訪

若我們觀察每一個人類,我們會立刻注意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全像,獨立自主、自我生產、自我有知。然而若我們將它獨立於地球環境來觀察,我們立刻會發現人類就像一首詩,或一個完整的宇宙,在它的外形內有完整的,足以創造人類的物質、社會、心理及進化環境。
——肯.戴奇沃德博士

奇蹟的發生,並不違反大自然的定律,只不過是違反了我們目前所知的大自然。
——聖.奧古斯丁

我們人類認為自己是由實體的物質所組成,事實上,身體只是那微妙的資訊力場的產品,這個力場造出了我們的身體及各種物質。這些力場是隨時間而改變且不是一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全像,這就是那些有天眼通的特異功能者所見到環繞人體的多彩蛋形光圈或氣場。
——艾扎克.班多夫

巫教主義及類似的神秘領域研究有它深遠的意義,因為它們皆舉出心與靈的新觀念,它都會談論到擴展意識的領域……。我們對有感知的實體世界的這種信念、這種知識,甚至這種實體的體驗,都不過是一種幻覺、一個幻影的世界,而那被我們稱為肉身的立體工具,不過是一個容器,或一個住宅,用它,我們可以找尋更偉大、更完備,包含了真正生命母體的「那個東西」。
——豪格.考威

心的「家」,就像萬物的家,都在隱含秩序層中。在這個全宇宙大會的基礎層,根本沒有線性的時間這回事。

隱含秩序層是無時間性的:每一剎那並不像珠子連在鏈子上那樣一個一個的串在一塊。
——拉瑞.道西

當你在意識上放下了對肉身的依賴性時,你才可以體驗到全像的世界

當你執著於色身及其他各種感官知覺之模式時,全像的現實世界最多只能成為你的智慧或知識的一部分,當你放下肉身時,才能體驗到全像世界。這就是為什麼那些神秘修行者這麼肯定於他們所見到的一切,當你未曾體驗過這種感覺,你只會懷疑或覺得與自己無關。
——肯尼斯.鈴博士

開啟心中的蓮花

今年八月中旬至九月,台灣琉璃光養生世界邀請Maitra Laura女士,在台北舉行三梯次的潛能開發研習課程。Maitra自小即有第三眼的靈通能力,在加州琉璃光中心的課程中,常常帶領學員體會我們未能觸及的生命實相,本社將此次課程的精華以文字的方式讓大家能共同一探我們豐富的心靈世界。

你越注意什麼,就越創造什麼
你是否曾在內心最安靜的時刻,輕聲地問過自己,究竟這一生你的目標或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是健康?是快樂?是無限的智慧?甚至萬事萬物的和諧與平衡?當你大聲而肯定地說出你的目標或願望時,你就在創造它。這是宇宙力量運行的法則:當你心念集中於一個焦點時,你能吸引宇宙的力量和內在的生命潛能來實現它。因此常常檢視內在的信念極為重要,你相信什麼,你就創造什麼樣的經驗,那麼要如何吸引更大更高的力量呢?要訣是,目標越明晰、具體,所設定的內容層次越高,例如真理、愛、和平,那麼你就真的開始創造它,吸引這樣的能量到你身邊來。

聆聽內在的聲音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教導著聽從外來的指引,把別人的價值觀當做是自己的真理,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與迷失,因為一件事對別人是好的,不見得對自己就是好的。每個生命在宇宙中都是獨特的,本性俱足的,如果,生命是一學習的過程,則每個生命所需的教材和課程都是獨特的,因此讓我們放下外在的一切,聽聽我們內在的靈魂在說些什麼。有人稱這內在的聲音和指引是靈魂的聲音,是內在的老師,是大我,或真我(higher self, true self)的聲音,或是宗教上所稱的佛性、自性。

這聲音告訴我們的訊息往往是異於常理、無邏輯,令向來善於批判分別的我們無法理解,有時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了解它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原因是內在的聲音係存在於時空、經驗之外的領域。但是它所關心的是真理、靈性的成長和生命所要走的路。智慧的增長肇始於聆聽內在的聲音,那麼要如何暢通這內在的指引管道?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我們左右腦的運作。

左右腦平衡運作
我們平常思考、表達所用的是左腦的功能,左腦掌管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那一部分。右腦掌管創造力,想像力、靈感、內我(inner self)、第三眼的活動、和過去世的記憶。最近美國醫學界發現,男人和女人其左右腦的路徑構造不太相同,男人左右腦連繫的路徑像崎嶇狹窄的小山路,而女人則是又寬又直的高速公路,然而不管男性、女性,創造力和靈感是一樣的。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從事的學術工作需要大量運用理性邏輯的分析、思惟,然而重要的理論之出現,往往來自右腦的靈感。左右腦合作的例子還包括作家、畫家、藝術家等等,他們從右腦接獲靈感,再由左腦表達出來,比如文字的敘述,色彩、線條的佈局。常常練習運用左右腦的路徑,可以使右腦的創造力和靈感更加清晰,而有效地運用在生活上。以下有五種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感受內在的訊息:

找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房間,盤坐或舒適地坐在椅子上,可以放點輕柔的音樂幫助放鬆。列出五個你所關心的問題,越是具體答案也越明晰。

深深地作幾次呼吸,從鼻吸入,從口吐氣,把所有緊繃的肌肉放鬆。告訴自己把下巴、臉頰的肌肉放鬆,也把肩膀上所承受的壓力放下,再將注意力移到下腹部,讓它完全放鬆,最後到膝蓋,將膝蓋前後的肌肉放鬆,使雙腿的能量可以很流暢地流向地心去。

等到身體完全放鬆後,開始觀想,想像出一個房間,牆壁上有許多公文檔案櫃,裡面有你想要的資料。房間中央有一把椅子,想像自己坐在上面。

以下你可選擇任一方法:
想像你前方有個電視螢幕,椅子前有張茶几,茶几上有搖控器,此時心中默想第一個問題,然後按下搖控器的開關,你將從螢幕上看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茶几上有具電話,此時心中默想第二個問題,然後拿起話筒說出問題,聽聽看話筒傳來些什麼訊息。

房間另一邊有一個桌子,桌上有本書,觀察一下書的樣子,將手放在書上,默想第三個問題,接著將書打開,答案即在上面。

地板中央有一個洞,將頭往下探,大聲說出你第四個問題,聽聽有什麼訊息回來。

最後坐回椅子上,感覺自己內在有個小宇宙,滿天的星星、銀河,向這美麗的宇宙大聲說出你第五個問題,觀察是否有任何訊息回來。

當你得到答案後,慢慢地將意識再帶回原來的時空,然後打開雙眼,用手按摩臉、手臂、或者起身活動一下手腳。

在這五個技巧中,並非人人皆能從每個技巧看到或聽到答案,只要其中有一、二種對你特別適用,以後可多用那種技巧練習。如果答案比較抽象,目前不易了解,不妨先記錄下來,日後也許能解開它表示意涵。

永恆的當下
想一想,每天我們重複做的事情,照鏡子、進出家裡的客廳、開車上下班、和同事打招呼……,但是我們真正從鏡中看到了自己嗎?我們真的看了客廳的一景一物嗎?每天走的那條路是否有所改變?當我們和熟識的朋友說話時,是否真的與他們的內心做真實的交流?當我們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了第一次的印象之後,我們往往依循著這個經驗去判斷、去回應,而停止用心真正的觀察。當人們有了某種經驗之後,往往會因循這個經驗,因為這樣子做,我們會感到安全:「哦!世界仍是我所熟知的樣子!」殊不知此種習慣性卻阻礙了意識的開展,無法接受改變或因對未知的恐懼而不願接受新的經驗。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亦是如此,比如在七年前對某人的印象和評價仍決定你現在面對他時所抱持的態度。我們抓住舊的傷口和經驗,而不願改變,而我們始終無法用愛和寬恕來化解,雖然傷痛之事早已過去。因此,可以說我們常常是個活在過去的人,我們看不到現在,即使它充滿了喜悅和愛。然而過去是一場夢幻,未來也從未來臨,我們真正擁有的是每個永恆的當下。當我們吃蘋果時,就專注地吃它,不要想著昨天發生的事,也無須憂慮明天將會如何,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吃蘋果是件如此美妙的事。真正的快樂是在我們的內心,不管當下是快樂的,是悲傷的,它都會過去,在這生命之流之下,是無限的平安和喜悅。

無限上升的能量
人體有七個主要的能量中心,我們稱之為氣輪(chakra),心是漩渦狀的能量中心,能量由此進出,是為人體能量進出的門戶。

一、第一輪,又稱海底輪,位於脊椎底部,它和生存問題有關,比如說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在台灣大多數的人並沒有這一輪的問題,然而在非洲或其他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他們每天面對生存的危機,這就直接和第一輪有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輪還和拙火有關,拙火俗稱生命之火,潛藏在脊椎底部,精神修持者若能啟動拙火的能量,沿著脊椎通過七輪,往頭頂上方衝去,會達到開悟的狀態。

二、第二輪,又稱丹田輪,此輪掌管將生命能量均勻分布到全身,因此和健康有相當大的關連,此外它又和性能量有直接的關係,事實上性能量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力量,我們利用它創造出新的生命,我們可利用它來創造事業,或發展藝術創作,也可以只是簡單地把它用在性行為上。

三、太陽神經叢,又稱臍輪,此輪和情緒有直接的關係,當一個人生氣或悲傷時,常會感到胃部不舒服,事實上是太陽神經叢的能量受到阻塞,此輪又和個人的力量或稱利益自己的力量有關,也是所謂權力中心,一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他會運用這輪的力量去影響他人。

以上三輪是屬於人體中比較動物層次的本性,但目前地球上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大多靠著這三個輪在生活,但隨著新時代來臨,會運用高層力量的人將會越來越多,比如在世界各國領袖中,有越來越多的領袖是真誠地關心大眾福祉,追求世界和平。

四、心輪,代表無條件的慈悲,愛心和宇宙的大愛,這和個人之間的情愛不相同,但不意味擁有宇宙性大愛的人就沒有個人的感情生活,反而個人的情感,會因心輪的開啟而提昇其品質。

五、喉輪,和真實的表達及利益所有生命的意志有關,當它完全開展時,會完成臣服於內在的覺性和真理。

六、天目輪第三眼,與想像力、抽象精神概念的理解有關,也和智慧的展開有關。

七、頂輪,人與宇宙意識有關,也代表了一個人對精神事物的體驗,身心靈及宇宙整體的整合,如果人的頂輪開展時,他會經驗到內在獨特的靈性,這是遠超過言語所能形容的境界,因他已超越這個物質世界而擴展為無限的生命,這使得他個人的生命有了存在的目的,並且充滿了信心與和平。

除此之外,在人的靈光中(aura),還可細分出許多細微體,相對於七個輪,依序為肉體,以太光體、情緒體、星光體、低層理性體、高層理性體及佛性體,有的說法甚至細分到八十七層,事實上這些細微光體是渾然一體,存在相同的空間內,而非有界限的由內向外地分層次。值得一提的是以太光體(ethic body),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已死亡,就看他以太光體是否已完全離開。在美國,曾經有人實驗,在人死亡前後,人體的重量有些微的改變,他們稱之為靈魂的重量,但事實上乃是以太光體。另外有一個名詞是星光體出遊(Travel of Astral body),在晚上睡覺時,我們星光體常常離開身體到不同的時空去旅行,有的是去拜訪朋友,或是去幫助某些人、事、物,或是你所關心的國家,有的是去和靈界的老師們學習某些東西。因此在晚上睡覺前可以告訴自己,比如你想去探訪一個你在遠方的朋友,或者是去完成某件事,我們白天醒來不見得記得這些經驗,但我們的確透過星光體的旅行去遊歷了一番。

心靈世界之遼闊遠在我們想像之外,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經驗、不斷學習、又不斷超越、擴展的過程,當我們用一個更大的視角,更大的架構來看萬事萬物,我們乍然了悟,若非是愛,我們不會在這裡。

主要輪與身體有關部位Major Chakras & Areas of the Body They Nourish

Chakra

顏色
腺體
身體有關部位

Crown
頂 輪
墨藍色
松果腺
上腦、右眼

Head
天目輪
紫紅色
腦下垂體
下腦、左眼、耳、鼻、神經系統

Throat
喉輪
天藍色
甲狀腺
支氣管、聲帶、肺、食道

Heart
心輪
綠色
胸腺
心、血、循環系統

Solar Plexus
臍輪
黃色
胰臟
胃、肝、膽、神經系統

Sacral
丹田輪
橘紅色
生殖系
生殖系統

Base
海底輪
紅色
腎上腺
脊椎、腎

(摘錄自琉離光雜誌2005年一月及二月號)

2007年1月26日

本來面目

一群憤怒的和尚由惠明帶領追逐逃跑的慧能,後者已經遵循五祖的勸告,暗地離開了寺院。當他要越過一個大庾嶺的山道之際,惠明等人趕了上來;慧能把衣缽放在附近的石頭上,對惠明和尚說:「這件法衣,代表著我們的信仰,不是武力所可爭奪的,如果你要,可以取去。」

惠明去取,但法衣重得如山一般。他住手,猶豫,因敬畏而顫抖,終於他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望行者為我掃除愚昧。」

六祖說:「你既然是為法來,請把一切心念,不思善不思惡,看看你未生以前的面目是什麼。」(「不思善,不思惡,正于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經這樣一提,惠明立即悟得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而這是他一直尋求卻尋求不到的。現在他之瞭解一切,就如同飲了一杯冷水,感受到它們的沁涼。由於強烈的感動,他汗淚並流,恭敬的走近六祖,行禮說道:「除了這深遠的話中所含的意義之外,還有其他奧秘的東西嗎?」

六祖回答說:「我所指明的事物中沒有隱藏的東西。如果你反觀內在,你會認出你的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是有世界之前即已有的;奧秘在你心中。」.....

臨濟宗的創始人臨濟義玄有一次就這般說:「各位求道者,你們不要以為佛是無上完滿者。在我看來,他不過是一個糞池。菩薩與尊者──所有這些都不過是枷鎖你的器具。因此,文殊劍殺瞿雲,而鴦掘(Angulimala)刀傷釋迦。各位修道者,沒有什麼佛道可得的。所謂「三乘」,「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性」,「圓頓」之教等等──所有這些都只是用來治療種種疾病的方法;它們本身是沒有實質的。不論它們自稱具有何等實質,都只不過是象徵性的表現,除了文字的戲論之外無他。

「各位修道者,有些禿子想抓住某種東西做依附,以便可以讓他們解脫世俗的枷鎖。大錯,求佛失佛,求道失道,求祖失祖。」(譯注:見《臨濟錄》)

如此看來,禪師們在傳道工作中,所要做的顯然是儘量使弟子有獨立性與原創性,不僅是對傳統佛教的解釋上為然,在他們自己的思想方式上亦然。如果有什麼事情可說得上是讓他們十分厭惡的,那就是對於外在權威的盲目接受,以及對於因循習俗的謙卑屈從。

他們要求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性和靈性。他們給予心靈完全的自由,任其自我展現;這種心靈的自我展現是不可以被任何人為的事物去阻礙的──諸如把佛當作救世主來崇拜,對於經典的盲目信從,或對於任何外在的權威之無條件的依傍。

他們告誡弟子,不論任何事物,必得由他們自己證實為真,才可接受一切事物,不論是神聖的或凡俗的,都要加以摒棄,因為它們不屬於自心。他們說,不可執著於感覺,不可執著于理智,不可依傍二元論,不可依傍一元論,不可被某種絕對體所誘,不可被神所誘,你只要是你自己,則你將虛如太空,自由如空中鳥或水中魚,你的精神將明澈如鏡。佛與非佛,神或非神,這一切只不過是遁詞,是文字遊戲,沒有真實的意義。

這是我從鈴木大拙的"禪學隨筆"中"佛教中的禪宗"摘錄下來的。六祖和臨濟義玄所說的,是我一直在想也一直在找的。被我用粗體加強的字句,也正是我想用來告訴我自己和周圍的朋友的。

性是什麼?自性在哪裡?我是什麼樣子?除了我自己,有誰能給我答案?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現在不做什麼,不代表我以後都不會做。現階段對我來說,清楚自己,遠比對外做什麼要重要的多。有幾位朋友對我目前的獨善其身和一些避世作法不以為然,用一些軟硬方式,想讓我有一些行動,做一些事。


朋友看得起我,認為我有能力為社區做一些事。只是,在不同的生命過程,有時也真的需要有一些轉換和休息。我清楚知道這不過是個過程,沈澱讓我更有空間和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我未來的方向,讓我再次出發時,能有更有效,更觸動的做法及分享。

老實講,不管是我要求朋友做什麼或不要做什麼,或朋友期待我,要求我做什麼,都是比較不切實際的,決定權都還是在別人手上;只能建議,不能強求。倒不如回到自己身上,清楚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呈現自己的樣子,那會是更適當的吧!


兩則故事

敬鐘如佛
鐘,是佛教叢林寺院裏的號令,清晨的鐘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鐘聲是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是始於鐘聲,止於鐘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禪師特別專注的豎起心耳聆聽,待鐘聲一停,忍不住的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要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鐘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心情!只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裡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這種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只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鐘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鐘如佛,用如如入定的禪心,和用禮拜之心來司鐘。」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的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養成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鐘,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鐘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奕尚禪師不但識人,而從鐘聲裏能聽出一個人的品德,這也由於自己是有禪心的人。諺云:「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彌雖小,連司鐘時都曉得敬鐘如佛的禪心,難怪長大之後,成為一位禪匠!可見凡事帶幾分禪心,何事不成?

對事對物要帶禪心,對人呢?


凡聖兩忘
南塔光涌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涌答:「來拜見禪師。」  仰山又問:「見到了禪師嗎?」
  
光涌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涌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鬆再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涌則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光涌大為驚嘆,說道:「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之中,再也無人優勝於你,你好好保重。」  

事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讚歎說:「光涌為肉身佛也。」
 
這則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問人像什麼?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說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說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虛空像什麼?虛空無相無所不相,正因為虛空無相,才能包容萬有;虛空無相,所以像一切的樣子。仰山禪師和光涌禪師議論不像驢,不像佛,那麼究竟像什麼?像自己。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才能與虛空一個鼻孔出氣,像什麼?像虛空無相之相。能夠凡聖兩忘,體用一如,那就是見到無相的真理了。

朋友們對我有一些期待,他(她)們腦中有一些我該是的樣子。但我究竟是什麼樣?什麼是我的本然?能被說出來,就已不完全。我自己都不完全清楚,他(她)們又如何能全知?也許他(她)們看到了什麼,可以成為我對自己認識的參考,但又怎知那不是他(她)們自己內在的投射?

我要怎麼做?可以怎麼做?不是為做而做,不是為滿足別人期待而做,也不要為了不想變成別人想要的樣子而不做,而是真正成為自己,發揮自己;那是我需要好好思考和決定的。

2007年1月24日

學習機緣

朋友跟我借"金剛經"。

我喜歡讀心經,對金剛經還真是沒研究,也沒收藏。倒是幾年前,一位好朋友送了我一套法源講寺寬謙法師為比丘尼及居士們講的金剛經。朋友一直很稱讚法師解說的詳細清楚,和日常生活可以互相映證。只是我一直就丟在那兒,如果不是這次想借朋友,這套VCD大概還會一直放在箱子裡,不見天日。

雖然我對沒接觸過的事物都很有興趣瞭解,但我一直嫌金剛經太長,所以只研讀被稱為濃縮版的心經。也真感謝朋友提出在研究金剛經,因為我想跟他們有些討論和互動,我才有機會真正做一些接觸,把一套16片的VCD從頭到尾看一遍,讓我對事物的來龍去脈,對應我自己生命的經驗,有更清楚的整合。

整個金剛經在談的就是"緣起,性空,唯名",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緣生,也必會緣滅。不可能單獨存有,不可能恆久不變,只是給一個名稱,方便辨識而已。

我發現"緣起、性空和唯名"這樣的概念,我非常能接受。不知是不是因為有心經的基礎?還是在心理治療的世界裡看過很多看似矛盾、對立,卻能讓生命有很大的轉換和更新的實際經驗?

對那些佛教的專有名詞,我真是頭痛的很,不願強迫自己去背,能記就記吧!記不下來,也讓自己自在點,重要的是能瞭解經裡要闡述的概念。

不敢講自己真能完全懂得金剛經在講什麼。但看完那套VCD,再看星雲法師的金剛經講義,也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對文字的部分,我想應不至太離譜。但怎麼能不著相,能直指心性,那是我還要在生活中實踐和體會的吧!

2007年1月22日

回轉像小孩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一八)

「每個小孩都是神秘家。在你們所謂的成長裡,在這條路上的某處,你和心中成為神秘家的可能性失去了聯絡;你變成一個生意人、店員、公僕,或是變成了...。你變成別的東西,開始認為你就是這個東西。你相信它是這樣,它便是這樣了。」(奧修)

這幾天看小王子,很有感觸,也和你分享。願你找回似孩子般天真、單純、當下、好奇的心!

☆ 大 人 們 經 常 需 要 很 多 的 解 釋 。...大 人 們 從來 不 會 一 下 子 暸 解 一 件 事 , 而 向 他 們 一 遍 又 一 遍 的 說 明 , 對 孩 子 來 說 , 是 件令 人 疲 乏 的 事 。

☆ 因 為 大 人 們 喜 歡 數 目 字 。 當 你 向 他 們 談 起 一 位 新 朋 友 時, 他 們 從 來 不 問 你 主 要 的 事 情 。 他 們 從 來 不 問 你 : 「 他 的 聲 音 怎 麼 樣 ? 他 喜愛 什 麼 遊 戲 ? 他 收 集 蝴 蝶 嗎 ? 」 他 們 問 你 : 「 他 幾 歲 了 ? 他 有 幾 位 兄 弟 ? 他體 重 多 少 ? 他 的 父 親 有 多 少 收 入 ? 」 只 有 這 樣 , 他 們 才 相 信 你 認 識 他 。 假 如你 告 訴 那 些 大 人 們 說 : 「 我 看 見 一 間 用 玫 瑰 色 紅 磚 蓋 成 的 房 子 , 窗 裡 有 天 竺葵 , 屋 頂 上 有 鴿 子 ﹒ ﹒ ﹒ 」 他 們 無 法 想 像 得 出 這 間 房 子 。 你 應 該 告 訴 他 們 說: 「 我 看 到 一 間 值 得 十 萬 法 郎 的 房 子 。 」 然 後 他 們 才 叫 道 : 「 多 麼 美 呀 ! 」

☆ 「 我 認 識 一 顆 行 星 , 上 面 住 了 一 位 紅 臉 的 先 生 。 他 從 沒 聞 過 一 朵 花 ; 他從 沒 注 視 過 一 棵 星 ; 他 從 來 沒 愛 過 一 個 人 。 他 除 了 做 加 法 以 外 什 麼 也 沒 做 過。 而 整 天 像 你 一 樣 一 遍 又 一 遍 的 說 : 『 我 是 嚴 肅 的 人 , 我 是 嚴 肅 的 人 ! 』 而他 很 引 以 自 豪 。 但 這 不 是 人 , 這 是 蘑 菇 。 」

☆ 我 嗎 , 我 有 一 朵 花 , 我 每 天 用 水 澆 花 。 我 擁 有 三 座 火 山 , 每個 禮 拜 我 都 仔 細 打 掃 他 們 。 我 也 打 掃 一 座 死 火 山 , 誰 知 道 它 會 不 會 再 噴 火 ?這 對 我 的 火 山 有 用 , 也 對 我 的 花 有 用 。 但 是 你 並 不 對 那 些 星 星 有 用 ﹒ ﹒ ﹒

☆ 對 我 來 說 , 你 只 不 過 是 個 小 孩 , 跟 其 他 成 千 成 萬 的 小孩 沒 有 分 別 , 我 不 需 要 你 , 你 也 一 樣 不 需 要 我 。 我 對 於 你 也 只 不 過 是 一 隻 狐狸 , 跟 成 千 成 萬 其 他 的 狐 狸 一 模 一 樣 。 但 是 , 假 如 你 馴 養 我 , 我 們 就 彼 此 互相 需 要 。 你 對 於 我 將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的 , 我 對 於 你 也 將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的 ﹒ ﹒ ﹒

但 是 , 假 如 你 馴 養 我 , 我 的 生 活將 如 充 滿 了 陽 光 般 。 我 將 認 識 一 種 腳 步 聲 , 它 將 與 其 他 所 有 的 腳 步 聲 不 同 。其 他 的 腳 步 聲 使 我 更 深 地 躲 進 洞 裡 , 你 的 腳 步 聲 像 音 樂 一 樣 把 我 從 洞 裡 叫 出來 。 再 說 , 看 吧 , 你 看 見 那 邊 的 麥 田 嗎 ? 我 並 不 吃 麵 包 , 麥 子 對 我 一 樣 也 沒有 用 處 。 那 些 麥 田 並 不 會 使 我 想 起 什 麼 。 這 倒 有 點 傷 心 。 但 是 你 有 金 色 的 頭髮 。 於 是 當 你 馴 養 了 我 , 這 將 是 很 好 的 一 件 事 ! 那 些 金 色 的 黃 小 麥 , 將 使 我想 起 你 。 而 我 將 喜 歡 聽 吹 過 麥 田 的 風 聲 ﹒ ﹒ ﹒

☆「 一 個 人 只 要 認 識 他 馴 養 的 東 西 就 好 。 」 狐 狸 說 : 「 很 多 人 不 再 有 時 間去 認 識 東 西 。 他 們 在 商 人 那 裡 買 現 成 的 東 西 , 但 是 因 為 商 人 並 不 賣 朋 友 , 所以 很 多 人 沒 有 朋 友 。 假 如 你 想 得 到 一 位 朋 友 , 那 麼 就 馴 養 我 吧 ! 」

☆ 妳 們 都 很 美 麗 , 但 是 妳 們 都 很 空 虛 , 沒 有 人 會 為 妳 們死 。 當 然 了 , 我 的 玫 瑰 花 , 一 位 平 常 的 路 人 會 相 信 她 跟 妳 們 一 模 一 樣 。 但 是她 一 朵 花 對 我 比 妳 們 全 部 都 重 要 。 因 為 我 澆 的 是 她 ; 因 為 把 她 放 在 玻 璃 罩 下的 是 我 ; 因 為 我 給 她 一 個 屏 風 擋 風 ; 因 為 我 為 了 她 殺 死 許 多 蛹 ( 只 剩 下 兩 三隻 留 作 蝴 蝶 ) ; 因 為 我 聽 過 她 抱 怨 , 我 聽 過 她 吹 牛 ; 甚 至 於 有 些 時 候 , 我 看她 默 不 作 聲 ; 因 為 她 是 我 的 玫 瑰 花 。

只 有 用 心 靈 , 一 個人 才 能 看 得 很 清 楚 。 真 正 的 東 西 不 是 用 眼 睛 可 以 看 得 到 的 。

☆ 「 他 們 在 裡 面 睡 覺 , 或 在 那 裡 打 呵 欠; 只 有 小 孩 子 把 鼻 子 頂 在 玻 璃 窗 上 。 」「只 有 小 孩 子 知 道 他 們 在 找 什 麼 。 他 們 把 時 間 花 在 布 條 縫 成的 洋 娃 娃 上 面 , 洋 娃 娃 變 得 很 重 要 , 假 如 有 人 把 他 們 的 洋 娃 娃 拿 走 , 他 們 就會 哭 起 來 ﹒ ﹒ ﹒」

☆「 當 你 晚 上 仰 望 星 空 的 時 候 , 因 為 我 住 在 其 中 的 一 顆 星 上 面 , 因 為 我 將在 其 中 的 一 顆 星 上 面 笑 , 於 是 這 對 於 你 將 好 像 是 所 有 的 星 星 都 在 笑 。 你 , 你將 有 懂 得 笑 的 星 星 ! 」

「 當 你 將 來 找 到 安 慰 的 時 候 ( 人 們 經 常 總 可 以 找 到 安 慰 的 ) , 你 將 會 因為 認 識 了 我 而 感 到 滿 足 。 你 將 永 遠 是 我 的 朋 友 。 你 將 想 同 我 一 塊 兒 笑 。 有 時候 你 將 打 開 窗 , 像 這 樣 , 只 是 為 了 好 玩 ﹒ ﹒ ﹒ 而 你 的 朋 友 將 會 驚 奇 地 看 到 你望 著 天 空 發 笑 , 然 後 你 會 對 他 們 說 : 『 是 的 , 那 些 星 星 , 常 使 我 發 笑 ! 』 他們 會 認 為 你 瘋 了 。 我 將 會 像 是 開 了 一 個 很 大 的 玩 笑 一 般 ﹒ ﹒ ﹒ 」

我不想做小王子所謂的蘑菇,只重視外在事情而不重視心靈;我渴望保有孩子的天真和單純;珍惜像小王子、玫瑰及狐狸,有馴養和被馴養的親密關係。

小王子網站:http://www.geocities.com/CollegePark/Campus/4002/storyc_01.html

再次成為孩子的靜心方法

亂語(Gibberish)靜心   
這是一個讓情緒抒發、淨化的技巧,並鼓勵表達情緒的肢體動作。
  
一個人做或是和一羣人一起做皆可,閉上眼睛,開始說一此些無意義的聲音——胡言亂語。「亂語」這個字源自於一個叫賈巴的蘇菲神祕家。賈巴從不說任何一種語言,他只發出無意義的聲音。他仍然有成千上萬的弟子,因為他表達的是:「你的頭腦不過是在胡言亂語罷了。把它放在一邊吧,這樣你就會品嚐到你的存在。」
  
亂語的時候,不要說有意義的東西,不要用你會的語言。如果你不會中文,你就說中文;如果你不會日文,你就說日文;如果你會說德文,就不要說德文。讓自己第一次擁有這份自由——就像所有的鳥兒擁有的自由一樣。你頭腦中出現什麼都容許它,不要去管它是否合理、有道理、它的意義、重要性何在——就像小鳥那樣好了。
  
第一階段:十五分鐘
完全投入於亂語中。想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都可以,但是不要使用語言。讓自己去表達內在需要得到表達的任何東西。把它丟出去,變成瘋子;你處於絕對的意識狀態下,這樣你就可以成為龍捲風的中心。
  
頭腦總是用語言在思考。亂語有助於打破這種連續性的語言化模武。你在不壓抑自己思緒的狀態下,可以把它們丟出去——用亂語。讓你的身體也照樣表達情緒。
  
第二階段:十五分鐘
趴在地上,感覺你自己仿彿與大地之母融合在一起。每當你吐氣的時候,都感覺你融入身體下方的土地。
 
重新出生(Born Again)的靜心   
這個靜心持續七天,一天兩小時,可以一個人做,或是和一羣人做。去玩。這很難,因為你們都被嚴密地架構起來了。你身上有一副盔甲,要把它鬆開、脫掉是一件難事。
  
把知識放在一邊,把嚴肅放在一邊;這幾天盡量玩。你沒什麼好損失的。如果你什麼也沒有得到,你也不會失去什麼。玩會讓你失去什麼呢?不過我告訴你:你不會再一樣了。

這幾天我要把你丟回你開始違反自然、變成一個「乖孩子」的那個時候。去玩,這樣你可以重返童年。這會很難,因為你必須把面具、其他面目、人格模式丟在一邊。但是要記住,本質唯有在你的人格模式不在的時候,才能清楚地表現自己,因為你的人格模式已經成為監牢了。把它放在一邊吧。
  
重返你的童年吧。每個人都渴望它,卻沒有人採取任何行動以重返它。每個人都渴望它!人們不斷說童年是天堂,詩人不斷地寫著童年之美的詩作。是誰在阻止你重返它呢?我給你這個重返它的機會。   

第一階段:一小時
你變得像個小孩一樣。進入你的童年,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跳舞、唱歌、跳來跳去、哭泣……用什麼姿勢都可以。除了不可觸碰、不可干擾別人之外,什麼都可以。   

第二階段:一小時
靜坐著靜心。你會變得更清新、更純真,靜心將會變得更容易。  

給十二歲以下孩子的靜心   
這個靜心是給孩子和老師每天開始上學的時候一起做的靜心。但不要用強制的。
  
第一階段
五分鐘的亂語。給孩子完全的自由去大吵大鬧、高聲尖叫、表達他們的感受。
  
第二階段
五分鐘大笑。讓他們盡量笑。這可以讓他們的頭腦更純淨、清明。
  
第三階段
亂語和大笑之後,讓他們躺個五分鐘——靜止且安靜,就好像死了一樣,只有呼吸進進出出。
 
給十二歲以上孩子的靜心
青少年則增加一個階段,為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在大笑和寧靜的階段之間插入五分鐘哭的時間。
  
五分鐘亂語。  
五分鐘大笑。  
五分鐘哭。
五分鐘躺著,像死了一樣。
 
回到子宮   
睡覺之前坐在床上——以放鬆的姿勢坐著,閉上眼睛。感覺你的身體正在放鬆……如果身體開始向前傾,就讓它向前傾。它也許想做出在子宮裡的姿勢,就像小孩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就做這個子宮的姿勢,變成媽媽子宮裡的小孩。
  
只要聽你的呼吸聲就好了,僅此而已。只要聽呼吸聲就好了——呼吸進入體內,呼吸離開體內。我不是叫你要這麼說——只要感覺它正在進入體內就行了;它出去的時候,就感覺它在出去。在那樣的感覺中,你會感到有極大的寧靜和清晰度出現。
  
只要做十到二十分鐘就好了——最少十分鐘,最多二十分鐘。然後睡覺。
 
感覺子宮裡的寧靜  
讓寧靜成為你的靜心吧。有空的時候,就在寧靜中把身體緊密地捲起來——我正是這樣的意思:把身體緊密地捲起來——仿彿你是母親子宮裡的小孩一樣。用這樣的姿勢坐著,不久你就會開始感覺到你想把頭放在地上。那就把頭放在地上。做出在子宮裡的姿勢,像小孩蜷曲在母親的子宮裡,你馬上就會感覺到有寧靜出現,和母親子宮裡的寧靜一樣。坐在你的床上,蓋著被子,蜷曲身體,完全靜止不動,什麼都不做。
  
有時候會有一些思緒出現,讓它們過去——你無動於衷、毫不關心:如果它們出現了,很好;如果它們沒出現,很好。不要對抗,不要把它們推開。你對抗的話,會覺得心很亂;把它們推開的話,你會變得很執著;你不要它們的話,它們會固執不走。你只是保持毫不關心的狀態而已,讓它們存在於表面的地方,就像交通的噪音一樣。它確實是交通噪音,腦部的交通有無數的細胞在彼此交流,能量在流動,電流在細胞間跳來跳去。它只是一台大機器所產生的雜音,所以就讓它存在吧。
  
你對它完全無動於衷,它和你無關,也不是你的問題——它也許是別人的問題,但不是你的。你和它會有什麼關係呢?你會很訝異的——有時候這些聲音會消失,你會完全處於不受擾動的空間中。
 
從負面移動到正面   
負面的東西是非常、非常人之常情的東西。不該是這樣的,但它確實是這樣,因為每個小孩都會經歷很多負面的時候。
  
他被撫養長大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仿彿他不算什麼的樣子。他很小,巨人世界中的小小弱者,每個人都想操弄他。他內心深處不斷地說:「不要(no),不要,不要!」表面上他必須說:「是(yes),是,是!」他變成一個偽君子。
.
所以試試看這個方法吧,每天晚上六十分鐘。花四十分鐘的時間,用負面的態度來看所有事情——愈負面愈好。把門關上,房間裡到處放上枕頭,電話線拔掉,告訴大家這個小時不要來打擾你。在門上貼一張紙條,說這個小時絕不要來吵你。把光線弄得愈陰暗愈好,放一些使人憂鬱的音樂,覺得自己死氣沈沈的。坐著感覺自己負面的態度。  
.
把「不要」當成咒語不斷反覆  
想像過去的畫面——你覺得極度枯燥無味、死氣沈沈,想要自殺,對生命毫無熱忱的那些時候——然後誇大它們。在你身邊創造出這整個情境。你的頭腦會想讓你分心,它會說:「你在幹嘛?夜晚這麼美麗,月亮還這麼圓耶!」別聽頭腦的。跟它說它可以晚一點再來找你,這段時間你要完全投入負面的態度中。要負面得很認真喔!大哭吧,流淚吧,大吼大叫吧,尖叫吧,罵髒話吧——你想怎樣都可以,但是要記住一件事——不准快樂(不准笑)。
  
不准讓你自己快樂。如果你抓到自己在快樂,立刻賞自己一巴掌!讓自己回到負面的態度中,開始揍枕頭啦、跟它們打架啦、跳上跳下啦。把自己弄成一副誰看了都想揍的樣子!你會發現要讓自己處於負面的態度四十分鐘,還真是一件難事。   

這就是頭腦基本的規律之一——每當你帶著意識做一件事,你就做不出來。但是做吧——當你帶著意識去做,你會有一種分離之感。你是在做,但你仍舊只是一個觀照者,並沒有迷失其中。會有距離出現,而這個距離是非常美的。我並不是叫你去創造出這種距離,那是一個副產品——你不用去煩惱它。四十分鐘之後,突然從負面的態度中跳脫出來。   

把枕頭丟開,把燈打開,放優美的音樂,跳二十分鐘的舞。只要說:「是的!是的!是的!」把它當成你的咒語,然後好好洗個澡。這會把負面的態度連根拔起,同時它會讓你有一個新的瞥見。 這會讓你完全地淨化。一旦這些岩石移走了,你就會有一個很美的流動。  

笑的靜心  
晚上睡覺之前和早上的時候,各花十到四十分鐘的時間嘗試這個靜心。靜靜地坐著,在你的存在裡創造出一種咯咯笑的感覺,仿彿你全身都在咯咯笑、大笑。開始隨著笑聲晃動身體——讓它擴散到你的雙手和雙腳。如果笑聲來勢驚人,就大聲地笑吧;如果笑聲來勢輕柔,就靜靜地笑吧。讓你的全身都投入其中——不只是在嘴唇和喉嚨而已,而是從腳板的地方往上升,然後栘向肚子。
  
想像自己是一個小孩子。如果你想在地上滾的話,也可以。你投入的程度比聲音大小要來得重要。不要保持僵硬——放鬆,和它配合。即使是一開始的時候稍微誇大一點,也會有幫助。
  
接著趴在大地上或是地板上。和大地接觸,感覺大地就是你的媽媽,你是小孩——讓自己在那種與大地一起呼吸、與大地合一的感覺中忘卻自己。我們來自大地,有一天也將回歸大地。
  
和大地接觸的時間結束後,你的舞蹈將會出現不同的品質。
  
這是在你晚上睡覺之前做的。只要十分鐘就夠了,然後去睡覺。早上的時候一樣,第一件事情是——你可以在床上做。這是晚上的最後一件事和早上的第一件事。晚上的笑會把你的睡眠帶向某種方向,你做的夢會更喜悅、更好笑,它會幫助你早上的笑,它們會創造出一種背景。早上的笑會把你的一整天都帶向某種方向;這一整天裡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過,笑吧。
 
緩和臉部的緊張  
每天晚上你睡覺之前,坐在床上,開始做鬼臉——就像小孩很愛做的那樣。做各式各樣的鬼臉——好看的、不好看的、很醜的、很美的,這樣整張臉和肌肉都會動起來。弄出一些聲音,無意義的聲音就可以了,還要搖擺,只要十到十五分鐘,然後去睡覺。早上你洗澡之前,一樣站在鏡子前面,做十分鐘的鬼臉。站在鏡子前面對你有幫助:你可以看,也可以回應。
  
你小時後過分控制自己的臉了,你壓抑了各種情緒,讓臉完全不表達你的感覺,沒有人可以從你臉上看得出來你的感受是什麼。
  
所以晚上花十分鐘做鬼臉,發出聲音,向孩子一樣地享受。早上的時候站在鏡子前面,這樣你就變成一個專家。兩三個月之內,它就消失無蹤了。
 
從頭部移向心   
從思考轉換到感覺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從心來呼吸。

一天裡面每當你記得的時候,就做一個深呼吸,感覺它恰恰到達胸部的正中央。感覺仿彿整個存在都灌注至你體內,進入你胸部正中央的地方——不是左邊也不是右邊……是正中間,這裡恰是你心的中心所在的地方。
  
它和心臟沒有關係,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它是屬於微妙體的。
  
做個深呼吸,你每次在做的時候,都至少做個五分鐘——深呼吸,把氣吸進來,填滿你的心。去感覺它在中間——存在正在你的心裡灌注:活力、生命、神性、自然……一切都灌注進來了。
  
然後吐氣吐到盡,也是從心吐氣,並且感覺你正在把剛才存在給你的東西倒出去。一天裡面做個幾次。
  
你會變得愈來愈敏感,更覺知到許多東西。你的嗅覺會變好、味覺會變好、觸覺會變好、視覺會更好、聽覺會更好,一切都會變得強烈。你會開始感到生命真的在你體內跳動了。
 
放鬆  
觀察一個小孩子———他很輕鬆,處於一種很放鬆的狀態。放鬆並不需要多大的智慧,它是一門簡單的藝術,因為你出生的時候就認識它了;它已經存在了,只消將它從蟄伏的狀態中變得活潑即可,它必須被刺激。
  
靜心的方法是要幫你記住這門放鬆的藝術,所有的靜心方法都不過是這樣。
  
要記住一些簡單的原則:應該以身體為起點。躺在床上,在睡意來襲之前,閉上眼睛,開始從腳掌的地方觀看你的能量。從這裡開始———看看體內:有沒有哪裡緊繃?腳嗎?腿嗎?胃嗎?有沒有哪裡是繃緊的、緊張的?如果你發現某處在緊張,就試著去放鬆它。不要離開這個點,除非你感覺到它已經在放鬆了。
  
把手這樣走一遍———因為你的手即是你的頭腦,它們和你的頭腦有連結。如果你的右手很緊張,你的左腦也會很緊張。如果你的左手很緊張,你的右腦也會很緊張。所以先把你的手走一遍———它們幾乎就是你頭腦的分支———最後再來到頭腦的地方。
  
當全身都放鬆了,頭腦也已經放鬆了百分之九十,因為身體不過是頭腦的延伸而已。然後,你頭腦裡的這百分之十的緊張……只要看著它就好了,只要觀看,雲就會消失。這會花你幾天的時間,是一個竅門。你童年的時候是很放鬆的,而這會讓你的童年體驗甦醒。
  
幾天之內,你就能抓到竅門了。一旦你知曉了這個秘密———沒有人可以教會你,你必須在自己體內找尋———這樣即使在白天裡、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放鬆。能夠嫻熟放鬆,是世界上最美的體驗之一。這是走向靈性的偉大旅程之起點,因為當你完全處於放鬆的狀態裡,你便不再是一個身體。
  
如果你的全身都很放鬆,你便會忘記你有一個身體這件事。忘卻身體的同時,一個潛藏在體內的新現象就會被記起:你靈性的存有。
  
放鬆是讓你知道你不是身體的方法,你是某種永恆的、不朽的東西。
  
看看你的人生,你可以找到某種自然放鬆的體驗。有時候你去游泳,如果你真的會游泳,你就可以讓自己只漂浮而不游泳,你會發現很大的放鬆———只順著河流流動,甚至不做任何逆流的動作,成為水流的一部分。
  
你必須從不同的來源積聚放鬆的體驗,很快地,你手中就握有整個秘密了。

(摘錄自奧修"再次成為孩子"一書)

2007年1月19日

一如我是

最近重看道德經,心經和一些禪門公案,很有感觸,常會掛在嘴上引用。

朋友笑我。她說從我看的書,講的話,感覺不出來我是基督徒。

以前我爸說過我是假基督徒,婆婆也質疑過,但那又如何呢?基督徒該是什麼樣子?只因為我喜歡看佛門的書,喜歡研究道家的東西,喜歡收集觀音,我就不是基督徒了嗎?我可不可以是個喜歡研究儒釋道心法的基督徒?(說這樣的話,其實還是有一些情緒的,還是凡人,還會受到一些影響。)

我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上主日學,讀聖經,國一受洗,一直待在教會裡直到我離開家上大學。後來在天主教機構工作。有幾個修密宗的死黨。學完形心理治療;創始者 Frits Perls把"禪"融入治療中,特別注重"當下的覺察"。接觸了一些新時代的書籍、活動。我知道,那多多少少都已進入到我的思想,對我有些影響。

我喜歡探索心靈;對自己、對別人...。在學習心理治療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慈悲特別有感動。我有一些聖母像、觀音像。不是因為她們屬於某個宗教,而是因為她們提醒我"慈悲的心"。

我參加過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一貫道的活動,都有一些我可以學習的地方,也都有一些讓我難以忍受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專注在形式,而沒有讓我感受到"用心"和"善意",以攻擊別的教派來凸顯自己的正宗,是我最難接受的。

朋友問我是不是因為習慣,所以說自己是基督徒?我知道那多少也有一些。但更多的是,要我去說我是佛教徒,是道教徒,新時代擁戴者...,我感覺不對、不舒服。認為自己的接觸不夠多、不夠深入....。

我並不是說我對基督教的東西瞭解很多,但對神的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我是非常有感受、有依靠的。

我注意到,當我很軟弱的時候,我會特別喜歡禱告和讀聖經,希望主幫我把一切都扛起來。而當我的狀況很好的時候,我就會花很多時間在自我的修習上。那其實是有些現實的,但這就是我的狀況,我必須接納,我在當中提醒自己要很清楚的有所覺察,看看可以學到什麼? 期許自己藉著接納而能有所超越。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總相信,不管是什麼宗教或信仰,只要秉持著真、善、美;就像一個球體,不管從前、後、左、右、上、下進入;雖然進入的起點不同,但只要走的夠深,終會在核心交會。但對人的善念一定不能丟下。區分自己人或外邦人,說自己對而別人錯,以威權去管理別人、消滅別人;那是控制、是暴力,那決不是神的旨意。

其實是什麼徒,有那麼重要嗎?加上了一個名稱,也就把自己限在一個框框裡了。我不會因為別人說我是或不是,我就變了個樣,如果真有那樣的狀況,那只能明說我的定性不夠,修行太淺。我相信,主耶穌在世,一定也不會喜歡自己被別人限定在一個固定形象裡吧!

我是一切,也什麼都不是,那我不是更自由了嗎?有什麼可以形容我呢?能說出來的永遠不可能是全部。那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道德經"裡所謂的"道",和"心經"裡所說的"空"。因為那是一切的本源,所有一切從其而出,包羅萬有;是一切的起點,也是最後的終點。會如何被闡釋,完全是看我們的起心動念使它成為正向或負向,成為苦或樂;使它成為影響我們情緒的根源,創造了自己認為的實相。

我渴望藉由覺察,幫助自己放下和超脫。讓自己回到那個空,回到那個道,回到那原點.....,但在那之前,我只能呈現我目前所有的一切,一如我是。

2007年1月16日

對同性戀的一些看法

朋友問我變性人、同性戀是不是罪?在基督教的教義內,是不是不應該去改變神賜給我們的性別?她說不會歧視他們,她有朋友是 Lesbian 或 Gay,但他們都因為基督教反對他們的行為而不喜歡宗教。她認為這個話題很難爭辯,問我怎樣看?還說,之前很多人都為 "同性婚姻合法化" 去爭辯、遊行,亦引起很多同性戀人仕對基督教的反感。這樣的反對應該嗎?

從我的角度,我不願去定義變性人、同性戀是不是罪。我認為除了神,沒有誰可以去判誰有沒有罪?特別是那與生俱來的性向和性取向。

我更願回到本質的部分來看;他(她)們都是我的兄弟、姊妹,是和我一樣的人,她(他)的內在和我沒什麼不同,都是神的兒女, 都有自己的生命功課要做。只要能彼此扶持,互相打氣就夠了, 沒必要被外在表象的顯現所干擾。

真的沒什麼好爭辯的。會想去爭辯,只因為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但有誰敢說自己一定對呢?很多事情,幾十年前被奉為圭臬, 還不被修正了,要不,我們今天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 哪有受教育的可能?

同性戀者反對的,未必是宗教或信仰,而是那些被規條化, 歧視化的信念, 那撼動了他(她)存在的價值。我想,第一重要的事情是,不管他(她)是什麼樣子,都要先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再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必要吧!但根據我的經驗,當能真正接納自己時,很多改變會自然發生,可能是心態,也可能是行為。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要求自己改變。

在台灣有同性戀教會,也許並不能成為主流,但某程度上,它證明了,並非所有教徒都反對同性戀, 也不是所有同性戀者都反對基督教。

老實說,那些一直待在教會裡的人,未必所有行事都按照神的話語,有些不被教義允許的事,他(她)照樣做,只是有沒有讓大家知道罷了。而一些不進教會的人,也不表示他(她)就不尊崇神的指示,總要看他(她)的行為,而非他(她)嘴上說出來的話,不是嗎?

我不會為"同性婚姻合法化" 去爭辯、去遊行,我認為那沒有太大的意義。 爭辯和遊行,是為了要抗議,都還是為了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但在沒有人注意這個議題時,有時,爭辯和遊行可以成為一種手段,讓社會注意到這件事。 但也只是開始對談的第一步。

我總認為,不同的意見,都該被接納,可以坐下來瞭解和溝通。但也必須承認,在碰到個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時,如果彼此都不願放棄, 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彼此,而不是想盡辦法證明對方錯,強迫對方改變。

我想,就算主耶穌在世,都不會喜歡看到現在這種對立的狀況吧!

"大道廢而聖人出"。當有人高舉正義的旗號,想去討伐或指控別人時, 正是正義已經不存在的時候。反而是,當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接納時,根本就不需要什麼仁義理智,忠孝節義,一切都已能順天而行。

我討厭去說"應不應該",當有"應該"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有人被強迫的時候。

還是要回到自己吧!我們自己是怎麼看這件事的,自己是怎麼認為的?接受或反對都是可以的,那是自己的看法,是可以被表述的,只要不強迫別人接受就行。

我也曾想過。如果有一天,兒子回家跟我說,他是個同性戀者,我會有什麼反應?我相信,我一開始一定是很難接受的。我還是會希望他能幫我生個孫子,延續香火。我必須承認,我還是有這種很老舊傳統的想法的。

但若那已是定局,我難道能逼迫孩子嗎?是孩子的幸福快樂重要?還是延續香火重要?

孩子的幸福、快樂,絕對會是我第一個考慮的因素。領養一個孩子,一樣可以傳續香火,為什麼一定要執著是自己的血脈?

話說的太遠了,但我知道,尊重和接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是我這一生奉行不渝的準則。

2007年1月15日

前戲,純屬遊戲

這篇文章,是從女同志的性愛角度來看女性的需求,教導男人。副標題是"女同志給男人的性愛指導"。但不論男女,其實都該看看;男性瞭解異性,女性回顧、探索自己。

如果能拿這篇文章讓彼此有一些討論,給彼此一點時間做新的實驗,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大多數人心中有一把尺決定前戲何時結束,重點何時上場。定義各異,對多數異性戀而言,前戲似乎是進入之前發生的所有事。對女同志而言,前戲是在肢體接觸之前發生的事,還有人不承認這個概念。

我認為前戲是仇視女性者的概念,完全以男性動作與高潮為中心,就是讓女人準備好被插入。前戲的概念以生殖器為主,目標導向,對男人與女人都是一項阻礙。對我而言,一切都是性愛,不同層面的性愛,不一定能導致高潮,但是都能帶來愉悅,包容在一起。「前戲」意味著「準備好」接受「真正的性愛」,其餘一切都是「次要」。前戲的概念完全貶低女同志性愛到「非性愛」的位階,也適用於許多異性戀的性慾。 --羅蘋, 40歲,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親愛的,靠過來
告訴你一個小祕密:前戲純屬遊戲。包括你握她手、看她眼睛、靠近她的方式。進入女人心靈與肉體的方式,可不是編號標準流程(接吻、愛撫胸部、開始做愛)。

大多數男人學到的性觀念是一套各自獨立的機械化流程:前戲從接吻開始,以插入結束。這種想法的最大漏洞是忽略了心理與情感的部分,這涉及非目標導向的溝通與接觸。誰規定性行為只是插入?誰規定無限可能的世界窄化到只剩一件事,其餘都是次要,只是導向真正的核心--進入?

對許多異性戀,性愛定義超出正常性交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很多男人好奇女同志在床上做什麼。這個觀念可能冒犯到女同志,如果你告訴這些女人,她們對皮膚、乳房、嘴唇與裂縫的溼熱探索不算性愛,恐怕沒法活著離開。

前戲始於談論彼此的感受--文字非常有力也很誘人--然後是一連串輕柔挑逗的觸摸,然後你看時機吻她的脖子。 --魚, 29歲,紐約

很多人認為接吻是非常親密的行為,也算性愛的一部份。也有人不同意。或許要看前後情境而定,但是如果你認為它是性愛,那就是性愛了。

你必須開始把整個性愛互動當作遊戲。性當然也有節奏:有一點甜蜜、緩慢步調、眼光、肢體語言、擁抱、親吻,醞釀加溫加速,累積張力,投入更多器官,甚至包括生殖器,直到某個高點,然後減速、休息、靜止。隨你怎麼譜寫曲調、歌詞多長、自由式如何衍生、如何累積、如何結束。性愛不需要是逐一打完 18洞就收工回家,只要你學著跟隨你的衝動、直覺與情感,可以更自然一點。怎麼舒服怎麼做,詢問伴侶的反應看她怎麼想。打開你的世界吧!

如果你把所有「性交」之前的預設流程都當作「前戲」,那就錯過好東西了。男人通常有急著辦正事的傾向,只是敷衍應付著焦點之前的每個動作。優質的性愛表示性接觸過程中要全程專心。

伴侶心不在焉會讓人覺得羞辱、受傷。女人尤其挑剔這一點,她們永遠知道伴侶何時分了心,只是繼續著雙方需要的動作而已。這是異化、迷惑、失去伴侶的最快方法,別豬頭了。學著放慢腳步欣賞你的愛人,接受她完整的身體、你身體的感覺、她的反應、你的反應。談了這麼多高潮,我們可能忘了好的性愛未必需要高潮。花時間感受伴侶的身體,親吻、擁抱,不要有務必達到高潮的壓力,本身也可能讓人滿足。許多女同志喜歡非目標導向的性愛,下一章就要給你具體的提示,幫你適應做愛過程,讓它更輕鬆。

配合她的感官
你有強力的性愛大軍幫你創造最完整、最有力的進攻女體方式!這支部隊就是你的五官。如果你根本不用它們,或只充分利用其中一兩種,你就喪失了一部份性體驗與性能力。

男人以視覺的動物聞名。女人以說 /聽覺動物著稱。刻板印象就是這樣。但是我們敢打賭人們「爽一下」的方式絕對千奇百怪,可不一定受限於先天的性別!如果你通常只用一兩種方式使伴侶興奮,試著整合其他的,看看能夠多出多少平衡與愉悅。

注視、偷窺、仰慕
古希臘人認為愛意是從眼睛進入心靈。凝視伴侶的身體,以夢幻、充滿燭光的房間製造視覺刺激的氣氛,看她跳舞或脫衣,看 AV培養情緒,一起「閱讀」成人雜誌,都是我們部署視覺軍團的方式。

你是男子漢,你喜歡養眼,或許以前還因此惹過一些麻煩。你會注視、拋媚眼、眉來眼去。你曾經對女性身材品頭論足,被罵成沙豬。注視女人的時候,要有些常識禮儀:不可以說出 1到 10的分數,不可以公然喝倒采、吹口哨,不可以耍白痴。不可以張著嘴一直盯著人家咪咪或屁屁,露出色瞇瞇的眼神。不可從頭到腳打量她,除了眼睛,什麼都看上半天。不要忘了看美女要有眼神接觸。這不表示你就不能注視美女,欣賞她的身材與美貌。有些女人或許不需要這種注意,也有些女人喜歡引人側目,尤其是以禮貌的方式。

女人為我做過最棒的事情就是把我綁在床上,為我跳艷舞。我興奮極了,幾乎無法思考,那真是天下奇觀。 --克莉絲蒂, 29 歲,卻斯特港,紐約州

最喜歡被你看的女人就是你的伴侶。別害羞,只要你不在別人面前糗她,當她穿著性感時,其實你可以對她喝采、吹口哨,或許她會覺得受恭維又有趣。把你慣用的注視與媚眼拿出來,她會因此愛死你。注視你的固定伴侶不僅很性感,也可以製造情感連結、建立互信。請摸熟你伴侶的每一吋臉龐與身體。兩人共處時用甜蜜的眼神看她眼睛。

詩歌、音樂、耳語、喊叫
你的聲音使她興奮。要甜蜜、柔軟、性感、帶點猥褻。對她唱歌,為她唸詩,或是朗讀色情故事。描述自己的性幻想。她喜歡什麼?自然界甜美舒適的聲音?聽鄰居做愛?你呼吸的聲音?

我真的很喜歡說猥褻的話,也喜歡聽。語言對我比照片有效。--卡兒,24歲,丹佛市

音樂是偉大的創造者與情緒改良器。放對音樂可以讓你們享有神奇火熱的一夜。反過來說,把電視上的爛節目與聒噪廣告當作背景音樂就不是好主意。

我是注重聽覺的人,我需要聽到情人的聲音,不是在我耳邊說話,就是狂喜的尖叫。那樣最能讓我高潮。我可以完全投入聲音,我有過很多情人,男女皆有,他們都擁有性感誘人的嗓音。--珍妮,26歲,芝加哥

身體的聲音是另一個重要部分。傾聽你身體的音樂吧。傾聽親吻、呼吸、呻吟、喘息的聲音。傾聽身體接觸發出的所有甜美聲音:拍打、吸食、噴出。身體是一個交響樂團,注意聽,讓它提昇你的感官,與伴侶合為一體。

進行一場小小的感官之旅
你喜歡伴侶身上流汗舔起來的鹹味嗎?她皮膚上的甜味?她的唇?她的頸?她身體不同部位的味道如何?進行一場小小的味覺之旅--你們一定會喜歡。

嗅覺是感官中的弱勢,經常被更強更明顯的感官排擠,經常被忽視或低估。作家黛安艾克曼( Diane Ackerman)在《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中談到我們用來描述、討論氣味的字彙非常貧乏。熟悉的氣味可以讓我們勾起特定的久遠回憶。每個人的身體都有特殊氣味,這可是世上最珍貴的香水。熟悉一下她的體味,即使微臭也可能是興奮的誘因。我們常用香水或古龍水掩飾自己的天然體味,或許某些人會覺得興奮,其他人也可能會分心。

嗅覺是人類最原始的感官,在我們記憶中永遠有引發立即反應的效果。海洋與海藻的鹹味,松樹與花卉的清新芳香--戶外的宜人氣味可以讓你與伴侶活力充沛。更不用說花卉對約會的神效。

對女人來說,單身漢住家最可怕的就是臭襪子與汗酸味,像漫畫裡的烏雲一樣揮之不去。把你家的臭味去除,弄出一些好氣味,不僅對你有利,也是她的福音。

最明顯的工具是焚香與香精油--如果你手上已經隨時準備各式香味,你簡直就是五星級的男人。請找尋最純粹的氣味,味道並非樣樣平等,入門者不妨試試茉莉、埃及麝香與印度檀香(Nag Champa)。

親吻、撫摸、按摩
問:人體最大的性器官是什麼?
答:皮膚。

如果你真的要與伴侶親密一些,從觸摸她的身體開始。雙手、口鼻並用,用你的全身探索她的全身。觸摸的方式太多了,你可以撫摸、按摩,輕拂地、性感地、密集地,捏、咬、扯、伸展,用指甲、羽毛、小棒子、身體部位與舌頭。一開始應該輕柔,再逐漸加重觸摸的強度。

觸摸是性愛大樓的地基,但是不必發生實體接觸,就有許多性作用發生,實在很有趣。探索伴侶的身體並不表示直攻雙峰,然後直搗黃龍,掠過她身上其餘有趣的部分。

如果你不喜歡被摸,為什麼?你不喜歡哪一點?有沒有特定部位是你討厭被摸的?在哪裡,感覺令你聯想起什麼?探索你自己對於觸摸的感覺,如果有需要加強的地方,或許可以幫助你更習慣觸摸別人。

觸摸伴侶的最重要時刻是在高潮之後。這可以幫助她體內的高潮收縮與震動能量平復。用你的手輕輕撫過伴侶的前面,往下到脊椎與雙腿,還有她的雙臂。撫摸她的頭、胸部與腹部。當高潮的餘震與脈動還在她全身流竄、血液迅速流動時,輕柔地撫摸她。

創造情境的方法
‧蠟燭,蠟燭,蠟燭。燈光很重要。你也可以試著在燈具裝上彩色燈泡:紅色很性感,藍色很夢幻,紫色很熱情,橘色很溫暖…先從自己喜歡的開始試。

‧香料。準備一些不同香料,在你想要發動一場絕佳性愛時使用。同樣,先試自己喜歡的味道。麝香類的很好,植物系的也不錯。記住,來源越純粹的香料,通常效果也最好。

‧性感音樂。音樂在性行為中是很有用的因素。視你們的心情與喜好而定,但是一定要有一些比 較保險的性感CD,收錄一些性感歌曲。‧枕頭。枕頭可以創造舒適的環境,用來輔助某些體位也很好用,所以準備越多枕頭越好。需要時就取用,礙事時就把它扔到床下,沙發下或椅子下。

‧情趣食物。水果(草莓、芒果、桃子都不錯),熱巧克力,氣泡奶油,蜂蜜或任何黏膠狀、美味、方便吸舔的食物都能增添樂趣。睡眠、性愛、飲食等等肉體愉悅總是互補的。

‧花卉,尤其又大又香的花,是多采又浪漫的手法。前提是她不對花粉過敏!

‧熱水澡。加上以上任一或全部要素,熱水澡能夠製造浪漫、性感夜晚的基調。為她放水,幫她擦洗,用玫瑰與蠟燭裝飾浴缸周圍,在水裡撒幾片花瓣,加些浴鹽、精油或肥皂水,放一首好聽的音樂。噹啷!她一定會任君擺佈。要注意不要混合太多氣味,以免互相衝突,這樣對嗅覺與健康不好。

‧浪漫晚餐。你親手為她做的餐點的香味與美味是最能誘惑愛人的工具。浪漫晚餐可以完美地結合各種感官:香料與食物的豐富香味與味道,燭光,你注視她的眼光,手與腳(檯面下)的接觸,甜言蜜語和輕音樂。女人擅長為愛人準備最甜蜜浪漫的晚餐,所以你也要投桃報李!男士們,要學習。學著在家裡用美食、好音樂、佳釀與好伴侶創造一個美好夜晚。

(摘錄自"搞定女人" 一書 潔美‧高達(Jamie Goddard)/
寇特‧布倫加(Kurt Brungardt)著 大辣出版)

2007年1月14日

你能容忍孩子表現真實的自我嗎?

我有位精神分裂個案,他熱愛郵購,很容易被報紙廣告打動,購買茶葉、飾品、玩具等等,當他被家人指責時,就會說:「不是我要買的,是幻聽叫我買的。」

我發現,這類病人和父母之間演化出的因應之道,就是「因為我有精神病,所以是幻聽叫我做這件事的,不是我的錯」,意即「我想做自己要做的事,卻又不想承擔責任,也不想被你責備」。

對一個正常人格而言,他可以很自然地做到「陽奉陰違」這件事,但精神分裂的孩子,則是硬生生地把人格分裂成二部分。還有位個案,他平常沒有發病時,對父母都非常客氣,甚至把所有內心的不滿和憤怒壓入心底,一直在陽奉陰違;但他的「陰違」部分,沒被整合在他的主要人格及意識裡,而被排除在外了。

這些不滿和憤怒的能量逐漸成形,在潛意識裡愈積愈大,累積成另一種人格,有天終於破殼而出──好比有種沙漏,漏到極限時便自動反轉過來。這時,個案進入了妄想狀態,甚至發作急性精神病,彷彿變成另外一個人──原先的他,在父母面前總是說「yes」,可是這個新人格,卻敢違抗父母的話,顯得怒氣沖沖。

父母親對此驚訝不已而難以接受:「我的孩子原本乖巧得很,怎麼現在會這樣?一定是被惡魔附身,要不然就是被冤親債主纏上了!」周遭的人都無法理解,覺得精神病如同洪水猛獸,竟讓天使般的孩子變成難以應付的惡魔。

精神病理學家會說:「這是由於他大腦化學質不平衡,而導致行為失常。」原因真是如此嗎?其實,從頭到尾發生的事情是,那個新人格也是個案真實的自己,只是他原本不敢做、也不敢承認及面對那個自己──但這並不代表那個自己不存在,而代表他已壓抑到一種極限了。這時,唯有透過發病的方式,他才敢做自己

雖然發病後的自己是扭曲的,但也是比較有力量的,至少這個自己敢發怒、敢說出內心的不滿,對比於之前的懦弱、退縮、內向、敢怒不敢言,可是大大的不同了。重點是,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容忍孩子表現他真實的自我,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容許孩子毫無禁忌地說出內心的感受。

許多家庭裡都有不能談的禁忌,甚至在現代風氣開放的社會,「性」和「暴力」仍常常被視為禁忌,對父母不滿、思想偏差,也都屬於禁忌的範疇。而身為治療師的我,看到許多孩子壓抑那個想表達的自己,到後來,卻得藉由發作精神病來表達自己;他們的際遇,往往令我內心感到十分的不捨與傷痛。

內容摘錄自《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許添盛口述,遠流出版

我痛恨把人標籤為精神分裂,人格異常,同性戀,戀物癖或是.....。這些標籤如果是為了醫療上的方便,尚情有可原,但如是變成一個區隔,一個鄙視,那是我萬萬不能忍受的。

誰的內在沒有兩個聲音,三個聲音,甚至更多更多的衝突和矛盾?每個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會出問題,甚至出現生理,病理的異常,需要就醫,是因為太久沒有真正好好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真正接納自己的一切,而自我發出的求救訊號!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是很有情緒的,裡頭有太多別人和自己的經驗交錯著。

要能真正接納自己,通常需要先有一個能接納自己的環境,從被接納而到能自我接納,特別是孩子,更需要這樣的包容。而這,正是許多父母沒學到的。

父母也曾經是小孩,他從他的父母,他的環境和文化中潛移默化學到互動的方式、被社會接受的價值;也把這樣的一套,轉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若沒有覺察、反思或刻意的學習,恐怕很難跳出那被禁錮的框框。

是時候該跳出那框臼了,要影響周圍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調整自己,瞭解自己是怎樣成為今天的自己學著接納自己的一切,面對真實的自己,為自己負責。而這正是能接納和包容別人最好的基礎。

2007年1月13日

中國心

很久沒看電視了。打開電視,竟然看到一個介紹中國的節目。

看到介紹中國的節目,特別是西方人介紹中國,我的眼淚就會不聽使喚直流。是很奇怪的反應,但屢試不爽。

二十幾年前,第一次和爸媽到北京,站在紫禁城下,我的眼淚就是不停的流,有種回家的感覺;反倒爸媽都沒像我那麼激動。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只在書本上見到的山川大地,人文風物,卻可以在第一次踏足,就激起心中無限的感傷。

有人說,是國民黨的教育太成功。但在我這個年紀,和我受同樣教育的人,可不是個個都會像我有那種反應。有人說,是因為我爸媽都來自大陸,外公又是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家裡有太多大陸色彩。這個我倒覺得有可能。只是弟弟和我在同一個家庭長大,沒見到他有類似我這樣的狀態。

我是打小,就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有興趣,有人說是有前世因緣。前世與否,我不知道,只知道,不管我的言行是多麼的像西方人,可我骨髓裡全是濃濃的中國味;常常碰到事情,第一個出來的感覺、想法,就是很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要稍待一下,才能有不同的反應,也實在是有意思的很。

清朝嘉慶皇帝封鎖了中外通商的門戶,不過幾十年光景,道光皇帝卻在鴉片戰爭後,被迫訂定不平等條約,不得不重開通商口岸。中國人從自詡為天朝子民的自尊自大到之後的崇洋媚外,在兩極間不停的擺盪;我常在想,那個平衡點,究竟在哪兒?怎樣能中西交融,取雙方之長?

每當看到西方節目介紹中國或台灣時,我就有一種驕傲,我才意識到,我是多麼的以身為中華兒女為榮。雖然我出生在台灣,但我越來越覺得台灣不像我的家了,尤其是在一直的要去中國化之後,我更覺得自己快變成山地原住民了。政治的事,我不管,我也管不著;藍、綠我都不喜歡,也都不想支持。但我在意的是,台灣如果沒有了中華文化,那剩下的還有什麼?
.
我知道我有一顆很強的中國心,雖然因為現實的考量,我定居在加拿大,但我始終覺得我是中國人。連兒子都在耳濡目染下,說自己是出生在台灣,成長在加拿大的中國人。這算不算是一種光榮?

與心靈同在

和朋友聊到她運用「靈性按摩」的經驗。提到施予者的「在(Being )」與 「不在」,在品質和感受上會有什麼不同。

她談到,要在身體上看到效果,熟練的手法和技巧就足以應付,但如果要進入到心理與靈魂層面,施予者必須全然的「在」才有可能。手法和技巧,只能讓效果停留在身體的、表面的層次,沒辦法深入內在。

她說,最重要的是施予者自己心靈的修為,及對自己覺知的深度。施予者只能帶案主到他(她)自己去過的地方。

施予者本身有深入的靜心經驗,配合愛及宇宙能量的交流;施予者越能深入自己,自我內在就越寧靜平和,對人就能給予越多的愛和關懷。透過按摩,傳達的心靈能量,讓彼此都能充滿和感受到信任與關懷。

她也提到,接觸,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嬰兒依偎母親的身體,在母親的懷抱中尋求保護,感受安全,是孩子一輩子的渴求。父母給予嬰兒的撫觸幫助嬰兒得以健康的成長,若是缺了這些,嬰兒無法好好長大,就算長大,都是帶著一身的傷痕。

這讓我想起二次大戰時一個著名的實驗:撫育者只能給嬰兒吃,不准和她(他)們說話及碰觸,而那些孩子在入學前全死了。難怪家族治療之母維琴尼亞‧薩堤爾( Virginia Satir ,)要說,"我們一天需要四次擁抱得以存活,八次擁抱得以維持生命,十二次擁抱得以成長"了。

接觸是一種表達,能傳達的訊息比口語更多、更深。而從口裡出來的「我在意你」、「我喜歡你」、「我愛你」,若能加上真誠的觸碰、擁抱,那撫慰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甚至,不經語言,只由心靈透過肢體傳遞的支持,都能深深表達我們內在的情感及關懷,讓對方知道「你是被疼惜的、你是被需要的、你是我愛的」,「我們是可以互相支持的」。

我自己在台灣奧修中心,也曾接觸過靈性按摩和靈氣(REIKI ),好友清葦也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來到加拿大,一直就找不回當初的那種感覺及感動。這讓我連結到我到醫院做志工,為什麼會捨語言而喜歡緩而深握手的動作。我相信是那在我內心裡一直存在的悸動,誘發我出現那樣的行為。我也想到我在新生命協會學到的「宇愛手」,那也是一種連結宇宙與愛的手法,把愛傳出去。

在和朋友聊過之後,我更堅信自己的想法、做法是正確的,還會繼續做下去。

愛的功課

到家醫那兒看檢查報告。她說,在我的子宮左後方有一個7.5公分的肌瘤。

會長出這樣的一粒瘤,必然有它形成的環境和原因。我做自我心理治療,覺察到那是我覺得不被愛,不被支持,還有很多的怨懟放不下。

單從身體上來說, 子宮與" 自我臣服" 有關, 也意味著要接受自己的被動性, 或者與女性特有的創造力" 想做些什麼的直覺" 但沒有被呈現來有關, 對自己身體的存在 不自在. 去接受身為女性的陰柔核心, 一切如大地之母, 只是蘊釀照顧有如太極之陰面, " 孤陽不生, 孤陰不長."陰即是陽之升起之處. 極陰生陽, 妳試著看看成為一個百分百的女性會怎樣, 不是外在形象( 當然一起配合是好的) 是內在的發生( 一念)。

我一直期待從外在得到很多支持、關心和愛。雖然從我學心理治療開始,我學著愛自己,但總還有很多期待放在別人身上,還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別人給的不是我要的,我還不高興,都沒有去體會,不管我喜不喜歡,他(她)們願意做,就表示他們心裡還有我,還掛著我。

我的好朋友說我"好對付但難取悅",我老公說我"很難相處"。總是最親近的人,才會看到我們的弱處,不是嗎?

我有很大部分的怨懟來自對我爸,以前的分享裡也曾提過一些。但,父母所做的,永遠是當時他們認為做好的選擇,在受傷的情緒被釋放後,是我自己必須放下,那是別人永遠幫不上忙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在我們周遭的人,都和我有許多前世因緣,是彼此互相選擇,是要來互相學習和成長的。其實,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我們怎麼面對和解決問題,才是問題。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放下對別人的期待,要善待自己。其實我從以前就是很自我的人,只是現在更縱容自己了。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那讓我從自己身上學到很多。

醫生說,這樣大的腫瘤,起碼已經醞釀了十年,暫時不會有事,只是要密切觀察,固定檢查。

如果要回顧到十年前,那時正是我跟老公婚姻關係最低潮的時候。我沒辦法和他談話,他對我生氣,又不想跟我溝通。我沒辦法強迫他,我說話,他睡覺;我生氣,他也生氣。就算我自己做婚姻輔導又如何?還是需要有一些外力的介入。我給他兩條路,一是離婚,一是一起去上課。後來他選擇了和我去上課,我們的關係才開始有轉機。

十幾年來,不同的朋友用紫微斗數、命盤、水晶幫我算命。很有意思的是,他(她)們異口同聲說我這輩子的功課是"愛的功課"。有的說,我幾輩子沒學會怎麼愛人和被愛,所以一直輪迴回來學。有人說,我必須從靈修著手,才能真正學好如何愛和被愛。甚至幾年前,當我成為奧修的門徒時,門徒中心依據我的相片,給我取的名字是"美麗豐盛的愛 (Anurag Suranga)"。能說這是巧合嗎?

這幾天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左右的吐納程度不同。我沒有感冒,也沒有鼻塞,一切正常。

2007年1月12日

破功的媽媽

兒子的死黨和女朋友有親密關係,擔心女友懷孕,急得到處找方法補救。

我雖說做性教育已經將近20年,但聽到這樣的消息,還是忍不住心頭一震, 擔心兒子會受朋友影響。

是啊!以前做的都是別人,談的是別人家的事。就算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因為沒有切身關係,而能超然中立。

而現在,是自己十六歲兒子的死黨耶!近在咫尺,心裡馬上就開始擔心,不知何時這樣的狀況會臨到自己兒子頭上。

是有點杞人憂天啦!兒子,女的朋友不少,能算是固定的女朋友倒沒見到。但覺察到自己還是有一般父母的擔心時,也不禁莞爾。

加拿大的法令,十四歲就可以有合法的性關係,除非兩人間有很明顯的上下、尊卑之分。像老師跟學生,牧師和信徒,師傅和徒弟....,但這樣的法令到年紀小的那方過了十八歲也就沒效了。若兩人年紀相差在兩歲之內,則不管年紀多輕,就算十歲和八歲做愛,以加拿大的法令來說,都是合法的。

這樣的法令,以人權為基礎,卻是很多父母的夢魘。

聽到兒子說這件事的當時。我第一個反應是問他"你覺得怎樣?"他的回答是"哪有人這麼笨,要做愛也不知道要避孕。" 我心裡一個焦慮放下來,起碼他懂得做愛要有防護措施。

加拿大學校在中學七年級,就已經教了要怎麼避孕,怎麼避免性病。相關生理知識,孩子們隨時比那些保守的爸媽懂得還要多。

我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要有性關係?"這下慘了,被他罵我神經病,有毛病。

很早已前,他就說過,上大學之前不交女朋友。但感情的事,誰能說的準?哪天遇到了,還不就喜歡上了,但能不能兩情相悅,互為依靠,互相陪伴?能延遲到什麼時候有性關係?有沒有可能等到結婚?這都很難說。只是目前看他的狀況,還真沒什麼動靜。

我一直都很鼓勵他和女生交往。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除了男生,就是女生,怎能不和她們有多一些互動? 多一些瞭解?

但這些話,說的時候是振振有詞,今天只是兒子的同學出一點狀況,我就破功了,傳統中國父母的反應就立刻跑出來。雖說別人不知,但我自己心知肚明。也才驚覺,中國文化、價值、教育對我有多大,多根深蒂固的影響!

2007年1月11日

覺察

一直以為自己很寬容、很無私、很慷慨。最近才發現,那是因為有家人、朋友的肯定和疼惜才讓我的那些部分得以被強化。

對朋友家人的付出,意識上我是沒有想著要有什麼回報的。只是做了就做了,自己也很甘願、開心。而他(她)們也總是三不五時就給我一些回饋,給我一些關心,讓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需要去感覺,也沒有需要去思考。

只是最近遇到一些人,我對她(他)所做的一切,她(他)視之為理所當然,還有人認為,我擁有那麼多資源,分一些給她(他),本就應當。這讓我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出來。

被要求要給予、奉獻,固然讓我不舒服。但有些人,我對她(他)做許多事,她(他)沒回應,也同樣讓我不好過。

此時,我才驚覺,原來我並不是真的那麼無怨無悔的給予,我其實還是需要被肯定和被知道的;特別是自己在意的人。只是,之前朋友家人,在我未提出時就已經給了回應,使我一點兒沒有自覺到自己的狀態。也才注意到,當我在自己的情緒裡,我並沒有去衡量其他人的狀況;沒有想到她(他)未必是不願回應,而可能是心有所想或力有未殆。

比起一般人, 我是幸福的。朋友和家人,都能給我許多支持和幫助。每個人給一些,湊起來,也總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而這個數字,也正是我對我自己的認識。在這一群讓我可以說真話的家人和朋友之間,不知為什麼,我總還有一絲孤單的感覺。

驀然發覺,我期待找到一個能百分之百瞭解我的人。雖然身邊有這麼多可以談心,說真話的朋友,但發現自己給她(他)們對我瞭解的的分數最多不過五十。每個朋友,家人,能談的話題不同,深度不同,就像瞎子摸象般,有人可以知道腿,有人看到身體,有人只能瞭解尾巴。雖然都是我,但都不是全面的我,那是我遺憾的。

我常常會在不同的刺激中,看到自己不同的面向,而那是我以前不清楚的。也常會回頭問自己,我能不能對別人有百分之一百的瞭解?我知道,我的答案是"不能"。如果我對我自己都不能完全知道,那我要去期待別人對我百分之百,完全的瞭解,豈不是一個奢望?但這確實又是我腦裡清楚,心裡卻不願放棄的想望。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起。她提到她不信任自己,那句話讓我心裡一震。其實我又何嘗能完全信任自己?頂多80%罷了。還有的20%要到哪兒去找呢?我期待有個高人出現,能給我一些指引。

心底有個聲音出來。『如果你不能給妳自己指引,誰能給妳指引?』

是啊!把力量放在外在的尋求,不如回到自身的覺察和靜修。

這幾年,我從自己身上學到好多,看到不同的刺激帶給我不同的感覺和反應。學著接納自己的有限,接納自己的現狀,接納自己不被社會接受的想法和感覺;而這樣的覺察,總能在我的行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讓我不會有太多後悔和失落。

而這些,也正是我在和人接觸上,能進入她(他)們內心世界的本錢啊!

看來,自己的生命功課,還是要自己去完成,只是若有一些同伴,會走的更踏實穩健一點吧!

父母可以這樣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

做孩子的榜樣→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總是比看書的時間長的人,就別期望孩子會變成書癡了。

激發孩子對閱讀的好奇→陪您的孩子去圖書館和書店,找一些適合他的年齡而且是他感興趣的書。每天唸一點給他聽,一起翻翻這本書,讓孩子發現閱讀是多麼有趣又有益處。

一同開闊閱讀的範圍→找出您的孩子最喜歡在何種氣氛下閱讀那一種書?有時是長篇故事,有時是漫畫或詩集。您還可以配合不同的媒介來促進孩子的閱讀,例如:在看完〈哈利波特〉的電影後,引發您的寶貝閱讀續集的興趣。或者是放他最喜歡的故事有聲書CD。

讓閱讀經驗更精采→唸故事不可以讓它聽起來很無聊:誇張的語氣、生動的表情、描述故事、提問題、輪流唸故事,甚至是分配角色扮演……如果再加上柔軟的毛毯和燭光、熱巧克力和歡愉的氣氛,那麼閱讀就變得更有趣了。

幫助孩子提高閱讀層次→如果可以讓孩子每天聽一點故事,即使是才剛開始閱讀的孩子也可以聽懂比較有深度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另外,您可以在訓練孩子的朗誦能力時提醒自己:常常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文章來引發孩子的興趣;訓練咬字可以用有押韻的文章。而用繞口令和詩詞來練習也饒富趣味。

關於「母語的知識」也是屬於長久有用的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保久」知識,如:精準地閱讀和寫字。以為電腦裡的拼字和文法檢查功能可以解決所有正字問題的人,可就大錯特錯了。不閱讀的人學習效果一定比較差。更令人擔憂的是,「閱讀厭惡」已經悄悄在德國散布開來──有42%的15歲青少年認為,閱讀是一種過分的要求!但,書本實在是教育的祕密武器。如果孩子連一般白話的閱讀都不願意讀的話,那麼學校也不用教拉丁文了。閱讀和寫作這兩種文化技能在未來是絕對不可少的。

活到老學到老
教育是基本,但光靠基本教育還不足以用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以為只要有一紙畢業證書就可以安心過日子的人,很快就會和社會脫節。雖然我們在基礎教育中會學到那些重要、值得學習的所謂「保久」知識,但「保久」知識的範圍並不是永遠不變,而是一直在擴張的,像是現在不斷快速增長的科技、社會知識,就正在不斷地「保久化」中,成為我們應當具備的基本知識。

未來在許多領域中,學習是沒有終點的。如果我們的孩子想要定期更新、擴充他們的新知識,適應新的發展和新的生活型態,他們只有不斷努力才行。在未來,只靠學校教育和職業訓練是不夠的。只有持續不斷學習充電,修習其他證照並在各個領域吸收經驗,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現在已經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要不斷進修、從新的觀點學習並重新學習,而終身學習也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教育重點。根據預估,到2010年,至少會有12.5%具有學習能力的成人(25-64歲)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比例還將持續不斷增加。

我們的孩子必須從小學習「如何學習」,而做父母的也不能再只是依賴幼稚園和學校。未來,整個社會將發展出一種學習文化,每個家庭勢必也要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在豐富、多元的生活條件下,以遊戲和適合兒童的方式來滿足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慾,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更大的問題是──要如何讓學習一直都像玩遊戲一樣有趣呢?

您曾經觀察過2歲的孩子是如何用積木來建造一座塔的嗎?
在人類的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犯錯都會使我們變聰明。同樣地,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會帶著小小建築師又向前邁進一步──無論是在造塔或是人格發展上。在這當中,孩子會學到一點靜力學、地心引力、平衡力學、形狀和顏色、學到設定目標、工作計畫,以及評估風險;同時還能訓練他們的眼手協調能力。最後,他們會在克服問題後得到一種成就感,並為此感到驕傲。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但是,如果您把積木從孩子手中拿過來,幫他完成一座又大、又堅固、又漂亮的塔,而不是讓他靠自己的努力、從失敗中學習完成的,那麼,您只是害了他!我們應該讓孩子不斷重新嘗試、與自己的錯誤相遇,並且嘗試使用從家中和大自然中找到的素材。我們也要讓孩子玩遊戲,不論是單獨一人或和其他孩子一起,不受監督、沒有壓力、規定,或任何外力的介入。

現成的玩具愈少愈好,但要有最大的自由空間、時間和閒暇。盡可能給孩子遊戲的機會,讓他們從生活中探索和實踐;從這當中,他們將在無形中、自然而然地學到如何學習。這就是父母給孩子們的未來最好的投資。

遊戲使學習變得更有趣,也會使孩子想學更多東西。透過遊戲,孩子們可以從小建立起完全屬於個人、巨大而無限寬廣的知識拼圖,並且依照自己的天分和興趣加入新的一塊──不只是現在而已,而是終其一生都能這樣不斷往上加入新的一塊。

教育包含那些範圍?
1.擁有廣泛的基本常識、「世界知識」
2.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
3.閱讀及理解文章的能力
4.書寫及寫作能力
5.了解科技及環境
6.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知識
7.歷史、地理、藝術、文學、宗教、哲學,以及道德倫理的常識

專訪史密特部長關於「孩子將來需要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特別訪問了德國主管家庭、老人、婦女與青少年問題的聯邦家庭婦幼部長史密特。

問:以您的觀點來看,想在未來的世界生存,孩子需要些什麼?
答:孩子主要需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他們需要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以及在這個世界上有他可以發揮的位置。而孩子一開始需要的是最好的教育和指導。這是在為他們的未來之路奠定基石。

問: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什麼是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的?
答:父母是孩子第一個、也是長期負責孩子教育和指導的人。只有父母能夠給孩子最需要的愛和關懷,孩子才能夠長成自信又有責任感的人。父母也必須教導孩子清楚的原則和標準:團結合作且主動積極、有包容力又有判斷力、能為別人著想並且懂得相互扶持──每一個孩子都是最先在家中學到這些人格特質的。

問:國家和政府可以且應該為孩子做什麼,好讓孩子更能夠適應未來的社會呢?
答:支持家庭負起教養責任、提供父母和孩子足夠的照護、教育及教養的機制,包含好的小學、中學,以及課外進修的機會。我們必須特別改善兒童教育,因為兒童教育的前六年是孩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起跑點。大家必須了解:用在孩子身上的早期教養和教育的支出,對未來是極為重要的投資。

(摘錄自"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一書 )

2007年1月9日

醫院心聲

從醫院回家,忍不住把身上的衣服丟進洗衣機,自己也衝進浴室從頭洗到腳。

已經是第二個月到醫院當志工了,之前完全沒有類似的感覺,今天這樣的狀況,倒讓我好奇的很。

回想起今天在醫院的整個過程,的確是和之前有些不同。

打完卡,就和夥伴們上七樓為一位婆婆祝壽。當大夥的生日歌響起,婆婆的眼淚很激動的撲撲流下來。 他們說她是不好意思,但我讀到的是深深的難過。聽其他床的病友說著她的情形,知道她是因為身體的狀況必須留院。醫院和家人安排著要把她和先生送到養老院,但他們倆夫妻怎麼也不肯,硬是要住在自己的老人公寓。但醫生評估了整個情形,認為九十幾歲的公公沒辦法照顧八十幾歲的婆婆,不讓她回家,只得讓公公天天到醫院探望愛妻。據說還曾發動了親戚,朋友,家人一起來勸,但都被她罵回去了。

我不知道婆婆的心裏想的是什麼?但我懷疑著,到底有沒有人真正坐下來聽聽婆婆是怎麼想的?她的擔心是什麼?她的顧慮是什麼?我的心揪著....

社工請我們看訪一位中風、意識不清楚的婆婆。在她的眼睛裡,我看不到任何生氣。擴散的瞳孔,瀰漫著一片泛白。我輕聲的和她說著話,她舉起手,拉著我的手不放,我知道她是有感覺的。我心裡忖踱著,她的家人呢?有誰常跟她說說話嗎?

探望一位因車禍變植物人的病人。平常去的時候,總是大家圍著她,一起念心經給她聽。今天她用眼睛示意她不想聽心經。我們就和她說說話。我帶了一片她喜歡聽的徐小鳳CD給她。夥伴留了字條給她姊姊,請姊姊放給她聽。當我們在跟她說話的時候,她的眼淚串串的掉了下來。我用手幫她輕輕抹了淚,心裡真是心疼得慌,忍不住摸摸她的頭,沒想到又引來一片淚光。看到她舌頭在嘴裡轉呀轉的,還是夥伴讀懂她在謝謝我們,才讓她止住了淚。是個可憐的人,先生在她出事後就不見了,只有一個姊姊,遠從越南來照顧她。

這是個長期護理的醫院,裡頭的病人都需要長期調養。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我在醫院裡看到幾位媽媽無怨無悔的天天來餵飯,陪伴心愛的兒子。也看到一位伯伯,九年來,一天兩次,為愛妻按摩,和她說話,沒有一點怨言。他(她)們也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總是笑呵呵的,多麼健康的心態!我由衷的佩服。

我注意到自己每次和病人有手的接觸後,出來時就會用消毒液擦手。為防止細菌感染,這本是無可厚非。但今天用的消毒液特別多,特別是和幾個植物人的病人接觸後,更是想洗掉什麼。

我不怕髒,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我怕的是那種無奈,蒼涼,呆滯和死寂。想洗掉的也是那種沒有希望的恐懼。但這豈是我能控制的?我能對她們感同身受,但能做的實在有限,只有陪伴而已。 而我自己呢?何時會有類似的景況,也是未可知的吧!

我常常在旁邊觀察夥伴們的行為。有時覺得她們很吵,有時覺得她們沒話找話說,也有時會覺得她們不夠同理。但看病人們的反應,大家對這樣的探訪,其實都是很歡迎的。我不禁要問,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是我的需求重要?還是病人的需求為先?

我知道我期待給的是一個深度的陪伴,即使不說一句話,但他(她)知道我在,當離開的時候,兩個人都可以有滿滿的感動。那是我追求的。

在醫院裡,我很少話,我喜歡看著病人的眼睛,握著他(她)的手,就只在一旁待著。對不能說話的病人,我看到她們非常喜歡我這樣的方式,總是要找我的手握。夥伴說,是因為我的手胖胖的好握。但手胖胖的夥伴可不只我一個,而我的被握率最高。我寧願相信是因為我的"同在",讓他(她)們感受到我的心。

平常,我大概看望三、四個病人,但今天探訪了將近十個。是太多了,那濃濃的無奈和無助,我一下子消化不了;難怪我會想藉著沖洗,把那些感受去掉了。

需要點時間吧!病人需要時間接受,我也需要時間適應,就讓一切隨時間慢慢調整吧!

2007年1月8日

女人,性冷感不只是妳的問題

在我們生活周遭,到處存在著這些排斥性活動、對性有著負面記憶的女人,性冷感現象被壓抑在隱晦的角落,折磨著一個個感性的女人,也挫敗了一段段親密的關係。

文/陳羿茨

把性冷感標籤貼到自己身上,做為解釋的藉口
很多女人會問我有關性冷感的問題,她們為自己不熱衷於性事而感到苦惱,「老師,我不喜歡做愛,這樣是不是就是性冷感?」「我沒有性慾,我老公說我性冷感,怎麼辦呢?」在成長過程中,我經常聽到周遭女性朋友一個個成為性冷感的女人,這種現象著實讓人感到恐懼,「性冷感」好像一種病毒,隨時會侵蝕女人的身體,吞蝕了女人感受性愉悅的能力,讓女人逐漸地失去了對性的興趣,也埋沒了對身體探索的能力。爾後在進行性教育的過程中,我也碰到許多處境類似的女人,她們不喜歡性活動,只有在男朋友或老公「要」的時候才「給」,甚至會想推卻對方的性邀請,久而久之,她們也意識到自己的情況,開始打從心底認為自己真的是個性冷感的冰山美人。

把性冷感的標籤冠到自己頭上,一方面為自己的行為與性反應找到一個解釋的藉口,卻又同時覺得對不起伴侶;於是,牽引出兩種抉擇,持續痛苦卻甘願地配合著伴侶的性愛,或是不甘願但又不得不的認定自己應該要接受伴侶外出發洩,然後咬著牙說:「你可以去找別人做,但心要留在我這兒。」這不僅是一位個案錦繡的經驗寫照,也是許多女人曾經共同經歷過的心路歷程。

在我們生活周遭,到處存在著這些排斥性活動、對性有著負面記憶的女人,性冷感現象被壓抑在隱晦的角落,折磨著一個個感性的女人,也挫敗了一段段親密的關係。在醫學上,性冷感被定義為性慾缺乏、毫無性慾要求或性慾極低,對任何情況的性接觸感到厭倦、恐懼、排斥或反感。一般而言,醫療對於性冷感的處理方式是針對女性個人的身體與心理進行調整,但我在接觸個案的經驗中察覺,這些「性冷感」的女性朋友,大多沒有「身體(性)功能」上的損壞或缺失,也就是說,她們的身體並非處於對性愛完全無感的狀態中,她們依舊可以感受身體的需求與快感,造成她們對性事不熱衷的原因往往並不單純,可能的原因包括:缺乏適當的性觀念與性知識、和伴侶的性觀念嚴重落差、不瞭解身體的需求、從未探索過自己身體的喜好、未曾嘗試表達自己的好惡、生活環境讓人無法放鬆,或是工作上、生活上的沉重壓力……等,這些都可能使得一個女人表現出性冷感的現象。

其實,不喜歡做愛、沒性慾,除了跟女人自己本身有關之外,也和性伴侶,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有的女人可能對性充滿熱情,只是被環境給澆熄了,也或許,她們對性近乎無知,所以只能任人貼上「有問題」的標籤;所以,性冷感可能只是整體問題的一個反應,有問題的不只是女人本身。

重新探索身體,就可以改變性冷感的感受
記得在一個座談場合中,我提出了「重新探索身體,就可以改變性冷感的感受」的看法後,得到許多回應,其中一位A君附和地說,她的女友B君先前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性冷感的女人,於是在一開始交往的時候,B君便主動對A君「自首」,並且表示由衷的抱歉,意味著,在未來的交往中,她對「性」這種活動不太會有反應。B君也瞭解自己對性事的不熱衷可能會對這段關係有所影響,於是先坦白,希望獲得對方的諒解和疼惜。結果,這對情侶的性互動,在A君多次的主動引導、體貼探問下,B君不但不再對性產生反感,反而能開始享受性愛歡愉;因此,A君在座談會中大聲地說出他們倆的經驗:「沒有性冷感,只是對象不對」。換個伴侶,或許有機會互動出不同的美好性經驗。

重點在於伴侶雙方能否真心誠意地陪伴彼此,一起尋找性感帶、探索身體的感覺,能不能全神貫注,享受當下,這也是我在進行伴侶性治療的過程中,不斷傳播的重要觀念:改變環境、營造氣氛、練習放鬆身體、練習呼吸節奏與身體律動的配合、對彼此進行親密性愛按摩、尋找性感帶、輕柔對待性器官、充實性知識與性觀念的充實

這些真正彼此關心的的性態度與實踐方式,一再地協助了一對對原本有著性交障礙的愛侶,逐漸排除阻礙。許多原本認定自己是性冷感的女人,也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原來不是那麼不喜歡性這件事,只是過去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性愛方式,也沒有接觸過正確的引導教育。

最近,一位學員寫了一封感性的感謝函,信裡說道:「一直以為自己是性冷感的我,在老師的引導下,接觸了大量的性資訊,我開始試著重新建立自己的性觀念;老師的開放態度,協助我發展出全新的正向的性態度,我也因此開始探索性和身體。現在,我體會到原來性愛是如此美妙與愉悅,我非常享受自慰的感覺,也悠然於和伴侶的互動性愛之中。我對自己和身體再度充滿了自信」。這些成功改變性冷感狀態的案例讓我愈來愈相信,性冷感並不是身體的疾病,也不是身體功能的失調,而是一種對身體不瞭解、沒有探索的結果,而這種不瞭解與不探索,跟伴侶、環境和自己都有關,如果能夠化解這些阻礙,開始「相信」探索,並且展開探索,身體就有可能在探索過程中逐漸變化。

探索不僅能為性生活增添豐富的玩樂趣味,也能讓讓人體驗到身體全新的覺知,挖掘出身體內在的信賴感,和伴侶重新地建立信任關係,讓雙方在性愛情事上更和諧、更親密。

重新看待性冷感,是你我的社會責任
在性健康特約門診處理性冷感婦女的問題過程中,看到了一個事實:對大多數的伴侶而言,性的親密與滿足仍然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許多夫妻帶著「解決性功能障礙、改善配偶間的性生活品質」的希望前來求診。更多夫妻則是為了化解因為性障礙而衍生出來的的婚姻問題和危機(如外遇及想懷孕等問題):「我想生小孩,所以請您幫我改善怕痛的身體!」「可不可以直接開給我那種刺激性慾的藥,我這樣就有欲望和老公做了!」

這些女人因為不瞭解自己身體與性慾,所以無法在性事上獲得愉悅,但她們卻為了延續香火或是為了取悅、配合丈夫,因此急著尋求協助,想要提昇自己的性慾,或者解決在性愛中的身體痛苦。性愛在這種邏輯思維下,成了一種「社會責任」。身為一個男人的老婆,就應該要和老公做愛,醫師、性治療師和案主都必須為了達成陰道交的任務而共同努力。

然而,當我們以身體功能是否能運作順利的觀點來看待「性」的時候,一個不願意、不想、不能從事性行為的女人(或男人),就會被當成是性功能的損壞與故障;因此,對性功能進行治療與修繕便是唯一的處理方式。但其實上,在我協助個案的經驗中,很明顯的,對這些性冷感的女人而言,開發身體會是另一個處理方法。

女人,本來可以對性充滿熱情,但是由於我們的文化環境不鼓勵,探索身體性慾的性資源匱乏,女人就愈來愈不懂為什麼要有性。既然無法理解性的美妙,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自然地產生抗拒。面對性冷感,我們可以不只是從治療下手,而是給予更多的性自在空間,讓女人能自然的接觸性資訊、學習探索身體與性的各種實踐方式,進而發展出對性、對身體、對自己,都更加接納與自在的生活態度及實踐力。這種自在空間,需要大家攜手合作才能加以創造;因此,重新看待性冷感,是你我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作者為台灣性學會性教育推廣委員會主委)

2007年1月5日

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

一九二五年,芝加哥白水灘飯店(White WATER Beach Hotel)舉行了一場重要的會議,與會者都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包括全美最大鋼鐵公司總經理、最大電力公司總經理、最大瓦斯公司總經理、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聯邦政府部長、華爾街響叮噹的投資高手、最大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銀總經理。

這些人都很會賺錢,這次聚會的目的,也正是討論如何創造更多財富。這些人後來過得如何呢?或許你跟我一樣好奇。

二十五年後,果真有人興致勃勃地作調查,結果驚訝地發現:鋼鐵公司總經理去世前五年是借債度日的;電力公司總經理一文不名地死在外國的小島上;瓦斯公司總經理成了精神病患者;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剛從辛辛監獄關出來;聯邦政府部長剛得到美國總統特赦,總算能死在家裡;華爾街投資高手和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都自殺了!

十個頂尖人物,竟沒有一個人能得善終。他們為什麼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我並不確知詳情,卻很感慨,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生活;工作能力強的,不一定懂得克服情緒壓力;,絕頂聰明的優等生,不一定能夠自我調適

在台灣有多少這樣的人?努力賺錢、衝刺事業、用功讀書,卻因為不懂得如何克服緊張、壓力、焦慮、憂愁,所有的付出,到最後是一場空,只換來失去健康、失去平靜、失去快樂。活得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什麼?

只要願意,其實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從不幸、痛苦的深淵解救出來,快樂絕對可以操之在我,端視你如何面對、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得三年前,我和十幾個美國卡內基講師一起到蒙大拿滑雪。很巧地,有兩位講師的妻子都是才剛過世不久,其中一人,沿途都鬱鬱寡歡,另一人卻是活潑開朗,玩得比誰都盡興,而大家都知道,他與妻子向來十分恩愛。

我感觸很深,類似的境遇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反應也截然不同。

這讓我想起一段印象非常深刻的電影情節。冰天雪地中,女主角在凍結的湖上快樂盡情的溜冰,坐在湖畔重病已久的丈夫,凝視著心愛的妻子,安然闔上雙眼。接下來的日子一片忙亂,親友們前來幫忙喪偶的女主角,照顧小嬰兒、安排生活、處理瑣事……女主角的姊姊心疼妹妹的遭遇,悲傷流淚,但女主角反而微笑安慰姊姊說:「我曾經擁有一段美麗的時光,這已足夠!」看到這一幕,我不由自主流下淚來。當時我就想,萬一有一天,我遭遇重大的災難痛苦,也要告訴自己:「我曾經快樂充實地生活過,這就夠了。」

我深深確信,人真的可以改變想法,來克服憂慮、恐懼、甚至各種病痛,進而改變人生。生活需要平衡發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特別是相互激勵,相互瞭解,相互分享,相互原諒。學會感恩、寬恕,活在每一個當下,以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微笑迎接命運給我們的每一個挑戰。

事實上,你我都不需要再學什麼新觀念,我們所認知的已足夠引導我們享受快樂的人生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這絕非來自象牙塔的教條,也不是學院派的研究報告,而是一本實際的書,幫助、提醒我們,知而能行。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做到。

當你遭遇困境,不知所措時,與其焦慮,不如試試魔術方程式的三個步驟,和解決煩惱問題的三個原則,你將發現事情沒那麼糟,總有改善最壞狀況的方法。如果情勢真的無法挽回,那麼就接受它!已經盡力就夠了,其他的交給上蒼吧!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做到。

當你不小心又跌入憂煩時,與其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如盤算你所得到的恩惠,你將發現自己原來是很有福氣的。俗話說:「人人頭上一片天,歹歹馬,也會一步踢。」再貧弱的人,也有自己的強項,振作起來,去忙一些建設性的事,茁壯自我,你就會愈來愈幸運,愈來愈有福氣。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做到。不心存報復,不斤斤計較得失,不期待他人的感恩,只享受付出的快樂,並在為人創造喜悅的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相信我,只要你開始行動,美好的結果,已在前方,等待豐收。

摘錄自"多點思考更能放鬆-卡內基解壓方程式" 黑幼龍◎著;
楊麗玲◎整理 .天下文化 出版

2007年1月3日

論語心得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係系主任。曾為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論語》——2500多年前的孔子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來解讀《論語》,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

快樂秘訣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準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淩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83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扎上領帶,去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於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保持一顆誠敬的心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能解開現代人的心結嗎?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麼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麼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卻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提倡人格的尊嚴
我們常常會說,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

其實,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分。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乍聽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迴圈,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為人之道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麼做的。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面的臺階上。這都是一些小禮節。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麼樸素,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又追問:“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君子嗎?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後來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當我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我會忘了憂愁。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交友之道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東西,而要成功越過這三道坎,同樣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時很容易衝動,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感情問題出事。這時候,一些好朋友作為旁觀者看得更客觀、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開的疙瘩也許會從朋友那裏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說,人在這個階段,“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人到中年,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這個時候就會謀求更好更大的空間,這就極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鬥,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孔子提醒,人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誡自己,不要跟別人爭鬥。你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跟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假如一個更好的職位最終沒有選擇你,你應該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在這個時候,你要結交那種有平常心的朋友。他會幫你看開暫時的得失,超脫利益的糾纏,得到心靈的撫慰,獲得精神的棲息地。

那麼到晚年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孔子說,“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態容易走向平和。這個時候,人要正確對待你得到的東西。這裡面其實大有深意。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後,要學著用減法生活。

你從社會上收穫友誼,收穫金錢,收穫情感,此時你已經收穫了很多,就像是一個新家,逐漸被東西堆得滿滿噹噹。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後就會累于得。

我們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兒女,說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們拉扯大了,現在都去忙了,連回家來看看都沒有時間;抱怨說我們當年幹革命,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現在一去外企就掙三四千塊,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

如果老在說這些東西,那麼原來的所得就變成生命的一種隱痛,一種負累。這時就需要朋友的開導,學著捨棄一些東西,這樣也就遠離了煩惱。

《論語》裏面真正專門談論交友之道的文字並不多,但是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智慧。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什麼樣的素養;看自己在朋友圈子裏面,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文章來源: 2006/12/3 中國網 新聞午報
───────────────────────────────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的能開解現代人的心結嗎?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麼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麼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刊的轉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曾經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是個很小的事情,她以為一會兒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她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是驚人的一幕:她的媽媽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她沒有想到要看心理醫生,也許她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後來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她,就請牙醫到家裏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裡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親人陪著你,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記述這件事情時用了這樣一句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品質。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品質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品質。

有一個寓言,它說在某小鎮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親,跟媽媽相依為命,靠做手工維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為從來沒穿戴過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在這樣極為貧寒的生活中,她長到了十八歲。

在她十八歲那年的聖誕節,媽媽破天荒給了她二十美元,讓她用這個錢給自己買一份聖誕禮物
  
她大喜過望,但是還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她捏著這點錢,繞開人群,貼著墻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見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無遺憾地想,我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最寒磣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別心儀的小夥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會上,不知道誰會成為他的舞伴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商店。一進門,她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櫃檯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發飾。

正當她站在那裏發呆的時候,售貨員對她說,小姑娘,你的亞麻色的頭髮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綠色的頭花,肯定美極了。她看到價簽上寫著十六美元,就說我買不起,還是不試了。但這個時候售貨員已經把頭花戴在了她的頭上。

售貨員拿起鏡子讓她看看自己。當這個姑娘看到鏡子裏的自己時,突然驚呆了,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

她不再遲疑,掏出錢來買下了這朵頭花。她的內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接過售貨員找的四美元後,轉身就往外跑,結果在一個剛剛進門的老紳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聽到那個老人叫她,但已經顧不上這些,就一路飄飄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給她的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沒想到這個鎮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竟然叫住她說: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榮幸地請你做我聖誕舞會的舞伴?

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這四塊錢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吧。於是她又一路飄飄然地回到了小店。

剛一進門,那個老紳士就微笑著對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

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這種情況:
  
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復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鬱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到星期四的時候就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
  
其實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每復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後,你每天還在繼續挨打。
  
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
  
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裏有什麼吧!
  
這個故事適用於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他們的生活真的相差那麼遠嗎?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則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閒。
  
我曾經在鈴木大拙的書中讀到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茶師,這個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禪一體,茶道與參禪是二而一的過程。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辦事,捨不得離開茶師,就說,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給我泡茶。
  
那可是一個社會很不穩定的時期,浪人、武士依恃強力橫行無忌。
  
這個茶師很害怕,對主人說,您看我又沒有武藝,萬一路上遇到點事可怎麼辦?
  
主人說,你就挎上一把劍,扮成武士的樣子吧。
  
茶師只好換上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辦事,茶師就一個人在外面。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浪人,向茶師挑釁說,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
  
茶師說,我不懂武功,只是個茶師。

浪人說,你不是一個武士而穿著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嚴,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
  
茶師一想,躲是躲不過去了,就說,你容我幾小時,等我把主人交辦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們在池塘邊見。
  
浪人想了想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直奔京城裏面最著名的大武館,他看到武館外聚集著成群結隊的前來學武的人。茶師分開人群,直接來到大武師的面前,對他說,求您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的最體面的死法吧!
  
大武師非常吃驚,他說,來我這兒的所有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這是為什麼?
  
茶師把與浪人相遇的情形復述了一遍,然後說,我只會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求您教我一個辦法,我只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大武師說,那好吧,你就再為我泡一遍茶,然後我再告訴你辦法。
  
茶師很是傷感,他說,這可能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
  
他做得很用心,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然後把茶葉放進去,洗茶,濾茶,再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大武師。
  
大武師一直看著他泡茶的整個過程,他品了一口茶說,這是我有生以來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您要教給我什麼嗎?
  
大武師說,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記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就行了。
  
這個茶師聽後就去赴約了。浪人已經在那兒等他,見到茶師,立刻拔出劍來說,你既然來了,那我們開始比武吧!
  
茶師一直想著大武師的話,就以泡茶的心面對這個浪人。
  
只見他笑著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再解開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綁帶,把裏面的衣服袖口紮緊;然後把褲腿紮緊……他從頭到腳不慌不忙地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閒
  
對面這個浪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恍惚,因為他猜不出對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對方的眼神和笑容讓他越來越心虛。
  
等到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動作就是拔出劍來,,把劍揮向了半空,然後停在了那裏,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麼用了。
  
此時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求您饒命,您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有武功的人。
  
其實,是什麼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
  
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麼你可能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願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與此相反,那麼即使是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會對牛彈琴。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心,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的系統,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這些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當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歡欣的態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於古典最高的致敬!
  
摘錄自"于丹《論語》心得之心靈之道"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9223/2006/11/29/1725@1326079.htm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4%BA%8E%E4%B8%B9%E3%80%8A%E8%AE%BA%E8%AF%AD%E3%80%8B%E5%BF%83%E5%BE%97&search=Search

2007年1月1日




祝您2007年
.
體健康!心想事成!

新年倒數

下午問一個年輕人,昨晚有沒有和女朋友一起新年倒數。他很直接而且語氣強硬的回了我一句:「我們覺得那很無聊。」

我的心口上彷彿被刺了一下,好像我問了一個很白癡的問題。當時我沒說什麼,但不舒服的感覺一直是在的。

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我一直在感受著那個感覺,也好奇著為什麼會有覺得自己問了一個白癡問題這樣的想法出來。我察覺到是年輕人的語氣態度,讓我感受到不屑,輕蔑。他是對新年倒數這件事,倒未必針對我,只是因為自己的習慣性,就把人和事給混在一起了。


這件事讓我有三個部分的思考。一個是,新年倒數真的是很無聊嗎?我自己是怎麼看的?另一個是,我問自己,我擁有怎樣的直接反應模式,讓自己把別人的感覺和自己扯在一塊?而且還是一種很負向的感受。再來是我問自己,在對一些不同的意見上,我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不屑,輕蔑,很可能引發別人有受傷的感覺?

我不會說新年倒數是很無聊的事,雖然現在的我已經不會去做那樣的事。回顧以往新年倒數的心情,小時候是好玩、湊熱鬧居多;大一點,會有對新年的渴望在裡頭,期待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未來。而現在的我,只想好好過好每一天,讓每一刻都可以成為一個新的起點。

倒是又看到自己習慣的模式很自動的就跳出來。年輕人的回應,很像我生命中的一些很會指責人的大人。而自己內在有一個自小就相信自己不夠好,自己很笨的地雷,在年輕人的話語、態度中被引爆,才讓我有不舒服的感覺出現。雖然這幾年,自己很努力的覺察,調整,從八、九十的比例降到二、三十,但也看到,自己習慣的自動化反應,的確對自己還是很有影響的。
.
這也讓我覺察到,我自己在別人和自己有一些不同意見的時候,特別是我對自己的認定是理直氣壯時,我有時也會出現類似年輕人呈現出的不屑。這讓我有些難過。我想我在無意中也傷害了一些人。我不知道能不能有什麼樣的彌補,只願自己以後不要再犯,能有更多覺察和對自我的提醒。
.
要謝謝年輕人的。 他是個菩薩,來讓我看到自己的軟弱,也讓我有機會能再調整和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