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8日

清心自在

朋友A笑我,一碰到朋友B,就所有貪嗔癡都跑出來了,完全不像平時的樣子。言下之意,似乎朋友B是個損友,我該與之保持距離。

但什麼是損友?什麼是益友?不也是種分別、比較嗎?就算再壞的人,都有善心、好意,只看人、時機和環境對不對。再好的人,也不會完全是聖人,碰到和自己有切身利益的衝突,有時也還會生氣、抱怨,不是嗎?

老實說,我常被B氣得跳腳,但也因為B,我看到自己並沒有像別人認為的那麼有愛心、彈性,那麼包容、接納;是一個當頭棒喝,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藉由更多的自我對話,讀書,和朋友討論,也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作法;發現自己這些日子,深度和廣度都有所增進。

前些日子,我變得有點害怕別人稱讚、肯定我。擔心他們會期待我要100%做到那些正向特質,那對我是很大的壓力。但現在,我想通了,我能做的也就只有我現在的樣子,也只能呈現當下。七八十的時間裡,我是蠻傾聽,蠻同理,蠻照顧人的,但有時我也會發小姐脾氣,會不滿,會需要有人聽我、理解我,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因為我是人啊!當我能接納自己,要和別人溝通就很容易了,也因為自己有自信,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切,就能坦然以對,不容易有罪惡感和防衛,不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四處投射,反而有很多空間可以表達及修正。

我喜歡道德經裡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就是因為有了比較,有了執著,對人、事、物有絕對的好壞對錯,這世界才亂的啊!正、反抗衡循環,白天、黑夜,晴雨、男女,美醜、善惡,大小、生死...,陰、陽相對相長,正、負相生相剋,有什麼是絕對的對或錯,是與非嗎?這讓我想起我們太極圖的意象,是因為兩個對立面間的彼此配合,才讓世界生生不息,平衡圓滿的啊!

有一則禪宗公案:
陸亙大夫問:「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時坐,或時臥。如今擬鐫做佛,還得否?」
師云:「得。」
大夫云:「莫不得否?」
師云:「不得,不得。」
(景德傳燈錄‧卷八)

一件事,能做,不能做,全在自己的心中,是自己的心,決定一切能行不能行,也是自己的心,評判了所有的一切。石頭可雕佛,人也可成佛。但若執著於一定要如何?或受過去經驗的影響,就算能做也不能了。

有些朋友,因為參與了某個宗教,或皈依了某位師父,就把經典當成聖旨,把師父、牧師當成神。總是把經典裡的句子,神父說過的話拿來掛在嘴上或用來指正別人,那讓我很感冒,很頭大。

我很欣賞達賴喇嘛說過的一句西藏諺語:「保持你對此人的仰慕與尊敬,但應經過全面、批判的分析之後,再接受他的話。」從小,我們就要背「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禮記·中庸裡也提到做學問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也都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做選擇啊!

我還是相信一切都要回到自己。皈依,學習,修行,都是用來修自己,而不是用來指責、要求別人。觀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找到自己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事。同樣的事,可以因為不同的心思而出現不同的結果。朋友可以提建議,自己也可以有主張;要別人怎麼做,或自己要學別人怎麼做,若沒有一顆清澈洞明的心,也只不過就是拿個外殼,而未得其精髓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