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重擔

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不應該有別人加在他身上的謊言。

脫光所有外在的東西,成為赤裸裸的和自然的,他原本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問題是在於你的本性是怎麼樣,而不是「想要變成怎麼樣」。謊言無法變成真理,製造出的人格也無法變成你的靈魂,無法使非主要的變成主要的。那個非主要的仍然保持是非主要的,而那個主要的仍然保持是主要的,它們無法互相交換。

努力去走向真理只會創造出更多的混亂。真理不必被達成,它無法被達成,它是既定的事實,只是謊言必須被拋棄。 所有的目的、終點、理想、目標、意識形態、宗教和改善系統等等都是謊言,要小心它們。要認出那個事實:就你現在的樣子,你是一個謊言。那是由別人在操縱的和培養出來的。

奮力追求真理是一種分心和延緩,它是一種避開真理的謊言之路。要看清那個謊言,要深入去看你被塑造出來的人格謊言,因為,看清謊言就是停止它的繼續運作。不再生活在謊言裡就是不再去追尋任何真理,因為已經不需要了。當謊言消失,真理就存在了,它帶著所有的美和光芒而存在。在看清謊言當中,謊言就消失了,而剩下來的就是真理。
Osho This Very Body The Buddha Chapter 6

註解:
當我們攜帶著一大堆由別人加在我們身上的應該和不應該,我們就變成好像圖中這個衣服破爛、正在奮鬥的人物,他正試圖要往上坡走,而且扛在他肩膀上那個愚蠢的暴君還大聲喊說:「走快一點,努力一點,趕快爬到頂端!」那個暴君本身的頭腦還冠上一隻傲慢的公雞,充分顯現出他那不顧別人死活的神情。

如果這些日子以來,你覺得生活就好像是一個從搖藍到墳墓的奮鬥,那麼可能是你要作改變的時候到了,你可以聳聳你的肩,感覺看看當你不要背東西走路時是什麼滋味。你有你自己的山要去征服,你有你自己的夢要去實現,但是除非你能夠放掉所有你從別人那裡搜集來而現在卻認為是你自己的那些期望,否則你將沒有能量去追求它們。那個情況可能是它們只存在於你自己的頭腦裡,但是那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會壓著你。現在該是放下重擔的時候了,將它們送往它們自己的道路。

(取材自奧修禪卡)

2007年5月29日

矛盾的人生

鄉下人最嘲笑城裡人的16件事

一、出門「taxi」,乘電梯上七樓的健身房,然後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二、半夜上網,去歌廳、舞廳,困了不睡覺。之後失眠,再吃安眠藥。

三、管兒子叫「小兔崽子」,管寵物狗叫兒子。

四、挑最有特色的飯店吃飯,吃最可口的美食,在酒桌上大談肥胖之害。

五、把路邊上植樹的地方用來蓋樓,在家裡栽盆景。

六、鄉下的爹娘哪不舒服不知道,家裡的小狗打了個噴嚏趕緊去寵物醫院。

七、漂亮的MM們,鞋上有一個小泥點子,一定要用高級的餐巾紙小心地揩掉;口紅淡了一定要補妝,很淑女;可是路邊燒烤攤上從俺農村老家販來的死雞崽子,都賣給了她們。

八、手機裡存了二、三百個電話號碼,沒有一個是鄰居的。

九、酒局多時作無可奈何狀,吃完「酒神」、「力克」等解酒藥,慷慨赴宴如赴死。沒酒喝時打電話:「哎,哥們兒,過來啊,整點兒,我請客……」

十、飯店越來越多,廁所越來越少。廁所的標誌是「此地禁止便溺」。

十一、學生們穿得越來越時尚,上學像放學,放學像上學。

十二、愛情在自己的電腦裡,老婆在別人的電腦裡。

十三、家裡安了防盜門、防盜窗,卻總是丟鑰匙,然後請開鎖高手撬自己家裡的門。

十四、建廣場時,把大樹砍掉,再立12根水泥柱子,建一片水泥的「小木屋」和「樹墩子」。

十五、追求越來越高:謀高級職位、穿高級服裝、住高級住宅、坐高級轎車、吃高級飯店,患高血脂、高血壓。

十六、用排骨餵狗,吃鄉下餵雞的野菜。

2007年5月28日

小心受騙?

一直以來,都有朋友寄一些小心受騙的資料及別人受騙的案例給我。看到那麼多五花八門的害人方式,我的心裡是很不舒服的。

一個是對有人用這樣的方法騙人不舒服。另一個則是在思考,我們一直在傳遞這樣的訊息,彷彿對天下人都得有一些戒心,似乎一直在傳遞著對世界的不信任,對人的不信任。而這樣的轉寄受騙資料,要朋友小心,就像是把焦慮一直向外傳送,這裡面是不是也投射了許多我們的擔憂?會不會也激起朋友們不必要的焦慮?

基本上,我相信世上充滿好人,但有人會去做這樣的事,必有其理由和原因。我不願說他們是壞人,我只說他們做壞事,但為什麼會那樣做?也許是學習,也許是曾深受其害也要報復,也許有其他各種原因,我好奇著,也想找到理由。

我一直相信,你投射出什麼樣的能量,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來到你身邊。所謂的壞人,也不是對所有的人都壞,他也是會選對象的。但他怎麼選對象?為什麼就會在那個時機出現?這裡面似乎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
在研究上看到,對自己沒自信的人,判斷力比較弱的人,喜歡貪小便宜的人,看起來比較容易被欺負的人,都比較容易成為受害者。從小受到虐待的人,也比較容易吸引到有施虐特質的人來到他身邊。有人說有前世因果,有人說是靈魂要來學習功課.....。有人從心理層面做分析,有人從靈性層面做探討,但似乎都只能給片面的答案。

有太多事情是防不慎防的。我期待找到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多一些警覺,但又能保持對人的信任,這需要智慧,我還在思考著能怎麼做,你(妳)可有一些想法?

2007年5月24日

抱一抱

早上兒子上學出門前,我說等一下,讓我抱抱,沒想到他像飛也似的衝向門口。

大門上的門栓還扣著,被他用力一拽,整個旁邊的木條被扯下來,真是誇張,也看到他有多麼不想被我抱,力氣才會那麼大。

兒子的反應讓我不禁要深思......,我平時是不是太過頭了?????

老公也常說,我沒事就要抱他,好像把他當玩具。原先我還不以為意,但今天的狀況,好像我真得好好想想................,我是不是沒有尊重他們的感受?

*慌亂中只記得要趕快把門框釘好,沒及時照張相,這張是已經釘好後的相片。

*注意看右上方,還有破損的痕跡。右邊那一條木條,被整個扯了下來,是兒子拿釘子再把它釘回去的。

*如果仔細看,都還可以看到有幾個釘子的痕跡在上面。

2007年5月23日

心靈小品

朋友寄來這雋永的話語,配上一些蠻有質感的背景,值得深思和收藏!







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家裡院子的花草樹木也開始準備新裝迎接春天,感覺超棒的!







2007年5月21日

早知撕掉獎卷

二○○二年耶誕節中樂透彩頭獎的惠塔克(中),和妻子(右)、外孫女接受電視節目訪問,當時一家人樂不可支。美聯社


現在的惠塔克官司纏身,外孫女染毒癮離奇死亡。美聯社

你先看看這篇報導,我再告訴你我的看法。

二○○二年耶誕節早上,惠塔克收到天大的耶誕禮物,他中了威力球樂透頭彩,獎金三億一千五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零四億元),是當時的最高獎金。但他萬萬沒想到竟從此走入悲劇,失去所有朋友,數百件官司纏身,連心愛的外孫女都死於非命。

美國廣播公司報導,惠塔克現在說他後悔中獎。他說:「我中樂透後,深感人性貪得無饜,你一有錢,人人覬覦。早知如此,我會把彩券撕掉。」

惠塔克中獎後並沒有花天酒地,而是發願做善事,厄運卻還是接踵而來。他說:「我想建教堂,給餓肚子的人食物,給沒衣服的孩子衣服穿。」

他在幾個月後實現諾言,捐出一千五百萬美元(台幣近五億元)建兩座教堂。但他在耶誕節中大獎的消息使他成為耶誕老公公,大家都求他幫忙。為了處理這些要求,他成立惠塔克基金會,賣給他彩券的店員吉兒也要求在他的收發室工作。

吉兒說:「基金會接到各種要求,有人要地毯,有人要娛樂設備,有人要悍馬車,有人要房子,各種奇怪的要求都有。」

惠塔克至少送出價值五千萬美元(台幣十六億五千萬元)的房子、汽車和現金。他說:「不論我們在那裡出現,去舞廳跳舞或去看球賽,都至少有一百五十人圍著我們要錢。」

他原本在家鄉西維吉尼亞州開建設公司,每年有一千六百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營收,生活愉快。但中獎後一切都變了調。這幾年他至少花了三百萬美元打官司。他說:「有四百件案子控告我個人或公司,因為大家都想藉此分一杯羹。」

官司纏身使他的公司名譽受損,他為了尋求安慰,開始酗酒,漸漸與人疏離,沒有朋友,有次甚至在酒吧被下藥迷昏,遭洗劫一空。

最糟的是,厄運牽連到他最鍾愛的外孫女布瑞格。他中獎時,布瑞格只有十五歲,他慷慨的買給她四部新車,每周還有兩千美元(台幣六萬六千元)零用錢。沒想到一些「壞朋友」,包括毒販,看上了布瑞格的新車和零用錢。

布瑞格禁不起引誘,沾上毒品,多次進出勒戒所。二○○四年十二月廿日,就在惠塔克中獎將滿兩周年之際,布瑞格失蹤了。兩星期後,她的屍體在一輛廢棄卡車上被發現,包在一塊塑膠布裡,死因不明。

惠塔克說,威力球頭彩成為他家的詛咒。他說:「我的孫女就是因為這筆錢而死。」



我不同意新聞的歸因。中樂透頭彩只是一個事件,是他處理的方式,才是整個厄運的核心

他中獎的這件事情,因人人皆知,期待他成為耶誕老公公。但看到,他有很好的善心,卻沒有足夠的智慧。

貪婪,本就是人性。周圍的人可以來要錢,但如何處理,如何給予,需要一些技巧和能力。我猜,當他在灑錢的時候,那種被恭維,被捧上天的飄飄然,恐怕也是他會一直想要的吧!

會控告他個人或公司,我猜想是因為利益分配的問題。他把理由放在大家都想分一杯羹,那他就可以推掉所有的責任。但我不相信,事情演變至此,他會一點責任都沒有。

酗酒,是一種逃避事情的方式。我相信他很痛苦,但要解決痛苦,需要的是去面對和處理,而不是轉移焦點到其他地方,讓自己躲起來。

他說到他的外孫女因那筆錢而死。但想想看,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心智還沒發展成熟,他一下買給她四輛新車,每個星期還給她兩千美金零用錢,不出事才怪!

我的看法是,整個事件,出在他處理的方式,造成了現在的後果。他不願負起責任,將所有一切推到外界,那才是整個問題的來源。

2007年5月19日

關係花園

最近帶了一個讀書會,用心靈工坊出版,麥基卓和黃喚詳寫的"關係花園"為藍本,討論什麼是愛?什麼是關係?什麼叫親密?


很有趣的一點是,發現有朋友因為這本書是兩個男人合寫的,內容有很多個人和彼此關係的分享,就猜測這是一本同性戀的書,而不願花時間,花精力去研讀。

這讓我思考,是什麼造成我們對同性戀這樣的抗拒和排斥?

許多年前,有一部同志電影"藍宇",我看電影和小說,哭到不行。就有朋友問我,「妳又不是同性戀,為什麼會哭成這樣?」

我哭,哪裡是因為他是同性戀還不是同性戀。我哭,是因為主角那種無私忘我,為對方付出、奉獻的愛是我一生渴求,令我感動啊!那跟性別有什麼關係?根本就只是兩個人真實生命交會的經驗啊!

回到關係花園那本書。兩位作者是我的老師。十二年前,我和老公的婚姻走到最谷底,雖然自己做婚姻輔導,卻跳脫不了情緒的糾隔,我吵著要離婚。就是因為上他們的課,才讓我和老公有了生命中另一個空間,能夠走到今天,有了結婚十八年來最親密的互動。所以當他們的書有了中文版時,我迫不及待的介紹給朋友,也把它拿來當作讀書會的教材。

Ben 和 Jack對親密的定義是:「把自己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這是極不容易的。不但要真實面對自己,還要能和對方分享,這實在需要勇氣,願意冒險,是一段深刻的修行啊!
.
關係,就像一座花園。健康的關係如同一座花園,充滿能量,雖然偶有野草,野花,但只要常常除草、灌溉、細心持續的照料,甚至能把野花野草都變成園中的景觀、肥料,這座花園自然就會生機盎然,充滿驚奇!這是需要花時間,和有深刻的信心才能做到的啊!

關係,不就是這樣嗎?願意打開自己的心,放下虛假的偽裝,放棄控制的欲望,真誠分享和傾聽,看到自己生命的關卡和限制,也能和對方分享,展開深刻的交流,並有深深的信任在其中; 那就能認識彼此的靈魂,也能讓彼此更認識自己,活出自己,就能有一個最特別獨特的關係。。

我們每天都活在各種關係當中。而人們在關係中最深切的渴盼,就是擁有安全感,可以放心交出自己,希望對方能全然接納、了解,而這樣的期待,正要從我們自己先開始啊!

2007年5月12日

換種方式做父母

這個故事,我收到過幾次,一直沒有再轉寄出去,因為感覺怪怪的。

那麼多朋友會轉寄,必有令他們心動的地方,但老實說,我是有疑問的。

這個教子故事之所以可以發展,是因為作者的兒子愛吃荷包蛋,所以荷包蛋可以成為教育的工具。這是一個提醒。當我們想要引誘別人做什麼,必得拿對他有吸引力的東西

這個故事的發展,顯然有作者的精心策劃在其中。但這實在不是我能接受的方法,感覺有點 故意設計。

看得到作者想教兒子
想佔便宜的人 ,往往佔不到便宜
總佔便宜的人 ,有時候反而吃虧
不想佔便宜的人 ,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

作者的心意我很贊同,但生命需依照每個狀況做不同程度的調整,不是那麼容易設計的。拿自己要的東西,並不為過,但有意圖的刻意苛刻別人來選取自己所需,就有待商榷。

禮讓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得到自己要的東西,其實和一開始就拿,並沒兩樣,但心態上的隱諱,並不可取,有點像在玩權術,比一開始就拿更糟。

我想,教導孩子們,清楚自己要什麼,也隨當下狀況做判斷。能得到,很開心,得不到,也自在,那種心態,才是做父母的最要給予的吧!



原著故事:
換種方式做父母 作者:周弘

有一則教子故事非常精彩 ...小故事大道理 兒子上小學四年級,平時在家中是個十足的小黃帝,嗜蛋,特別喜歡吃荷包蛋 一日早晨,我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端上桌,我問兒子:[你吃哪一碗??] 兒子指著有蛋的那碗說:[有蛋的那碗]


我說:[讓我吃那碗有蛋的吧!孔融四歲能讓梨,你也十歲啦,該讓蛋了吧!]
兒子態度堅決的說 :[孔融是孔融 ,我可不讓 ] 我答:[真不讓??]
兒子竟先吃為敬,一口就把蛋吞了一半 我再問:[不後悔]
[ 不後悔] 兒子答後又一口,把蛋全吞了下去 待兒子吃完蛋,我開始吃麵...我的碗裡 "藏了兩個荷包蛋",我有意讓他看清楚

[ 記住 ,想佔便宜的人 ,往往佔不到便宜 ] 我指著我碗裡的兩個荷包蛋,邊吃邊告誡兒子,兒子顯出一臉的無奈...

第二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端上桌,我問兒子:[吃哪碗??]
[ 孔融讓梨, 我讓蛋] 兒子笑著端起了"麵條上無蛋 "的那碗麵條 我問:[不後悔]


[ 不後悔] 兒子說得很堅決,一口氣吃到底 ,也不見一只蛋 我那碗"麵條上有蛋","裡面又藏了一只蛋",我又讓兒子看個分明

[ 記住 ,總佔便宜的人 ,有時候反而吃虧 ] 兒子苦笑,他想不到又被我教訓了一次....

第三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我問兒子:[你今天吃哪碗麵條??] [ 孔融讓梨, 兒子讓麵...... 媽媽, 您是大人, 您先吃!]兒子手一揮 ,做出孝子狀 我端著"麵條上有蛋"的那碗說道:[那我就不客氣啦!] 兒子端起"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吃著吃著...... 兒子發現自己的碗裡也"藏著一只荷包蛋"

[ 不想佔便宜的人 ,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 ]我對兒子說 兒子點點頭,認為我說得有道理,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明白 不過,我相信兒子一輩子忘不了這三次吃荷包蛋給他的教訓......

附註:朋友的回應

1.這個故事乍看之下感到很有意思,孩子本性單純卻被〈教育〉成有心機,但作者其實又想給孩子一些人生哲理,我未必採用這種方式,只當做一則鬥智故事,但妳的觀點給我另一種省思,謝謝妳!

2.我非常非常地贊同你“禮讓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得到自己要的東西,其實和一開始就拿,並沒兩樣,但心態上的隱諱,並不可取,有點像在玩權術,比一開始就拿更糟。”“拿自己要的東西,並不為過,但有意圖的刻意苛刻別人來選取自己所需,就有待商榷。”

講的太好了﹗太一針見血了﹗可是環顧四周﹑咱們中國人講究“含蓄”“內斂”的功夫﹑這種道行深﹑懂得“做人”的人可不少呢﹗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折衝樽阻﹑一個眼神就已經是三層關係之外的藝術﹑“二月河”的著作裡最多了﹑這也算咱漢文化裡的“精粹(貓溺)”了吧﹖﹗所以都說中國人攻心計﹑精內鬥嘛﹗﹖

3.我和你的看法一樣,認為這種教育法不可取。不是正面的引導。孩子只是在壓力,屈辱,失望之下,不得不暫時屈服於母親之下。這樣做,母親會失去孩子對她的信任。讓孩子學會遇事機關算盡。

4.故事新編

第三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條上有蛋,一碗麵條上無蛋 我問兒子:[你今天吃哪碗麵條??] [ 孔融讓梨, 兒子讓麵......媽媽, 您是大人, 您先吃!]兒子手一揮 ,做出孝子狀 我端著"麵條上有蛋"的那碗說道:[那我就不客氣啦!] 兒子端起"麵條上無蛋"的那碗麵條,吃著吃著...... 兒子發現自己的碗裡"跟本沒有荷包蛋"

第四次,我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兩碗麵條上有蛋 我問兒子:[你今天吃哪碗麵條?] 兒子一扭頭,走了。撂下一句話:[我不挑!你耍人,你是騙子!我不吃你煮的麵!]

[ 記住 ,想佔便宜的人 ,往往佔不到便宜 ]
想佔便宜的人往往能佔到便宜,甚至常常佔到便宜。這是世界的真實狀況。

[ 記住 ,總佔便宜的人 ,有時候反而吃虧 ]
佔便宜的人只是有時候吃虧。你會因為僅僅是有時候吃虧而不去佔便宜嗎?

[ 不想佔便宜的人 ,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 ]
不想佔便宜的人,真生活上也不會讓你吃虧嗎?不會吃甚麼虧?哪種虧?

佔便宜的人是為了不會吃虧,這種教育人不佔便宜的出發點也是不會吃虧。
只是從吃不吃虧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不佔便宜,結果一定失敗。
孩子一接觸到現實的社會,就不會再聽父母的教導。

真的不想佔便宜的人,根本不會理吃不吃虧的事。

從「甚麼對我們更重要」的角度去教導應該更可行。

2007年5月2日

生命的原痛與救贖

Child of rage/怒燄狂花

凱瑟琳的故事

「怒燄狂花」(Child of Rage)所描寫的是凱瑟琳的生命故事。凱瑟琳自幼生長在一個破碎家庭,過著慘絕人寰的童年,讓我們看看發現她的社工員是如何說的:「…那是一間汙穢的房子,到處都是垃圾,整個地方充滿尿臭味。我在外面就可以聽到尖叫聲,那是凱瑟琳叫的,她當時只有十八個月大,被綁在桌子腳,躺在廚房冰冷、汙穢的地板上。我把她抱起來,試著安慰她,但她在我懷裡繃得緊緊的,而且不肯停止尖叫。我走遍整個房子,裡面一個人也沒有。」更可怕的是凱瑟琳從小嬰兒起就遭到殘忍的性虐待。凱瑟琳的父親喝醉酒後,經常找他的妹妹史蒂芬妮洩欲,當史蒂芬妮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容易得手後,還是嬰兒的凱瑟琳,便極為可憐了(各位莫說不可能,若不考慮對方的感覺,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


根據史蒂芬妮的說法,凱瑟琳還有一次痛徹心扉的瀕死經驗:「有一晚她不叫了,我以為她死了,於是我上了樓,差不多了,他不省人事,我得把他從她身上拉下來。」幸而凱瑟琳後來被社工人員朵莉斯發現,悉心為她及弟弟艾力克安排寄養家庭。幼時的遭遇,使得年值七歲的凱瑟琳有著許多嚴重的生命病痛,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凱瑟琳的控制、操縱、暴怒、破壞、傷害、狡滑、放縱、殘忍、說謊,以及沒有道德感等。凱瑟琳的生命病痛,使得她與弟弟艾力克換了三個寄養家庭,直到他們來到慈愛的牧師夫婦羅勃及吉兒家中,靠著睿智的醫師麥爾斯協助,凱瑟琳的生命病痛才得到醫治的機會。

「怒燄狂花」改編自真實故事,本片不僅導、演俱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本片後段還極為詳盡地拍攝出凱瑟琳在牧師夫婦的陪伴下,求助麥爾斯醫生,因而逐漸痊癒、康復的療程。

生命的原痛

凱瑟琳顯然是位帶著生命「原痛」(original pain)的小孩。原痛是美國著名心理輔導家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提出的理念。約翰.布雷蕭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未能抒解而壓抑下來的情緒,其實並未消失,它們還潛存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在我們長大成人後,這些情緒仍會不由自主地暴發出來,造成我們生命的汙染。一個逃避原痛的人,在原痛不自覺地浮現時,他往往會希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也讓加害者去感受他所受的原痛。若不清楚加害者是誰(如凱瑟琳一開始般),那麼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他報復的對象。凱瑟琳有次做惡夢,夢境是被父親傷害的景象,驚醒後,無法面對「痛苦」的她,便跑到弟弟艾力克的房間,用枕頭摀住艾力克的臉,然後痛扁他一頓。「瀕臨死亡」的原痛浮現,她便謀殺小鳥。「被傷害」的原痛浮現,她便用尖銳的針去刺凱西(狗)。

慈愛的牧師夫婦

慈愛的牧師夫婦羅勃及吉兒,並非一開始就了解凱瑟琳的問題。他們原先一直認為小孩子就一定是惹人愛的。後來,在牧師夫婦的家族聚會中,凱瑟琳竟然撫弄亨利爺爺的下體—目的只是希望爺爺先帶她去釣魚。這件事讓牧師夫婦開始向精神科醫師馬利特求助。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馬利特顯然被凱瑟琳愚弄、欺騙了。羅勃猶欲相信凱瑟琳,可是吉兒已經發現事有蹊蹺。吉兒對羅勃說:「我知道你想要相信所有的小孩,都是惹人愛的,凱瑟琳也是惹人愛的,我也希望如此。但我們得面對事實,她所做的事一點也不惹人愛。也許曾發生過某些事,有些朵莉斯想說卻不能說的事。」

在凱瑟琳生命病痛逐漸浮現的過程中,牧師夫婦一直認為「愛和安全感就是他們所需要的。」這點我們可以從牧師夫婦的對話中看出來,羅勃說:「一旦她有了安全感,她就會沒事了,……甜心,朵莉絲是對的,我們比其它他們待過的認養家庭能付出更多,妳有很多可以付出。」吉兒也說:「還有你,我們兩人都是。」所以他們努力的方向,也一直是盡可能給凱瑟琳愛與安全感。

先要幫助她恢復感覺能力

對凱瑟琳這種帶著嚴重生命原痛的小孩,光愛她是不夠的。吉兒說:「你不懂,我嚇倒了,不只是她可能做的事,而是艾力克這麼容易就去愛,但是凱瑟琳,……我想要愛她,我一直努力,但發生的事越多,距離感就越大。我想要愛我的女兒,可是我做不到。」羅勃也說:「那麼一定有事情不對勁了,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比妳更有愛心。」要幫助凱瑟琳,也要讓她恢復感覺能力。這點,牧師夫婦後來也發現了。吉兒說:「我相信她受過傷,嚴重受傷,痛苦和憤怒使邪惡趁隙而入,而愛和安全感使我們接近良善和上帝。」羅勃說:「她有愛和安全感。」吉兒說:「但她感覺不到,她一直沒有能力去感覺。」羅勃說:「那就是問題所在,她能嗎?」

一個沒有感覺能力的人,當然也無法去同理別人的感覺,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危險的。沒有感覺和同理的能力,原則上他們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一次,艾力克欲到地下室玩耍,卻被凱瑟琳推下樓梯,凱瑟琳緊抓艾力克的頭猛撞地板,艾力克血流不止,哀求道:「不!不要!凱瑟琳!住手!拜託你!」但凱瑟琳仍不肯鬆手,直到牧師夫婦聞聲趕來。此外,在學校中,凱瑟琳竟然用玻璃杯的碎片割傷同學的臉頰。凱瑟琳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牧師夫婦仍然束手無策。還好朵莉斯讀了麥爾斯醫生的《會殺人的小孩》一書,向牧師夫婦引薦,凱瑟琳的生命原痛才有了醫治的機會。

睿智的麥爾斯醫生

在電影中,看了麥爾斯醫生的演技,真讓人懷疑她莫非就是一位真正的心理醫生。麥爾斯醫生很有技巧地輕易解除了凱瑟琳的心防。在第一次晤談中,凱瑟琳便承認自己用很銳利的針刺凱西(狗),而且對牧師夫婦制止她緊抓艾力克的頭猛撞地板這件事,感到極為憤怒,甚至計畫在晚上用刀殺了牧師夫婦。

麥爾斯醫生在治療凱瑟琳時,始終把握下面兩項原則。

第一項原則便是鼓勵凱瑟琳盡可能毫無保留地宣洩情緒。麥爾斯醫生說:「痛,沒有關係;生氣,也沒有關係。」在見到麥爾斯醫生之前,凱瑟琳有三次暴怒的表現。牧師夫婦處理凱瑟琳暴怒所使用的方法,與一般人所使用的方法並無不同,原則上都是平息其情緒,使當事人冷靜下來。其中尤以第三次最為明顯—凱瑟琳情緒高亢與羅勃對峙時,羅勃口中不時發出「噓!」「噓!」的聲音,希望藉此讓凱瑟琳平靜下來。之後,凱瑟琳的確也冷靜下來了,她狡滑地說了一句:「對不起,我真的想睡了。」便結束了他們的對話。這種將浮現情緒再度壓抑回去的方式,對凱瑟琳的病情幫助並不大。麥爾斯醫生反而是故意去激起凱瑟琳的情緒,她不斷地鼓勵凱瑟琳「說出來!」「叫呀!」「大聲點!」「再一次!」為何要盡可能毫無保留地宣洩情緒呢?麥爾斯醫生說:「只有藉著激起她的憤怒,我們和她才能觸及深藏的痛苦。」「我們要做的就是就是透過憤怒,進入到痛苦,再進入到同理。」在麥爾斯醫生幫助凱瑟琳宣洩情緒時,起初我們見到吉兒會有些不捨,但不經此過程,凱瑟琳是無法痊癒的,這個過程便是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說的「合法受苦」。

壓抑在心中的情緒,恐怕是有層次性的,最外層、最容易感覺到的情緒往往是憤怒或憂鬱等。但外層情緒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底層還潛存著我們極不願意去面對,因而埋藏得很深的情緒—如痛苦、恐懼與悲傷等。往往要先處理外層的情緒,底層的情緒才會有浮現的機會。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凱瑟琳抒解了憤怒的情緒之後,便立刻碰觸到憤怒之下的痛苦。有次在治療時,凱瑟琳憤怒地說:「我要殺了你(指生父)!我要殺了你!我要刺你,就像凱西一樣!我要揍你,就像艾力克一樣!我要燒死你,就像傑斯汀一樣!你會死!你會流血!你會痛!……」吉兒問她:「你覺得如何,凱瑟琳?」凱瑟琳突然捲曲身體說:「我好痛!媽咪,我好痛!抱我,媽咪!」在成長團體中,我親眼見過許多同伴,在憤怒情緒抒解的差不多了之後,立刻碰觸到痛苦、恐懼或悲傷的例子。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麥爾斯醫生在治療凱瑟琳時,所使用的第二個原則,便是要凱瑟琳始終了解她宣洩情緒的對象。凱瑟琳一開始是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在不清楚真正的加害者是誰的情況下,所有人都成了她報復的可能對象。在治療的過程中,當凱瑟琳罵麥爾斯醫生是「又老又醜的婊子」時,麥爾斯醫生不斷地要求凱瑟琳「看著我」、「對著我說」。當凱瑟琳最後終於了解是生父傷害了她時,一開始她還有些含混,她既說要殺了生父,也對吉兒說:「我要殺了你。」吉兒立刻教凱瑟琳分辨清楚。麥爾斯醫生也教凱瑟琳分辨,告訴她:「聽著,妳的親生父親傷害嬰兒凱,但是這是妳的爹地(指著羅勃),他非常愛妳,妳了解嗎?」此一分辨是極重要的,若弄清楚傷害自己的人是誰,也有不遷怒的習慣,那麼在報復的情緒湧現時,就比較不容易轉移到無辜者身上了。

坦然面對是原痛治癒的指標

在電影中,壓抑在凱瑟琳潛意識中的童年創傷經驗,是通過夢境來表現的。凱瑟琳總共做了五次惡夢,隨著凱瑟琳越來越能面對原痛,她的夢境也越來越清晰。第一次惡夢最短、最不清楚,凱瑟琳醒來之後便去痛扁艾力克。第二次與第三次時,凱瑟琳已經在接受麥爾斯醫生的治療,我們看到凱瑟琳在做夢時,開始有踢腿、揮手的反抗動作。第四次時,她已經憶起生父對她說過「來吧寶貝」這句話。第四次之後,凱瑟琳在治療的過程中,第一次憶起(感覺性地)被生父傷害的那一幕(說他來了!他來了!)。所以在第五次的夢境中,她已經清楚地知道是生父在傷害她,她說:「爹地,住手!住手!」醒來之後,凱瑟琳遵照麥爾斯醫生的指示,將情緒發洩在代表生父的小熊身上,而沒有去傷害別人。凱瑟琳的坦然面對,應該可以當作她原痛治癒的指標。一個越能面對生命原痛而不逃避的人,也代表他越健康,越能從原痛的陰影中走出來了。

憤怒是情緒的外衣

壓抑在憤怒底層的情緒往往更具真實性,所以處理憤怒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要幫助我們繼續深入。麥爾斯醫生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來處理凱瑟琳的憤怒,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的作法會不會不同呢?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並不強調氣憤,雖然她知道它的存在。她常常選擇迴避它,因為她相信,若尚未發展一些正向的接觸,針對氣憤將會開啟一個無底深淵。她的看法是,人們防禦性地利用氣憤,以掩飾被傷害、痛苦、絕望、害怕、孤立,以及諸如此類的感覺。人們將感覺隱藏在氣憤之後,以保護他們的自我評價(短評78)。維琴尼亞的取向是提供一種氣氛,她可以幫忙家庭成員直接處理他們隱匿的情緒。……這有別於將氣憤置於治療的重心。」[①]一位助人者究竟應該在憤怒上花多少精力,是需要我們細心斟酌的。

扭曲知見亦要處理

在另一方面,童年的創傷經驗,似乎也會形成一種「扭曲知見」,它與壓抑的情緒緊密地糾結在一起,汙染了我們的生命。我有一位是私生女的朋友,我觀察到她內心深處似乎有一種「別人都在鄙視我」的扭曲知見。這使得她好似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在詮釋周圍的一切,我們如不小心用斜眼看了她一眼,或是餐廳的侍者將她點的餐點順序放至最後,都會遭來她極大的不悅。韋約翰(John White)在《內在革命》一書中,也提到了他自己的扭曲知見,他說:「我記得當時只有兩、三歲,孤獨的坐在地板上,房間被上了鎖。我大哭了很久,直至覺得再哭也無濟於事,……那是我一生中首次認識到只有孩童才能體會到的絕望—一種絕對的絕望,最終發現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接受了一個事實,就是千萬不要希冀從成人那裏得到慈愛和諒解,也不要向他們求什麼……。」

在電影中,我見到凱瑟琳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扭曲知見。最後,當凱瑟琳終於能面對被生父傷害的真實經驗,感到恐懼(說他來了!)、痛苦(說媽咪我好痛!),麥爾斯醫生才對她說:「妳的親生父親傷害嬰兒凱,那就是為何她想要傷害、殺死別人。但是凱不是嬰兒了,不再是了,她長大了,堅強又漂亮。長大、堅強、漂亮的凱瑟琳可以叫嬰兒凱停手,長大的凱瑟琳可以控制嬰兒凱。當她這樣做時,妳知道會怎麼樣嗎?……痛苦就開始消失了。」電影中的這一幕極為感人,當麥爾斯醫生如是說時,我感覺凱瑟琳生命深處的扭曲知見開始在鬆動,然後緩緩消失、遠去了。

所以,在處理負面情緒時,同時也應該利用恰當時機找出扭曲知見來加以改變。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我們不可以跳過情緒直接去改變扭曲知見嗎?我的看法是,扭曲知見若是與大量情緒糾結在一起(像凱瑟琳的例子),不通過情緒的抒解讓情緒鬆動一下,就想要直接去改變扭曲知見恐怕是不可能的。

本心的力量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說,面對原痛,改變扭曲知見的力量,主要是從「本心」來的(本心是儒家語,佛家則言佛性,道家則會說是道心)。本心是生而有之而且具足力量的,這樣的一種關於本心的看法,我發現西方人也漸漸摸索到了。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說:「我一路成長時,經驗告訴我,有種被稱為是生命力量或宇宙心靈的東西存在。……對我而言,似乎有點像電的存在。它一直在那兒,等待著某人去發現,然後學習好好地去運用它。」[②]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亦說人的內在本來就存在著一種「具有神性的奇妙之子」[③]。湯姆.若斯克(Tom Rusk)則認為「人性裡有一種『內力』,……要改善人生,一定要先聆聽內力的聲音。」[④]對於如何與本心的力量碰觸,然後運用本心的力量淨化自己與別人的生命,中國人已有兩千多年的經驗,這些經驗凝聚成可貴的文化慧命,具體的表現在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之中。當代中國人對此卻完全不求了解—此是炎黃子孫的悲哀,我不禁想到王陽明的一首詩:「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似乞兒。」(此是借用語,陽明「自家無盡藏」是指本心,而非文化慧命。)

本心的電力是極強的,不是110伏特,而是高壓電。儒、釋、道三家,皆希望直接與本心的力量接頭,運用本心本身的力量來除去本心的各種遮蔽物,此所謂「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中國哲學雖亦觸及情緒,但更重要的是繼續深入。以中庸為例,雖言要讓情緒「發而中節」,但還是以「慎獨存誠」為重心。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不將氣憤置於治療的重心(不是逃避氣憤),而要一探更深層的情緒。中國哲學則是不將情緒置於治療的重心(不是逃避情緒),而要一探更深層的本心。當肯.布查那(Duncan Buchanan)在《耶穌的協談風範》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⑤]

約翰.布雷蕭曾談及杜斯妥也夫斯基、齊克果、尼采和卡夫卡,認為「所有這些人都是受過傷的孩子,…他們從未找到內在的平安,而終致受苦而死。然而奇妙之子卻引導他們產生出偉大的作品。」[⑥]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亦主張「不必一直著重於消除舊的學習,因為改變可以經由『轉化和萎縮』的過程自然發生。透過著重優於以往做事或適應的新方式,個人將開始運用新方式,舊的方式自然廢棄不存。」[⑦]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把重心放在情緒上,一不小心,很容易變成忽略或逃避情緒。一位助人者究竟應該在情緒上花多少精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覺察本心」與「疏導情緒」可相輔相成

中國「覺察本心」的進路,其實可以與西方「疏導情緒」的進路互相啟發、相輔相成,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衝突。西方再深一層,便是中國。中國若學習到西方這一套,則會更加地完備。

中國人雖然沒有將重心放在情緒上,但歷代不乏生命飽滿之士。不知諮商輔導界的朋友有沒有發現,一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案主,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去面對生命的原痛,其療程會較短,康復亦較快?西方人應該要繼續深入—此時中國的智慧便彌足珍貴了。生命中仍存有許多盲點與虛弱,只是懂得一些技術、技巧的諮商輔導人員不少。孟子說:「古之人以其昭昭(清明),欲人昭昭;今之人以其昏昏,欲人昭昭。」昏昏的治療者,能給予案主多大的幫助呢?在求助者這方面,許多人的真誠似乎也無法貫徹到全幅生命,而只存在於諮商室、成長團體之中,回到現實生活裏,他們依然是令人失望的。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說:「治療者必須不斷發展人性化與成熟度。」[⑧]我想不論助人者或求助者,都應該以一種更謙卑的心態,承認自己的不足,更為完整、深入地充實自己。

西方處理情緒的經驗,足資我們借鏡。根據我的了解,中國歷代只有《中庸》一部經典,較為完整地提到情緒。中國人雖然很早就知道本心一義,也知道私慾、習氣、知識、「情緒」等會遮蔽本心,並逐漸發展出處理私慾、習氣、知識的智慧,但二千多年來我們始終沒有發展出處理情緒的智慧—這顯然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弱點。我知道有些法師會覺得心理、情緒這些,根本還未見道,因而會對之有些不屑(這亦是一種著相)。但是,年近四十的我(也許是因為個人生命經驗淺薄),還未見過不須去作心理諮商,不須去參加成長團體的人。那些法師若能放下成見,借助西方面對情緒的經驗,幫助自己對過去的生命作個統整,我相信在未來的修行之路上,他們的成就必能更為卓越。菩薩不亦勤學外道?更何況修、證遠不及菩薩者乎?一位要「自利利他」、「勇猛精進」的法師,見到酒醉者便惶恐不已(小時其父酗酒經常毒打他),此亦是一趣事。

以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原痛

以中國哲學的角度來說,原痛雖然存在於隱意識層,不為我們所覺察,但本心會很自然地不時將原痛推向顯意識層,逼著我們去面對它、覺察它、解決它。所以佛家喜言「煩惱即菩提」—煩惱的表象下面,其實是有菩提心(本心)在作用啊!當本心推著原痛逐漸由隱意識向顯意識靠近時,一個壓抑情緒的人,便會覺得越來越不舒服。原痛越深重,本心不甘壓抑的反彈力量便會越頻繁、越強大。所以煩惱深重的人,每每會有較為嚴重的上癮行為(如酗酒、嗑藥等)—他們便藉此來解消本心的力量,以便繼續壓抑原痛,逃避情緒。

所以,凱瑟琳在暴怒的時候,其實真正的力量是來自於更為底層的本心的。暴怒為虛,本心為實,治療的重心便在以實化虛、由虛轉實。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的一些體會頗有意思:「力量是一個可以被運用的能源,它有通路,往正或負的方向造成毀滅性的或建設性的結果。」[⑨]「現在,我認為我的治療工作是將封閉於個人或家庭中的病理能量,重塑和轉化為有價值的標的。這與我早先以為我的工作侷限於根除病狀是相反的。」[⑩]往負的方向的情緒能量,不須去根除,而是要重塑與轉化,將之運用到往正的方向。我們其實應該順水推舟,利用本心浮現的力量幫助我們面對煩惱、體會原痛、抒解情緒,使之不再遮蔽本心。但此是理想,一般人在面對煩惱、原痛、情緒時,往往會加以逃避,運用各種方法來解消本心的力量。煩惱、原痛、情緒既然仍在,本心必然會再一次地將之推向顯意識層,因而我們的病痛將永無寧日,病徵必周而復始,直到我們充分面對它們為止。

結語

這部電影的結局極為感人,牧師夫婦回家後,仍持續對凱瑟琳治療。一次治療中,吉兒不捨凱瑟琳的痛苦,母女相擁而泣。凱瑟琳摸著吉兒的眼淚說:「為嬰兒凱瑟琳而哭的嗎?」吉兒說:「是的,甜心,為嬰兒凱瑟琳以及世上所有其他受到傷害,需要媽咪和爹地抱他們、愛他們的小孩而哭。」凱瑟琳不捨媽媽的難過,說:「不要哭!不要哭!」吉兒問她:「妳覺得如何,凱瑟琳?」凱瑟琳摸著自己的眼淚說:「想哭,為妳而哭,媽咪,為妳而哭。我愛你,媽咪,我愛你,爹地。」凱瑟琳終於可以感覺別人的感覺,能夠因別人的悲傷而感到難過,這不就是同理、憐憫與愛嗎?電影便在三人相擁而泣之中結束了。

我曾經讀過一份美國FBI心理官描寫連續殺手的報告,讀後讓人不寒而慄,很慶幸還好國內尚未有這些冷血殺手出現。那些變態罪犯的童年,多半曾經被殘酷地虐待吧!近些年來,國內的受虐兒越來越多,受虐的程度比起國外也不遑多讓。耶穌說:「就算拿一塊大磨石栓在他的頸項上,把他沉在深海裏,和那些傷害孩童靈魂的人所面臨的刑罰相比,他也好得多。」[⑪]那些受虐兒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嗎?國內的治安惡化,恐是一不易遏止的趨勢。讓我們謹記羅勃牧師的證道詞:「發誓保護每個孩童,使他們不再遭到忽視、虐待,及所有世上其它的恐懼,使各地所有的孩童,永遠地將自己開放給上帝的愛,在祂的愛所形成的庇蔭下生活。」

[①] 引文出自《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②]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③] 《回歸內在—與你的內在小孩對話》
[④] 《以自己為尊》
[⑤]當肯.布查那(Duncan Buchanan)說耶穌的協談方式並不是「以同理心承認馬大的憤怒,……祂使馬大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自己,如此,因著愛釋放了她,也改變了她整個觀點。」在這個例子中,耶穌也沒有把重心放在情緒上。
[⑥] 《回歸內在—與你的內在小孩對話》
[⑦]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⑧]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⑨] 《與人接觸》
[⑩] 《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⑪]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第2、3節。
.
【摘錄自王大德教授─電影院裏的哲學家(影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