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什麼是事實?

前兩天和一位朋友談到我最近在看一些賽斯的資料。

朋友接觸過賽斯的東西,但對之並不以為然,認為那是一種催眠,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

先不評論朋友的看法是否是事實?但讓我思考的是,什麼是事實?

就像文章裡的插圖,你看到的是什麼?是向下跑的人?還是左上右下的箭頭?或是根本就只是一些黑白的圖案?

朋友認為賽斯的東西是催眠。那,什麼不是催眠?我們不總是從環境,從家人朋友,從老師,從媒體接收到一堆資訊,從而相信那是事實,而深受其影響。那算不算是一種催眠?

從這個角度看,事實就是你所相信及認定的事。只要是我們相信,那就是我們認定的事實,不論在客觀上它是否是真真正正的事實。

就像基督徒相信聖經,佛教徒相信佛經,無神論者相信科學。彼此之間真要互相攻擊,也都能找到一些不合常理的部分,讓對方難以解說。

那,究竟什麼是事實?

物質世界,有形的東西,可以有一個標準。但在精神層面的部分,各述己志,各自表態,如何找到一個事實?

君不見,有許多人死抓著自己相信的想法感受,不管多少人想以道理說服,想以數據呈現,想以事實證明,仍不能動搖其心志,改變其行動。

問題在哪?在於人都會有一些自以為是的主觀事實,干擾了自己。若未被他人接納瞭解,他就會更處心積慮證明自己是對的,更不肯放下自己的想法,甚至因此與人交惡,互相衝突。要不,何來那麼多明知菸酒不好,卻相信自己能控制,不會受其所害,仍然手不離煙,口要找酒之人?哪來那些客觀外在表明其很瘦,卻執意自己很胖,需要減肥的女士(多是女士)? 明明所有表現都顯示其很能幹,有本事,卻深信自己不夠好,不足夠之人?

意識常會騙人,執著的抓著某些人事物不放,恰是一種上癮行為,皆因不願真實的面對真正的自己。

總是有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事實存在著。而主觀的事實,常因生命的痛苦和執著,而背離了真我。但很遺憾的,似乎也看到,在主觀的事實後面,常隱藏了許多害怕和焦慮擔心,讓自己無法放下而接受客觀的事實和真實的自我。

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同理對方,或說,我們該先學會同理自己!願意瞭解及接納自己和別人眼中主觀的事實,從中找到其緣由,或從不同角度柔性挑戰之,才能有機會使其不再堅持及保護自己的看法,才能有機會鬆動其態度,開放其彈性,進而願意給一個機會去看看所謂客觀的事實,願意誠實面對自己,覺察自我當下情由,才有機會在當下之點予以突破,看到一條不同的路吧!

2007年4月29日

愛人

這三件事必須被記下來:最低一層的愛就是性,它是屬於身體的,最高一層、最淨化的愛是慈悲

性是在愛之下,慈悲是在愛之上,而愛剛好就在中間。

很少人能夠知道愛是什麼。很不幸地,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認為性就是愛,但是它並不是。

性是非常動物層面的,當然,它具有潛力可以成長而變成愛,但它並不是真的愛,它只是有潛力…… 如果你變得很覺知、很警覺、很靜心,那麼性可以被蛻變成愛。

如果你的靜心變得很全然、很純粹,那麼愛就可以被蛻變成慈悲。性是個種子,愛是花朵,而慈悲就是那個芬芳。 佛陀將慈悲定義成「愛加上靜心」。當你的愛不只是對別人的欲求,當你的愛不只是一個需要,當你的愛是一種分享,當你的愛並不是乞丐的愛,而是國王的愛,當你的愛不要求回報,而只是準備要給予,純粹為了給予的喜悅而給予,然後再加上靜心,那麼純粹的芬芳就被釋放出來了,那就是慈悲,慈悲是最高的現象。
Osho Zen, Zest, Zip, Zap and Zing Chapter 3

註解:
我們所說的愛事實上是所有各種關連,從地(世俗)伸展到天(神性)。在最世俗的層面,愛是性的吸引。我們之中有很多人都陷在那裡,因為我們的制約使我們在性方面加上了很多期待和壓抑的重擔。

事實上,性愛最大的問題是它從來都不會持久。唯有當我們接受這個事實,我們才能夠真正按照它本然的樣子來慶祝它,並歡迎它的發生,而當它不復存在時,帶著感激的心情跟它說再見。 然後,當我們變得成熟,我們就能夠開始去經驗超越「性」的愛,並榮耀別人那份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並開始了解到,我們的伴侶常常可作為一面鏡子,它反應出我們深處的自己沒有被看到的那些面,同時可以支持我們去變成完整的。 這種愛以自由為基礎,而不是一種期待或需要,它的翅膀可以把我們帶到更高更高,朝向那宇宙的大愛,那些是成為「一」的經驗。

2007年4月28日

不要完美 只要健康

「設計嬰兒」被批評為不合乎道德的人工產品,但提出申請的夫婦卻表示,他們並不是要一個「完美嬰兒」,而是顧慮到孩子可能要承受的恐懼和痛苦,希望通過此技術來讓孩子健康。

有人並呼籲那些衛道士注意﹕剔除致病基因與篩選眼鏡顏色,是兩碼事。 此次提出申請的兩對夫婦中的另外一對來自倫敦北部。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這對夫婦比較特別的是,帶有乳癌基因的是男方,而不是女方。這名丈夫身上攜帶有BRCA1基因,患上乳癌的風險雖然只有5%,但同時會增加患前列腺腫瘤的機會。他的女兒將有一半機會因此帶有致癌基因。

這對夫婦本來已有一個兩歲的兒子,自從當局批准篩選剔除BRCA1基因後,他們決定下一胎不再冒任何風險,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再有遺傳BRCA1基因的可能。不想公開姓名的太太說﹕「我們不是想要一個完美孩子,而是看著我丈夫的妹妹這樣死去,我們不想自己的孩子發生同樣的事。」

這名母親又駁斥其他人的說法,她說﹕「人們說這個病可能永不會病發,又說不到三十多歲也不會有事,這是漠視伴隨我們一生的心理折磨。而且當人均壽命有八十多歲,我們不同意三十多歲發病是很晚的事。」雖然這名母親的心情很多人都能理解,但仍有人擔心政府一旦開禁,將對人類的倫理道德構成嚴重的挑戰。

2007年4月27日

對?錯?

我一向不贊成評定所謂的對或錯,那通常有批判和要求在其中。


對或錯,是相對而言的。有什麼是完全對或完全錯的呢!這世界有太多灰色地帶,多角度瞭解和尊重才是比較重要的吧!

我比較大的堅持是"傷人或傷己是不可被接受的"。但我也相信人若沒有極大的痛苦,是不會去傷人傷己的。會做那些事必有後面的原因;瞭解背後的原因,是我會想去做的事。
.
這世界,太少的傾聽和瞭解,太多的教導和期待,那是我很討厭的。

我不喜歡被要求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我喜歡從自己內在而來的自動自覺。小時候的限制,是為讓我們可以平安健康的長大,但那些從外而來的,對我來說,都還叫二手貨,需要被再咀嚼消化過,才會成為真正自己的東西。

從小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信仰的教育,讓我們常常忽略掉了自己的聲音,遺失了自己。長大的我們,是可以重新開始審視自己自小而來的價值觀的。去蕪存菁,保留適合現在的,淘汰已不合宜的,針對當下的狀況做合適的反應,在尊重瞭解別人之餘,也絕不委屈自己!
.
後註: 有朋友跟我說,人生在世,很難不委屈自己。我同意!只是我總希望朋友們在選擇委屈的時候,能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委屈?委屈指數有多高?
.
團隊工作、家人互動、朋友相交,很難完全100%做自己想做的事。撫心自問,勉強自己的情況裡,以0-100來評分,自己的委屈度有多高?如果只有二、三十,委屈一下又何妨?但若已達八、九十,恐怕真要好好想想,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自己又為何要如此委屈?

2007年4月25日

還有什麼能比寬容的心更廣闊呢?!

好友薛寄了一篇感想給我,我實在心有戚戚焉,也跟你分享!

看了這樣一則新聞標題《美國人慰藉趙承熙家人悲痛 將其視為遇難者》,趕緊打開進去看,看著看著,我的眼淚就流了出來,為美國人民偉大而寬廣的胸懷。

新聞報道,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央廣場上,用花崗岩做的悼念碑一共33個,按照橢圓形安放,以紀念遇難者,其中包括兇手趙承熙的悼念碑。和其他紀念碑一樣,趙承熙的碑旁邊也放著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鮮花和紫色蠟燭。為一個兇手立碑,不知道是否有先例,對於孤陋寡聞的我,的確是第一次聽到,所以我為之感動,震撼。

還有那些讓我為之落淚的,就是擺放在鮮花中的一張張便箋上所寫的話語:

「你沒能得到必要的幫助,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盡快得到安慰並恢復平靜。上帝的恩寵……」(巴貝拉)「今後如果看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會對他伸出雙手,給予他勇氣和力量,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好。」(大衛)

「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裡。勞拉。」

研究生剋裡斯-車巴克說:「他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共有33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血案發生後,韓國人的懺悔並害怕因此而影響了韓美的關係;在美的亞裔人特別是韓裔和台灣人心生恐懼,怕被報復,前者有許多人紛紛搬離原住所;後者更是換上標有台灣字樣的衣服,以便同韓裔區分開來;而美國人,除了有極少數的極端分子外,並沒有齊聲聲討;善良而偉大的美國人民,用一座紀念碑消除了壓在人們心頭的疑雲,連罪犯都可以原諒的人民,難道還會遷怒於只是於罪犯同族裔的無辜人民嗎?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是啊,還有什麼能比寬容的心更廣闊呢?!
──────────────────────────────────────────
原新聞分享

美國人慰藉趙承熙家人悲痛 將其視為遇難者
萬維讀者網 2007-04-23 11:36:20

「你沒能得到必要的幫助,知道這個事實的時候,感到非常悲哀。希望你家人能盡快得到安慰並恢復平靜。上帝的恩寵……」(巴貝拉)「今後如果看到像你一樣的孩子,我會對他伸出雙手,給予他勇氣和力量,把他的人生變得更好。」(大衛)

朝鮮日報報道,21日,頌揚遇難者的33個一半足球大小的花崗岩悼念碑按照橢圓形被安放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央廣場上。其中還包括兇手趙承熙的悼念碑。這是因為,他雖然犯下殘忍的罪行,但學校和社會卻沒能對精神有問題的他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心理咨詢,對此感到遺憾,同時也是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

21日,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準備的臨時追悼場上,弔客們舉行遇難者悼念儀式。從最左邊的星條旗開始向右數,第四個位置就是悼念趙承熙的位置。布萊克斯堡(弗吉尼亞州)=特派記者 崔宇皙攝影在趙承熙的悼念碑上,和其他悼念碑一樣,在剪成「VT(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縮寫)」模樣的桔黃色彩紙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旁邊放著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鮮花和紫色蠟燭。在這些鮮花中放著一張便箋。上面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裡。勞拉。」

一直排到中央廣場的弔客在各悼念碑前想著遇難者,不斷擦拭著淚水。他們看到趙承熙悼念碑前放置的便箋後,不禁露出百感交集的表情。3年級學生雷切爾說:「他雖然很可惡,但他的家人真是可憐。」該校畢業生比爾-貝內特苦澀地說:「他也是一個人。」

弗大學生在前一天20日中午舉行的遇難者悼念儀式上,敲響了33聲喪鐘,其中包括32名遇難者和兇手趙承熙。放飛到空中的氣球也是33個。一直看到這些氣球消失後,學生們互相抱在一起放聲大哭。研究生剋裡斯-車巴克說:「他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共有33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學生們製作的網絡報紙《planetblacksburg》(http://www.planetblacksburg.com/)上也陸續登載了安慰趙承熙家人的文章。給趙承熙的姐姐趙善敬20日公佈的道歉文留下的回帖中,一位名為凱西-克拉克的網民安慰說:「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錯誤。你也失去了你心愛的人。」

一位名為克裡斯蒂娜的網民表示:「對為了遇難者家屬而勇敢站出來的趙善敬表示感謝。趙某的家人也在我的祈禱名單中。」自稱50多歲的克裡斯蒂娜說:「我在趙善敬那個年齡,也就是20多歲的時候,曾因藥物中毒而彷徨。我能充分理解你的家人必須經歷的痛苦。」
----------------------------------------------------------------------------------
的確,社會上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著,有譴責、有同情、有理解,更有深切的回應和省思。我們當以更開闊的角度,從更多不同的面向,從不同的視角看到更深層的問題所在,才有機會以最適當的方式做最合適的回應,並有事前的警覺及防範,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超越幻象

這是夢和真相之間唯一的差別:真相允許你去懷疑,而夢不允許你去懷疑…… 對我而言,懷疑的能力是人類最大的祝福之一

各種宗教都成了人類的敵人,因為它們切斷了懷疑的根,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想要人們相信某些他們在宣揚的幻象…… 為什麼像佛陀這樣的人一直在堅持說,除了你觀照的意識或是你的覺知之外,整個存在都只不過是短暫的,它們是由做成夢的同樣東西所做成的?他們並不是在說這些樹不在那裡,他們並不是在說這些柱子不在那裡。不要因為使用了「幻象」這個字而誤解……它被翻譯成「幻象」,但「幻象」這個字並不是正確的字。 「幻象」是不存在的,而真相是存在的。(maya)剛好介於中間,它幾乎是存在的。就每天的日常活動而言,它可以被視為真相,只有在最終的意義上,從你明亮意識的最高峰來看,它才變成不真實的、幻象的。
Osho The Great Zen Master Ta Hui Chapter 12

註解:
這張卡片上的蝴蝶代表外在,代表那個經常在變動的、不真實的幻象。在蝴蝶後面的是一張有意識的臉,向內看著那個永恆的。兩隻眼睛中間的那個地方已經開了,顯示出一朵心靈展開的蓮花,以及帶有覺知的上升太陽。

透過內在太陽的上升,靜心就誕生了。 這張卡提醒我們說,要找尋那個真實的不要向外看,而要向內看。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外在,我們常常會陷住在判斷裡,這是好的,這是壞的,我要這個,我不要那個。這些判斷使我們陷入我們的幻象、我們的昏睡、和我們舊有的習慣和模式。拋棄你那意見繁多的頭腦,向內走,在那裡,你可以放鬆而進入你自己最深的真理,在那裡,夢和真相之間的差別已經被知道了。

2007年4月22日

反思

這幾天關於趙承熙的新聞不斷的被提及,也有很多不同角度的報導。

趙承熙﹐23歲的韓裔美籍學生﹐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殺了包括教授的32個人後﹐舉槍自盡﹐他也是少數因為犯下恐怖暴力攻擊案件﹐而引起國際關注的亞洲人。當國際輿論正關注他的槍擊案﹐不少韓裔美籍人士卻開始擔心他們在美國的身分和地位﹐會因為這起案件而發生改變。(chinesenewsnet.com)

他在生前寄了份包裹給紐約NBC電視台包裹內含1800字酷評式聲明,字裏行間透露他心藏的憤怒、怨氣、及報復意圖。根據NBC報導﹐在趙承熙過去的23年中﹐他的人生歷史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點﹐騷擾跟蹤女性﹑縱火﹑咒罵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學生與教職員。(DWNEWS.COM-- 2007年4月19日0:28:29(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


南韓凶手 問號小子 文章滿是血腥 2007.04.19
一九九二年八歲那年,他隨著父母由南韓移民到半個地球外的美國,經過了十四年,同學和鄰居對獨來獨往的他幾乎仍然一無所知,同學都以「問號小子」相稱,沒有人和他交談過半句。但「趙承熙」(前譯趙承輝)這個名字將永遠留在美國校園暴力史上。

「問號小子」之名源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英文系去年第一堂課,學生在簽到簿上簽名,趙承熙卻只畫下一個問號,教授問他:「你的名字是問號?」趙悶不作聲,輪到自我介紹時也一語不發,整堂課都拉低帽子、戴著墨鏡,呆坐在最後一排。同學從此封他為問號小子,和他打招呼時他從無反應,儘管英國文學系只有卅來人,他卻幾乎成了隱形人。

趙承熙為什麼辣手奪去卅二條人命後飲彈自盡,其實也是一個問號,因為沒有人認識他。警方推測,他可能迷戀第一個遇害的女學生愛蜜利‧希爾雪,愛妒交織下情緒崩潰。另外,由於他手臂上有紅墨水寫的「Ismail Ax」字樣,推測也可能有信仰的因素。Ismail在伊斯蘭傳說中有獻祭之子的意思。也有調查人員說,趙可能在服抗憂鬱藥物。

行凶時,趙面無表情,悄無聲息,用鍊條鎖住四間教室造成數十死傷。為受傷學生治療的醫生說,他的手法凶殘,死傷者至少都身中三槍。趙的邊緣化在高中時已見端倪,班級已拍好的畢業照獨缺他的身影。他的父母開了一家洗衣店,住在距離華盛頓約五十公里的森特維爾市,鄰居說,趙一向不和人講話別人打招呼他從來不回應。

趙的創意寫作老師兩年前就發現這個學生的文章內容充滿血腥,曾請學校輔導人員協助,但校方以創作自由不應干預為由沒有處置。

二○○五年曾教趙承熙詩選和創作的老師盧辛妲‧洛伊說,趙的行為和寫作題材都讓她十分擔心,曾對他進行一對一輔導。 洛伊教授說,和他說話時,他通常要等上廿秒才答腔,還從桌下用手機拍女生的照片,讓她和趙相處時心裡發毛。

曾和趙一起上課的學生麥法蘭向媒體表示,趙在劇本寫作課的兩個作品內容滿含猥褻暴力,「文中有你難以想像的武器」。雖然教授以保護隱私為由,拒絕公開趙的作業,但依課堂上的規定,學生的作品都得在網上公布,供同學觀摩。趙的兩個劇本一個是被繼父性凌辱的十三歲男孩的故事,男孩向繼父投擲鍊鋸和鐵錘,後來還悶死繼父。另一個故事是敘述三名高中生被惡老師欺侮,幻想要跟蹤及殺害教師,其中對話包括:「我要宰了他」、「他讓咱們流血,我要他血債血還」。

趙最近顯現的暴力傾向和脫序行為,包括在宿舍縱火和跟蹤婦女。調查校園喋血案的警方人員證實,趙承熙在宿舍留下四頁筆記,有「是你們逼我這麼做的」的字句,文中並宣洩對「富家子」、「慣壞的小孩」、「騙子」的不滿。警方認為諸多內容顯示他具有反社會思想,或可視為他的遺言,並作為探究犯案動機的線索。

趙承熙錄影帶的恐怖留言 070420星島日報
「你們愛虐待我,你們愛將癌症引進我的頭內,恐怖引入我心,還有撕裂我的靈魂,一直都是這樣。」「你們任意破壞我的心,強姦我的靈魂,虐待我的良知,你們認為將毀掉一個哀憐男孩的生活。謝謝你們,我死得像耶穌,會激發數代衰弱且毫無抵抗力的人們。」


「你們知道唾液吐在臉上的和垃圾倒進喉嚨的感覺嗎﹖你們知道挖掘你自己墳墓的感覺像甚麼嗎﹖你們知道將你的咽喉從這隻耳劃到另隻耳的感覺像甚麼嗎﹖你們知道活生生的虐待的感覺像甚麼嗎﹖你們知道釘在十字架上流血至死來尋求歡樂的感覺像甚麼嗎﹖」

「你一生從未感覺過一盎司的痛苦。只因為你能,你要在你一生中注入許多的神秘,只是因為你能夠這樣。你擁有所要的一切。你有朋馳汽車還不夠,你這個乳臭小子。你有金項鍊還不夠,你這個勢力小人。你有信託基金還不夠,你的伏特加酒和Cognac白蘭地還不夠。你所有的放蕩行為還不夠。那些不足以滿足你享樂的需要。你有了每一件東西。」

英語發音不純正 同學﹕「滾回中國」 少年趙承熙飽受欺侮恥笑
美聯社維州19日電

維州理工大學槍案兇手趙承熙的中學同學回憶說,趙在中學時因害羞、英語發音奇怪,曾被同學欺侮、挑逗、嘲笑,被人推來攘去。


趙畢業於維珍尼亞州Chantilly的西田高中(Westfield High School)。據畢業於該校、現為維州理工4年級學生的戴維茲憶述,趙在中學時幾乎從不開口說話,也不願嘗與別人交談。發音奇怪受嘲笑有一次英語課,老師讓學生大聲閱讀,輪到趙承熙時,他眼睛看著下面一聲不響。最後老師說,如果不讀成績將不及格,趙便開始用一種奇怪低沉的聲音讀起來,那聲音聽起來「好像嘴裏有東西」。戴維茲說,「當他開始讀的時候,全班同學開始笑起來,一起指著他說,『滾回中國去』(Go back to China) 。」

不過,與趙承熙同班畢業的另一名學生羅伯茲則說,她從沒有在學校看到有人欺侮趙承熙。「我只記得他是一個害羞的孩子,不願和任何人講話,我猜很多人會覺得也許他有語言障礙。」雖然如此,羅伯茲卻稱自己有朋友和趙承熙在一個中學上學,那些朋友告訴她,他們回憶後想起趙承熙曾被人欺侮。

「有些人對他很壞,他英語說得不好,他們推他、笑他。」問號小子騷擾女生維州理工另一學生亥克說,她大學室友歷麗克在她宿舍門上發現有人神秘地畫了個問號。歷麗克曾是西田高中學生,據歷麗克Facebook網頁介紹,趙曾在文學課開課頭一天在簽到姓名簿上畫了一個問號,其他學生後來稱趙為「問號小子」。亥克表示不清楚歷麗克是否肯定她門上的那個問號是趙承熙所畫,但說自己確實記得歷麗克在秋天時曾被人尾隨,而且曾提到過那個問號。亥克補充說,歷麗克只是害怕有陌生人在宿舍周圍走動,才想讓大家知道這件事。

同學6載形同陌路
維州理工21歲學生威爾德也是西田中學畢業生,並曾在先修微積分和西班牙語等多門課上與趙承熙同班。據她介紹,趙走路時總是低著頭,幾乎從來不講話,而當他講話時,聲音很低,嘟嘟囔囔、含混不清,像是在耳語。威爾德說,西班牙課考試時,學生需用西班牙語回答問題,並被錄音。同學們都想知道趙承熙的聲音是怎樣的,因此都盼著老師放他的錄音。從錄音上聽,趙講話時缺乏信心,但卻顯示他懂西班牙語。

威爾德說,她肯定趙在中學時可能會遭人欺侮,但其他同學也是如此。她認為英語對趙似乎不是問題,因為如果趙承熙英語不好,學校裏有一些韓裔學生他可以去接觸,但他卻沒有。威爾德又稱,趙承熙上了大學並沒比他在中學時待人友善一些,因為她認識他6年,每次看到他,她都試圖和他有目光上的交流,但他總是好像她不在一樣走過去,目光呆呆地瞪視。

在趙承熙寄給NBC的錄像中,趙承熙聲稱自己遭受迫害,並對富人家孩子大聲咆哮。趙於1992年8歲時隨父母來美,父母在華盛頓郊區一家洗衣電工作。在被趙槍殺的32人中,有兩人去年畢業於西田高中,均為女性。警方尚不清楚趙承熙是否特別挑選她們下手。自幼沉默寡言 家人憂是啞巴趙承熙的家人19日接受採訪時透露,趙從小就沉默寡言,家人更一度擔心他是啞巴。而這次慘劇發生後,趙承熙的舅舅說對受害人家屬和美國大眾「無言以對」,並以家人身分致歉。

趙承熙在韓國首爾的舅舅昨日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表示,趙承熙15年前就隨父母移居美國,此後一直沒有回過故鄉,因此電視上播出槍擊案新聞時,根本認不同兇手就是自己的外甥。他形容事件對他打擊極大,對案中受害者的家屬和美國大眾「無言以對」,又以兇手家人身分向他們「衷誠致歉」。

趙承熙的舅舅憶述,趙自幼就很少說話,但並沒有怪癖。而趙的外公外婆在接受南韓報章訪問時也說,趙承熙小時聽話,但說話有困難,令家人深為擔心,更一度以為他是個啞巴。趙的舅舅說,以前趙承熙的母親偶爾會在節日時致電回娘家,形容子女在美國學業很好,又說為了糊口和養大一對子女,在美國工作很辛苦。但慘案發生後,他們至今無法聯絡到趙的父母。在馬里蘭州西河(West River),維州韓美協會主席周三晚前往趙承熙叔叔家致以慰問。他引述趙承熙叔叔的話說,「相信」趙承熙父母目前安好,此外沒有談及更多內容,後來更被要求離開。

「幽靈」家庭「隱形人」 童年對姐姐暴力相向 070422星島日報

本報綜合報道槍殺32名同學和師長的趙承熙自幼孤僻寡言,從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華盛頓郵報》報道說,一旦與姐姐發生衝突,他便會用超出其年齡的暴力毆打姐姐。此外種種跡象顯示,趙的雙親拚命工作鮮與外界接觸,而且全家人都不願多提趙承熙。


趙承熙自小已性格古怪,別人向他打招呼時從不回應,就算與他同學多年的人,也幾乎沒聽他開過口。郵報稱,一名與他就讀同一間中學的學生就指,在槍案第二天從電視上看到趙承熙寄給傳媒的錄影時,是他第一次聽到趙承熙講話,也是第一次看見他的臉上有表情。

趙承熙踏足大學後,也沒有變得更開朗,就算偶爾和別人交談,說的也都是匪夷所思的話。例如二年級時趙承熙曾向室友考克提過,自己有一個名字叫Jelly的女友,是住在外太空坐太空船代步的超級模特兒,而且只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趙承熙又透露,女友會稱呼自己為Spanky,而JellySpanky就成了趙承熙在即時訊息上用的名稱。又有一次感恩節假期時,趙承熙打電話給考克,聲稱自己正在北卡州和俄羅斯總理普京一起渡假,又說兩人是一起在莫斯科長大的好友。

對於趙承熙這個兒子,趙家各人似乎都不願多談。趙父工作的洗衣店的老闆說,趙父是個「過於」勤力的僱員,每周工作6天,從未請過超過一天的假期。而在午飯間隙,趙父經常誇耀的是自己的女兒,「他為她非常驕傲」,對趙承熙卻幾乎只字不提。而趙承熙的母親在與還在韓國的親戚偶爾通電話,說起孩子的情況也從來只提女兒不提兒子,已讓人隱約覺得不妥。

趙承熙的姐姐趙善敬亦是如此。昔日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同學形容,趙善敬雖然參加不少學校的活動,但平日絕少與人談及自己和家人。趙善敬一名朋友更稱,直到本周才知道趙善敬有一個弟弟。該名不願透露身分的朋友說,事發後趙善敬曾透過普林斯頓大學的基督教團契,要求朋友不要接受傳媒訪問。趙承熙不善與外界交際,或者也與他的家庭有關。

華盛頓地區的韓裔僑民組織,包括教堂、社區團體等都說,和其他交往甚密的韓裔移民相比,趙家和他們並不熟稔。更有一名和趙承熙父親是同行的乾洗店同業指,趙家一家就像「幽靈」。

─────────────────────────────────────────

一連串關於趙承熙的消息,看的、聽的我是頭昏腦脹,但也引發我許多的思考。

因他犯下的案件,使得韓裔人民自危,南韓將之視為國家安全危機,韓國駐美大使提議輪流絕食,以此分擔遇難家屬和美國社會的悲痛。也因之引起亞裔及中國人對自身未來安全的擔憂。

有人指責校園對安全的未盡職責,有人指責美國的槍枝管制太鬆,有人把此事件和恐怖主義掛勾,有人慶幸好在不是華人所為。

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心態下做出的評論,我相信沒有人希望類似這樣的事再度發生,大家都希望能做點什麼。但指責是否能有所幫助?會不會讓老師、學校,社區、政府成為驚弓之鳥?會不會有一點點懷疑,就出現過度的反應?

傷人、殺人、自殺,都是絕對的錯誤和藐視生命。但我也好奇著,是什麼樣的環境,塑造出這樣一個所謂的殺人魔王?

從報章雜誌的報導,看到趙承熙從小就孤僻無言。父母知道他有問題,卻無法找到適當管道幫助他。看到父母把希望都寄託在未來,希望到美國,他的狀況會變好,希望進了高中,進了大學,他的情形會不一樣,但希望並沒有實現。這也讓我想到,在現實生活裡,對一些已經感覺到不對勁的人、事、物,一般人不也是用類似的方法處理?有多少人真的懂得運用資源,求助專家?

從他留下的文章、言語,可以看到許多的暴力和憤恨。那些暴力的源頭來自於哪裡?是家貧的因素?是受人欺凌的反彈?幻覺式的談話,是他不願面對事實的躲藏地?那像殉道者般的言談,又帶領著他往一個什麼樣的方向?

昨天看到新聞提到在他的家族裡,他是個隱形人。從小,家裡以姊姊的成就為傲,卻不願太多的談他。而這樣的孩子,以家族的系統觀點來看,他通常是家中的"代罪羔羊",會將家中所有負向能量集聚於一身的。

現在不論說什麼,都於事無補,也都只是猜測。但卻可以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可以怎樣預防?可以怎樣調整?

當老師們對這樣的學生不願付出、嗤之以鼻時,是否也在告訴我們教育的失敗?

我想到一個佛教故事。一座寺廟裡,有一個小和尚偷了東西。當全部的師兄弟要求師父將之趕出師門,甚至以全部人離寺要脅師父時,師父的回答是,「你們都懂得是非,都能分辨善惡,你們都可以離開。但他不行,我要把他留在身邊, 好好的教導他。」

如果老師不是把趙承熙趕出課堂,而是給他特別的輔導,甚或邀請幾位同學一起和他討論,嘗試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他的生命會不會有所不同?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說。但我真是希望因著這件事的發生,讓所有的人能有一些省思。趙承熙是施虐者,但同時也是個受害者,是家庭、學校、社區裡被犧牲遺忘的人。

家人的不知曉,學校的不警覺,社會的沒概念。如果這些觀念不改,思想不調,警覺不在,出現一個趙承熙,就有可能出現第二個,第三個趙承熙,而我們每個人都將會是創造這些慘劇的參與者,這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和反省的。

2007年4月10日

旅行

生命永遠永遠都在持續當中,它一直向前行,那裡並沒有最終的目的。這就是人生旅程,旅途本身就是生命,沒有要到達某一點,沒有目標,只是跳舞,並停留在旅途之中,高高興興地走,不要去擔心任何目的地。到達一個目的地要做什麼?沒有人去問這個問題,因為每一個人都試圖在生命中定下某一個目標,但是它所隱含的意義…… 如果你真的達到了生命的目的地,接下來呢?你將會看起來很尷尬。無處可走了……你已經到達了最後的目的地,而在旅途當中,你已經失去了每一樣東西。你必須失去每一樣東西,因此,光著身子站在最後的目的地,你將會像白痴一樣,看著周遭,那個意義在那裡?你曾經辛苦趕路,你曾經非常操心,而這就是你的下場。
Osho Rinzai: Master of the Irrational Chapter 7

註解:
圖片中那個渺小的人走在這個漂亮風景的小路上,但是他並沒有去擔心目標。他或她知道說旅程就是目標,旅程本身就是聖地。他所走的每一步本身就是重要的。當這張牌出現,它指示著一個移動和改變的時間,它或許是一個實質上的移動,從甲地到乙地,或是一個內在的移動,從一種方式的存在到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不論是那一種情形,這張牌都表示說那個進行將會很容易,會帶來冒險和成長,不需要有太多的奮鬥或計畫。「旅行」這張牌同時提醒我們去接受和擁抱那個新的,就好像我們旅行到另外一個國家,那裡的文化和環境跟我們所熟悉的是不同的。這種敞開和接受的態度可以邀新的朋友和經驗到我們的生命中來。

無拘束的愛

(翻譯者胡茵夢)

新時代的性觀念是少點期望才能多些希望,如果生活中必須有性,您有選擇風格的自由,性被稱為「原罪」---------其實它既不「原始」,也非「罪惡」,必須接受性,超越它;而不是否定-----規避它,用心去探索性!這是打開一扇新大門的秘訣。

生存是場盛大的慶典,性使您可以參加。美永遠與性同在。

奧修是現代一位偉大的精神導師。他帶給世人愛的訊息!他教導的訊息並不新,但他教導的方法是新的!其中一種方法是把性當作進入大化的自然過程。

奧修說:「不妨把性當作踏腳石」………從性學會愛,從愛學會禱告。

下面引用的話就是分為三部分的訊息的第一部份。首先是性,接著是愛……然後是禱告。

性不是您所創造的;它是上帝的禮物。它很好玩!它是上帝所賜,供人欣然享用的禮物。生存是場盛大的慶典,性使您可以參加。

誰告訴您性是骯髒的東西?所有的生命都經過性方能存在,萬物之生從性萌發。

花看來多麼美……您注意到嗎?

那也是性的一部份。清晨,聖人的小木屋旁有小鳥歌唱,多麼美的一幅畫面,但您可曾想到,鳥兒的歌劇也是一種性的邀請?

他在呼朋引伴,他在尋求伴侶----愛之伴侶。美永遠與性同在。

單純的性一點也沒什麼不好。它是自然的。沒有必要用愛這個美麗的字眼來掩藏它。沒有必要在它周圍創造一片浪漫的雲霧。

它應該是一個純粹的現象;兩個人在特定的時刻,可渴望在更深刻的層次上溝通,如此而已。除此之外沒有義務,沒有責任,沒有承諾。性應該是快樂的嬉戲,虔誠的祈禱。
.
我的方法既不拘泥今世,也不追逐來生。我的方法不是用來拒絕某種事物,而是運用它。我知道,生命賜予的一切都珍貴無比,否則,生命就不會把它賜給您!!
  
我教你要如何深入愛。
.
我也教你要如何深入性,因為那是渡往彼岸的唯一途徑。一般人都習以為常;他們認為對宗教虔誠的人一定要反對性;不反對性的人怎麼可能對宗教虔誠呢?
.
這種分類法已經深植人心。我要打破這樣的陋規,但我並不期望世界能夠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改變已經根深柢固的思想模式。因此;我也不期望他們瞭解我。他們誤解我的時候,我完全了解他們的誤解何在。他們要花好幾年,好幾個世紀才能瞭解我,但總有一天這會實現的。  

甚至二十世紀的今天,人們對性還是極為無知……甚至那些你以為應該更有見識的人也是如此。甚至您的醫生也未必真正知道性是什麼,未必了解它的複雜性。他應該知道,但甚至醫生的生活也非常膚淺。他們也從道聽途說中學習。   

沒有一所醫學院把性當作一個獨立的課題。如此博大精深的課題,卻沒有人教導。是的,醫生熟知性生理學,但心理學方面卻交白卷。還有更深的層次:心理學,靈性學;有性的心理學,也有性的靈性學。生理學不過是表面。  

「性」是個美麗的字眼。性(SEX)的字眼原意是分別(division)-------性的意思也就是分別。如果你從內部分裂,就會找到性。   

你渴望一個女人或男人時,發生了什麼事?你的一部份渴望跟別的部份接觸,但你是嘗試從外界跟別的部份接觸。你們可以接觸一會兒,但你們會再次變得孤單,因為從外界不可能有永久的接觸。性註定不能長久,因為別人永遠是別人。   

如果你從內部接觸你裡面的女人或男人,那麼這種接觸可以是永恆的。這樣的接觸會在所有的區分消失時發生。這是一種點石成金的變化;你的女人和男人在你的裡面接觸,你們合而為一。當你們合而為一體,你們就擁有愛。   

我在此所作的一切努力,是要使你對性感到厭倦。因為只有在你對性感到厭倦時,你才會對上帝發生興趣,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受壓抑的人會一直對性感興趣,因此我反對壓抑。你會很驚訝,但這是我的邏輯,這是我的數學。   

受壓抑的人會一直對性感興趣,執迷不悟的追求性,所以我說,把握所有可以發生性關係的機會,不久你就會覺得受夠了!!你覺得受夠了的時候,性就完全失去意義,那將是你生命中偉大的一天,偉大的一刻。  

你不僅是一具肉體而已,但你生活在它裡面,肉體有它的需求,必須讓它滿足。一個人要成為完整的個體,就必須接受一切,不能否定任何一部分。當然,一切必須用以追求更高的和諧。
  
必須接受性,運用它,超越它;而不是否定------規避它。記住,其中有很大的差異:不可用否定或相應不理的態度規避它。那麼該怎麼辦?了解性!用心去探索性,這是打開一扇新大門的秘訣。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把性當作一種解脫;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性高潮。
.
即使他們自以為達到性高潮,那也不是真正的高潮--------只是性器官的解脫。高潮與性器官的關係並非如此。性器官當然也在其中,但高潮是整體的------從頭到腳,傳到每一個角落。  

射精不是高潮。它只是非常局部性的解脫,是一種性的解脫-------但不是高潮。解脫只是一種消極的現象-----你不過失去精力而已。高潮卻截然不同。   

什麼是高潮?在高潮的狀況下,你的身體再也不覺得像有形的物質:它會振動,像能量,像電流。它從根本處發出那麼深沉渾厚的振動,使你全然忘懷它是物質所構成。它變成了一種電流現象。
  
現在的物理學家說,物質根本不存在,所有的物質都只是外觀;最深處只有電流存在,沒有物質。  

高潮當中,你也會進入肉體的最深層,物質不再存在,只剩下能量波;你變成飛舞的能量,不斷的振動。所有的界限對你而言都完成消失------不斷的振動,不再具有實體。你心愛的人也跟你一起振動不已。
.
這是性高潮的的意義------你冷凍的能量溶化了,與整個宇宙、綠樹和星星、女人和男人還有岩石,合而為一……只有一剎那工夫,當下。
  
但在那一剎那之間,您經驗一種宗教似的感覺,神聖不可言喻,因此它來自完整的一體。此外,性高潮需要時間--------愈久愈好;因為唯有如此,它才能深入您的存在,你的心靈,您的靈魂。然後它會從腳趾擴散到頭頂…….你身體的每根纖維都會隨他一起顫動。你整個身體變成一個樂團,以漸強因奏向最後的高潮。
.
但如果你要趕時間,高潮就不過是射精而已,不再是高潮。它只局限於局部,而且非常小,幾乎毫無意義。事實上,你事後會覺得疲倦、沮喪、絕望,因為你失去了精力,它沒有你滌清的效果,到頭來它一點意義也沒有。
.
你還是像過去一樣-----更疲倦一點兒,當然;精力更不足,當然,但你基本上毫無改變。這不是一種滌清的過程,他不曾激蕩你全身的每一個角落和你的每一根神經末稍。
數以百萬計的婦女從生到死,從不知道他們有經驗高潮的能力。
 
你若不知道自己能享受爆發性的高潮,就無法了解所有靈性層次的事物,那對您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女人達不到高潮的時候,男人也不能真正擁有它,因為高潮是雙方面的接觸。
.
只有當兩個人在彼此之中融合時才能擁有高潮。絕不會是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不一定有--------這是不可能的事。
 
解放是可能的,射精是可能的;但高潮不可能。高潮不是解脫;高潮是一場慶典。高潮是您透過另一個人接觸到合而為一的整體。高潮永遠是神聖的--------另一個人成為您臻至神聖的門戶。
.
高潮永遠是靈性的,它與性慾完全無關。
.
認為高潮與性慾有關的人其實什麼多不懂;他們對高潮經驗一無所知。
 
高潮必然是超越一切的狂喜。
.
但一般人不知道,因為他們的接觸是出於需要,而不是沛然橫流的精力。如果您心裡想著高潮,它變成一種目的,性變成辦公事,要達到高潮就難了。
.
這是個兩難的困境:如果您以高潮為目的,因為您預期他會來臨,渴望他快點到來,以致於您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它就變的很難。您的思想在等待高潮,你想著這次不知會不會成功,恐懼就使性中心陷於癱瘓。
.
性的中心只有在沒有恐懼、對結果沒有猜疑、完全不考慮未來、所有的活動都不懷目的、當您只是嬉戲的時候才會開放。跟別人的身體嬉戲,也讓別人玩弄您的身體,這是很美的事。
 
不過是兩個身體跳舞、唱歌、擁抱、愛撫、形成一首美麗的交響曲,沒有必要想到高潮。時候到了,它自然會發生。
.
它的美就在這裡,它自然會發生。但發生與否並不重要。不要去想它。
為什麼男人和女人要用不同的技巧?   

因為他們天生不同。   

他們徹頭徹尾的不同。他們各走極端。整個的生理、心理,女性知覺的每個層次都跟男性有天壤之別--------豈止是不同,根本就是相反。
.
要學習全然不同的技巧,我強調全然不同的技巧--------但因為男人與女人住的如此之近,如此之親密,他們總是忘記彼此是不同的。   

沒有一點相像之處,這是好的,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形成一個能量的圓。他們是互補的,互相契合的天衣無縫。   

我說男人和女人是一個整體的兩個部份時,我的意思是說他們是互補的。只有在他們兩兩相對的極端接觸時,才能完成這種互補性。
.
這樣看好了,陰道是女性身體的陰極,而胸部是陽極。像一根磁鐵棒;陽極在胸部附近,陰極在陰道附近。   

男人的陰極在胸部,而陽極在陰莖。當男性和女性的胸部接觸時,陰極與陽極接觸;當兩性中心在陰蒂接觸時,陰極與陽極接觸。   

現在兩根磁鐵棒以相對的兩極都與對方的兩極接觸,就形成了一個圓----能量可以流轉,能量可以移動。但只有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相愛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樣的圓。   

如果您們並不相愛,那就只有性中心的接觸--------一個陽極接觸一個陰極。您們之間能量的交換只是線性的,不能構成一個圓。所以少了愛,你永遠不會覺得滿足。   

沒有愛的性變得微不足道。能量會移動,但是只循一條線------不會成為圓,只有當圓出現時您們才能合而為一,絕不提前發生。   

您們愛的很深時,胸部也會接觸,絕不提前發生。因此,性行為很簡單,愛的行動卻複雜的多。性行為很純屬生理------兩股能量接觸、擴散。所以在只有性的場合,你早晚會覺得受挫折;你浪費了能量,一無所得。   

只有在圓出現時才會有所得。   

如果完整的圓出現時,伴侶雙方都會在性行為後變得更精力充沛、更有生氣、經過充電、有更多能量在體內流轉。如果純是性行為,伴侶雙方都會覺得精力流失,暈眩。他們失去了能量,因為他們只覺得衰弱,所以緊接著就要睡一覺。   

這種「單極接觸」當中,男人的接觸比女人大。所以女人才能當妓女------因為陽極是男人而陰極是女人。能量從男人流向女人,卻不會循反方向流回來,所以女人一夜之間可有二十到三十次性行為,男人卻辦不到。   

因此在我看來,賣春是件壞事,並非因賣春本身,而是因為它不可能產生於圓。你無法充電。你只是浪費自己的精力。要是有愛,男人和女人在兩極都接觸。男人給女人的女人再將它傳回來,這是相互的、互惠的。   

男人總是喜歡立刻進入女人。他對前戲不感興趣,因為他的陽極總是躍躍欲試。但女人總是不情願在沒有前戲之下立刻開始性行為,因為他們的陰極還沒有準備好。它不可能準備好。  

除非男人從乳房開始表示對女人的愛,陰極就不會準備好。它可以屈服,但它不會參與。   

男人認為性行為很簡單。何必浪費時間?立刻進入女人,他幾分鐘就可以完事。但女人置身事外,她沒有動情。這就是為什麼女人渴望情人撫摸他們的乳房,愛她們的乳房-------一種深刻的渴望。只有在她們的乳房變得貯滿能量,她們磁場的另一極-----陰極----才會有反應。然後她們才能配合,然後她們才能參與,然後才有可能溝通------然後她們才會融化。  

前戲不可缺。   

婚姻變的枯竭,因為一開始您認識一個新的女人時,你事前會嬉玩她的身體。你不確定她是否會容許你直接進入,因此你跟她玩。你是試探,看她是否已準備好。
.
但當她成為你的妻子後,你把他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必要了。   

妻子對他們的丈夫是如此的不滿意,並非因為男人不愛她們,而是因為他們愛的方式錯了。他們不認為女人的生存方式有何不同;他們的身體反應的方式跟他們正好相反。  

一般人很少按步就班的做愛。兩個人本來坐著,忽然之間他們就開始做愛。一切都突如其來-----這對女人而言是太突然了。  

對男人而言並不突然,因為男人的精力是一種不同的精力,而男人的快感比較局部。女人的快感比較整體性;她全身都沉浸其中。因此除非有前戲,否則女人永遠無法深入其中。   

女人保持冷漠時,男人的高潮經驗只是局部的,局限於性器官。它不會到達他的靈魂,他不會到達他的全身。他的身體的細胞和神經不會顫抖,不會舞誦。那是很貧乏的,非常貧乏。
.
那是一種解放,一種解脫,卻不是一場高潮的經驗。性很美,解脫卻很醜陋。   

當性成為大腦的活動,當性進入您的思考,它就成為快感。要知道思考不是性的中心,性不屬於思考的功能之一。但當性透過思考出現時,它就變成了快感。你可以想到性,你可以幻想性,你想的越多,你的幻想就越多,你惹來的麻煩也越大。   

這就是西方人感覺到的問題:他們對性有太多幻想。西方的性就是透過幻想,東方的性卻是透過壓抑。兩者都喪失了享受性的自然能力。   

兩者都經由不同的途徑變得病態。西方的病癥是把性幻想成生活的最終目的,東方的病癥是把性當作神人之間最美的鴻溝。
  
兩者都不是性。性既不是最終的目的,也不是最大的鴻溝。性是像飢餓口渴一樣,是一種簡單的現象。   

西方心靈還創造了另一個問題,男人必須滿足女人,女人也必須滿足男人。現在雙方面都感到困擾。   

男人因此注意女人是否得到滿足,如果她不滿足,就是他的缺陷:他不夠十足的男人。當你開始自覺不是十足的男人時,你就走錯方向了-------因難會愈來愈多。你就走錯方向了------困難會越來越多。你會開始變得忐忑不安;你會失去自信。  

女人也不斷注意她是否帶給男人滿足。如果她覺得男人不滿足,或者她覺得男人並沒有得到全世界到處宣揚的狂歡,她就認為自己失落了些什麼。   

現在雙方都感到困擾,發乎愛的美好行為就此毀滅了。這些其實都不是值得擔心的事。接著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大家做愛做的太多了。他們幾乎把它變成了例行公事。性可以保健的觀念來自醫學界權威人士。如果你不每天做愛,就會出問題。   

現在他們說,如果你做愛次數不夠,甚至可能引發心臟病。
.
性應該是稀奇的事,像一場盛宴。它不應被當做例行公事;它不該是日常的食物。應該把它保留到難得的場合,當你真正覺得精力流暢時,當你擁有一片不同的空間時。我們該把它留做難得的食物,否則人生會變得很乏味。是嗎?就像您每天吃飯每梯天喝茶每天洗澡一樣,你也每天做愛?   

那你就會覺得它很無聊-------所有的事都一樣。   

應當只在極端強烈的欲念與激情之下做愛,否則就直截了當的說:「對不起,我沒興趣,現在不想做愛!」
  
假裝是不好的。如果你停止假裝,你會發現自己做愛的深度突飛猛進。一般人把他們所謂的做愛重複了太多次,因為他們始終不覺得滿足。   

印度最古老的性典籍毘沙延歡喜經(Vatsyayan's“Kama Surta”)說,如果你真正狂野的做愛,一年一次足矣。   

以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一年一次?
.
古印度人完全不受壓抑。毘沙延是全世界第一位性學專家,也是第一個把冥想帶入性的學者;他是第一個了解它最深核心的人。   

他說得對,如果真的達到頂點,一年一次也差不多夠了。它帶給您那麼大的滿足,餘味無窮,可持續數月之久。   

如果你什麼事都趕時間,在性行為上也會趕時間,因為那是「你」的習慣。一個十分在意時間的人,也會在性行為上十分匆忙-------好像時間是浪費掉了一樣。我們不但喝即溶咖啡也要求速成式的性。   

咖啡不成問題,但速成的性卻是胡鬧。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它不會成功,也不是你能趕的來的。趕時間只會毀了它;你會錯過重點。   

享受它,因為你會從它得到一種超越時間的永恆感。如果你趕時間,就不會獲得這種永恆感。有時會發生另一個人的能量不能使你激動的情形。要知道,他對此無能為力,你也無能為力;該發生的事就是沒有發生。自然的過程中,一個人該去找別的能打動你的人。但社會、文化、宗教、傳統、這一切都構成阻力。   

也有時候,儘管我們不覺得被吸引,卻緊緊抓著彼此不放;這樣覺得方便、舒服。有一個你們兩個人都愛的孩子,情況會變得更複雜。但如果一直壓抑下去,你會感到憤怒。你可能會表現出來,也可能不表現,但憤怒會一直在那兒---------------變成恨意。   

有時如果你刻意要勃起,你的意志反會變成阻力。   

你不能靠意志,那不是你的意志所能左右。如果你硬要左右,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完全無能。一旦「有問題」的念頭在你心裡生根,你的麻煩就大了。   

沒有必要刻意去左右它。如果成功固然很好,如果勃起不成,也一樣很好。這不過表示身體在這時候沒有興趣,身體這時候不想要。身體說不要,如此而已。只要聽身體的話,隨它的意!
.
讓愛成為成特別的------它本來就不同凡響。等到正確的時刻。一般人總是選錯了時間。我觀察到:不論何時夫妻爭吵,事後他們都會做愛。他們先是發怒,互相爭執;然後他們開始為自己做的事感到愧咎。   

接著他們開始為剛才表現惡劣而憎恨自己。出於補償的心理而做愛。這幾乎已成為慣例:夫妻吵架後照例要做愛。沒有比在這總情況下做愛更大錯特錯的事了。這怎麼可能帶來滿足?  

等到正確的時刻。   

這樣的機會不多-------他們自己會出現。沒有人能控制。如果它來臨,就是神賜的禮物。
.
有一天你們會覺得精力飛揚,好像不是在地上------在飛翔。你輕飄飄的沒有重量。有一天你會覺得自己整個的開啟,你願意把一切都交給你的女人。那就是正確的一刻來臨了。   

冥想、跳舞、歌唱,讓愛在舞蹈、歌聲、冥想和祈禱中間誕生。那麼它就會有全然不同的性質--------達到神性的境界。我會教給你。   

體位與此不相干;體位沒什麼意義。  

真正重要的是態度-------是心靈的定位而不是身體的位置。舉個例子,男人在上,女人在下------男人在女人之上。這是一種自大狂的體位,因為男人總以為他比女人好,比女人優越,地位比女人高。他怎麼可能屈居女人之下?   

但全世界的原始社會都採取女人在男人之上的體位。因此非洲人把男人在上的體位稱為「傳教士姿勢」,因為基督教的傳教士第一次到非洲時,土著根本看不懂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以為這樣會害死女人。男人在上的姿勢在非洲被稱為傳教士姿勢。非洲原始人認為這樣太殘暴--------男人竟然在女人上面。她比較軟弱嬌嫩,因此她應該在男人上面。但要男人覺得他比女人低-------在她下面-------是很難的。體位可以改變,但不要對體位太計較,調整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向生命力屈服,漂浮其間。有時候,只要你全心全意屈服,你的身體會自動在適當的時刻選擇正確的體位。如果伴侶雙方都深深的屈服,他們的身體就會按照需要選擇正確的體位。
.
愛你的女人,在她的溫暖之中溶解。暫時忘記快感,忘記你的理智,也忘記一切你幻想的東西。暫時在真正的女人裡面融化。   

不要在腦子預設一幅春宮畫面,不要用理智考慮快感。讓快感成為純感性的、肉感的、發自肺腑的感覺。融化在女人裡面,好像你再變回母體子宮裡的嬰兒。除非你能從心愛的人身上得知這種感受,否則你就不是真正了解心愛人。   

像一個又回到母親子宮的孩子,與她完全結為一體,讓所有的距離完全消失。在那一刻你就會知道屈服是是怎麼回事。和一個女人做愛,不要嘗試證明任何事。
.
不要嘗試證明任何事------因為你一開始嘗試證明,你得理智就界入了。在你跟一個女人做愛當中,忘記你是一個男人而她是一個女人。彼此的界限相互滲透而合為一體。不要堅持做男人,否則你會錯過交會的一點------因為男女之分會再度出現;你是男人而她是女人。   

很多人以為自己性無能,但真正性無能的人很少見。   

我很同情這種人--------因為他沒有能量可以轉化,沒有能量可供做轉化之用。他會錯過那種歡樂。他會錯過來自性的歡樂,也會錯過超越性的歡樂。他實在太可憐了。
.
但真正的性無能很少見。一百個性無能的人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相信自己性無能才變得性無能。各種動物都有高潮-------從最小的生物以至最大的大象;牠們不擔心,因為他們不看馬斯特(Masters)和強森(Johnson)寫的書。   

他們都在享受歡樂。   

事實上,人類是唯一會發生性無能的動物。沒有一種其他的動物會變的性無能,[因為他們根本不擔心這種事。擔心使人變的性無能。早發性射精也根本不構成性的問題;這毋寧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生理上而言,一點問題都沒有,不過你一心想趕快辦完事而已,就是一因為趕快才造成早發性射精。  

將近七成的西方男人有這種困擾。七成是相當可觀的多數。事實上,已有少部分人開始認為早發性射精是正常的,因為七成…一定是正常的。事實上一定是剩下的那三成有問題;所謂正常指的是一般人。七成不久會增加為八成九成……..他們的人越來越多。   

人類歷史上,早發性射精從未像在現代西方構成這麼大的問題------在美國尤其嚴重。因為它是第一個趕時間的文明,第一次出現一個如此重視時間的文明。東方人很少為早發性射精所苦,因為事情進展的比較慢,沒有人趕時間。時間絕對是夠的,甚至還有更多;永恆在等待你。東方人相信死後有輪迴,人可以轉世投胎,在永恆中生生不息。  

任何認為人只有一世可活的西方觀念使人非常緊張。只能活一次?------那你應該馬上把所有的事做完,否則生命就遛走了!因此一切都得趕時間,動作要快。   

那樣的心態造成了這個問題,那樣的心態催著人凡事都要趕快。它從內心深處發號施令:快點做,加緊腳步,早點結束。   

只要這種要求趕快的熱望存在一天,以最快的速度趕辦一切就好像是生命中唯一的大事。但所有的大事都必須審慎從事,以免出錯。這樣的事需要時間,讓你慢慢達到飽和。
 
人為什麼也那麼多相互接觸的方式------同性戀、雙性戀、一對一或集體行為?  
.
人有選擇的自由。選擇能使你墜入地獄,也能使你成佛。一切都靠你自己,看你如何運用你的自由。我不過是說,如果你的生活中必須有性,你至少可以選擇你的風格,你有選擇風格的自由。   

如果你決定當笨蛋,至少你該有選擇當什麼樣的笨蛋的自由。我給你完全的自由。
.
我努力想幫助你超越性,如果你是同性戀者,你必須超越同性戀;如果你是雙性戀者,你必須超越雙性戀。還有些人兩者都不是,他們自戀,進行自體性行為。他們也必須超越這種自體性行為。   

人必須超越性,不論是什麼樣的性。因為只有超越生物的本能,你才能了解自己的靈魂。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生活後,性的問題就會霍然而癒。   

性問題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你的生活精力正朝一個令你不快的方向前進。就好比從事一件你非但不喜歡、而且打從心底裡厭惡的工作,這會變成一種慢性病,因為每天你都在做同樣的一件自己討厭的工作。然後忽然之間,有一天你開始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你很驚訝它給你帶來偌大的狂喜。然後一且切都源源擁至------愛、祈禱、冥想、親情----所有的一切!這是我的觀察----處理性的態度極具象徵性;你整個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從而顯現。  

性被稱為「原罪」-------其實它既不「原始」,也非「罪惡」。   

直到今天,社會一直反對性-----宗教與教會反對它------它們址製造出一種非常非常無意識的仇恨。你或許不曾意識到,你可能在心裡找不到它的蹤跡,對它一無所覺。  

它處於身體最基本的層次,純屬於感官,因為人類被教導仇視性已達數個世紀之久。這種仇恨必須解除,恨與譴責必須消除,只有在你開始學習尊敬性時,恨才可以消除。   

很多擁有充滿性壓抑的童年的人都是如此。小孩子不許-----因為社會不允許,他不能觸摸自己的性器官,他不許玩弄它。一切發生的太早,你根本不記得。   

搖籃中的嬰兒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母親就會過來拿開他的手。要知道這對孩子而言是一大驚嚇,他開始害怕觸摸自己的性器官。   

觸摸它是多麼的快樂啊!-----好舒服啊。孩子經由它獲得一種與性無關的高潮;它帶來高潮。觸摸和玩弄性器官是自然的本能。孩子完全不知道這有什麼不對,他還不知道罪惡感!他只是在做一件發乎自然的事。   

他一次又一次被阻止,一次一次受到譴責。他看得出母親臉上的不悅,父親臉上的不悅,漸漸能力就萎縮了,他開始恐懼。   

性能力約在十八歲時達到巔峰。男人從未有如此強壯的精力,女人將滿十八歲的時候,享受性高潮的能力同樣達到最高點。   

但我們嚴禁他們做愛。我們強迫男孩子住在男生宿舍裡。男孩和女孩在警察、官員、校長、老師、舍監嚴密防守下,壁壘分明,不得擅越雷池一步。他們毫不讓步的阻擋在中間,不許男孩向女孩接近,也不許女孩向男孩靠近。   

為什麼?為什麼如此小提大作?他們想閹割一頭兇猛的公牛。所謂「生命的真相」不過是一種刻意美化的說法,它不過用來掩飾一個很簡單的事實-------不許提起性。他們甚至不願意使用「性」這個自眼,因此編出一個暗號:「生命的真相」。生命的什麼真相?就是絕口不提性嗎?人類的過去一直容忍這個謊言存在。
.
孩子早晚會發現-------事實上他們老早就發現了。但他們是經由一個錯誤的方式發現,因為沒有適當的人願意教授導他們,他們只得靠自己摸索。他們搜集線索,他們成了偷窺狂------你們要為他們落到偷窺狂的地步負全責。他們從錯誤的來源,從邪惡的人那兒蒐集情報。因為性在它正常的部分遭受到壓抑,它就從腦袋裡擁出來,造成了春宮。  

這有很多重的危險。其中之一是:如果你對春宮過於著迷---------這是全世界都有的現象------真正的女人就此失去了吸引力,真正的男人也失去了吸引力。接著就會發生一件嚴重的問題,你的幻想需要你在花花公子雜誌裡看到的那個女人才能滿足,但你找不到那樣的女人---------不論你找到誰,她都有缺點。現在什麼都滿足不了你。漸漸的,漸漸的,現實就變得不真實,而假象確變得愈來愈真實。   

壓抑性的男人可以當個好軍人,因為他有精力,而且他渴望進入別人的身體。刺刀不過是性器官的象徵。殺人是一件猥褻的事-----你可知道?在我看來,暴力是世間唯一的猥褻。   

插進女人的身體是一件絕美的事,讓一個男人的身體插入-----美妙無比。但是一把刺刀?----------太醜陋了。如果你壓抑性,你就能成為一個好軍人。所以所有的軍隊都壓抑性,壓抑性最厲害的軍隊將成為最強大的軍隊。  

達到高潮就是失去控制的能力。你可以永遠的控制,坐在自己的精力之上,控制住它……..「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是對的,那是錯的。」你一直在那麼做,禁止,壓抑。  

你只許到某個限度,再過去就危險了,只准適可而止。那麼你怎麼能有高潮呢?如果你做別的事不能有高潮,性方面當場不可能達到高潮。如果你發怒時能控制自己,你在性方面就不會有高潮。  

唯有你發怒達到高潮,才能在性方面也達到高潮,人是完整的一體,如果你沒法子大發雷霆,又怎麼可能全心全意去愛?不可能的。  

一個自然的人所有感情方面都會達到高潮。   

我們壓抑動作。尤其全世界都壓抑女人在做愛時移動或扭動。他們像死屍一樣靜臥不動。你對她們採取行動,她們不對你採取任何行動。她們是全然被動的伴侶。   

為什麼這樣?為什麼全世界的男人都這樣壓抑女人?   

因為恐懼------因為一旦女人的身體著了魔,男人就很難滿足她;因為女人能有連續性高潮,男人確不能。女人至少能有三次連續性高潮,男人卻只能有一次。男人的高潮會使女人更興奮,渴望進一步的高潮。   

那真太困難了。那該怎麼辦呢?她立刻需要另一個男人,但集體性行為是項禁忌。

我們在全世界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社會。我們似乎覺得壓抑女人是好的。因此真的有八成到九成的女人從不知道高潮是怎麼回事。她們會生孩子,那是另一回事;她們能帶給男人滿足,那也是另外一回事。   

但她們自己卻永遠不滿足。因此如果你發現全世界的女人都在受苦受難--------悲傷、痛苦、沮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她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   

吃喝能帶給你性的愉悅,因為性中心和嘴巴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接吻才是那麼性感的一件事。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如果你熱烈的吻一個人,你立刻會覺醒性欲高漲。  

你問為什麼?--------你想嘴巴和性器官距離那麼遠?事實不然,它們相接,它們是同一種能量的兩極。因此當性的一極感到饑渴時,全部的能量都擁向口腔,你會吃的更多,嚼口香糖或其他的東西。再不然的話,你會不斷的講話,讓嘴巴不斷的運動。因此之故,有些人會一整天說個不停。甚至白天還不夠,如果你晚上還坐在他們身旁觀察,你會發現他們還在說話。   

如果能量的一極被堵塞,另一極就必須發動,因為能量必須發散,你不能把它封閉在體內。如果性能量運行流暢,一切都毫無阻滯,一切都和諧無間。你就能保持良好狀況,達到某種平衡。  

一旦性能量被堵在某處,體內各處都受到影響。它們自然而然先湧向頭部,因為性器官和頭部恰為兩極------兩者是相對的。漸漸的,性衝動轉變進入更高的層次。你變得更有創造力------你開始創造-----繪畫、寫詩、演變樂器等。   

這不叫壓抑……這是表現。   

西方尤其是在佛洛依德開啟了心理學的奧秘後,把性視為生命的同義字,堅持人要始終有「性趣」的觀念就興起了。即使你已七老八十,還是該對性感興趣。如果你失去「性趣」,就等於失去生趣,那麼就不再有需要你,你已經老朽無用。性與生命具有相同意義的觀念根本無憑無據。  

性與生命在某些階段確實具有相同的意義。它們在兒童時期不具有相同意義;但在青壯時期,它們是同義的;而到了老年,它們又不具相同意義了。老年有它獨特的美,它獨具的寶藏,正如同青春擁有它獨特的美與寶藏一樣。   

十四歲時性已成熟。從出生到性需要十四年。人生的另一個盡頭也完全相同。從性到死亡也需要十四年。   

因此如果你六十五歲,「性趣」自然而然的慢慢消褪---太棒了,好得很!!現在,如果你要為另一場旅程做準備,渡向彼岸,你可能只剩十四、五年的光陰。八十歲時你將不在人世。
.
性的撤退給你暗示-------為死亡預備的新開始。總有一天你要超越性,但一定要經過性才能達到超越,如果你進入的方式就錯了,達到超越的境界將格外困難。  

因此,過程本身就是超越的一部份。如果性只是體內一股無意識的機械化衝動,它就是錯誤的。記住,性本身沒有錯,錯在機械化。如果你能把智慧的光帶進性行為,這種光就能改變它。它不再只是性而已-----它成為截然不同的東西,不同到西方人根本沒有詞彙足以表達它。  

印度人為它取了個名字:譚崔 (Tantra)。西方人卻無以名之。當我們以智慧為軛,把性秀結合在一起時,就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能量---這種能量叫譚崔。   

如果你太重視技巧,你會錯失譚崔的秘密。譚崔清靜無為,絕對不能牽涉到技巧。你可以學習技巧-----你可以學習某種技巧使性交延長。如果你以非常非常緩慢的速度呼吸,如果你一點也不趕忙的呼吸,性交就能一直持續。   

但如果你刻意控制,性就不會進入狂野而天真的境界。它不會成為一種冥想,而完全出於理智。真正的譚崔不是技巧,而是愛;不是技巧;而是祈禱;不以理智為中心,而是發乎內心的鬆弛。譚崔的性交可以持續好幾個小時。   

我們要進入一種完全靠我們的直覺、不滲一點理智的境界,使我們與最高的自然合為一體------女人消失無蹤,成為通往永恆的一道門戶。這是譚崔對性的定義:回歸到純然的天真,純然的合為一體。譚崔帶給你至高無上的鬆馳,使你獲益無窮。性伴侶交換生命的能量,融化在彼此之中。  

他們形成一個圓,他們的能量循著一個永無盡頭的圓運動。他們互給對方生命,新的生命。能量不會因而損失,相反的,能量會逐漸增加,因為經由與異性接觸,你的每個細胞都受到挑逗,變得興奮。   

如果你沉浸在這種興奮的感覺之中,不急於把它導向巔峰,如果你在開始的階段留連,而不一下子變得太熱烈,只保持溫暖的感覺,讓雙方的「溫暖」接觸,你們就可以持續很常很常的時間。不要射精,不要把能量放出來,讓它變成一種靜心,經由它你們會成為一體。   

有兩種高潮,兩種類型。   

一種大家都已經知道,你到達亢奮的巔峰,然後就再也不能前進。結束了。譚崔卻以另一種高潮為中心。如果我們稱第一種高潮為中心。
.
如果我們稱第一種高潮為巔峰式高潮,譚崔的高潮就是深谷式高潮。你不會從而到達亢奮的峰頂,而是到達鬆弛的最深最深的谷底。兩者都必須從亢奮開始。因此我說兩者開始時是一模一樣的,但結局卻截然不同。首先,亢奮之感必須非常強烈------越來越強烈。你必須在這種亢奮中擴張,你必須幫助它到達巔峰。   

其次,亢奮不過是開始。一旦男主角進入,男女雙方就該放鬆。不需要動作。他們可以放鬆而滿懷愛意的擁抱在一起。只有當男人或女人開始感覺勃起即將消失時,才可以有輕微的動作或挑逗。但目的一達就該恢復放鬆的狀態。   

你們可以使這樣的擁抱持續數小時而不射精,然後一塊兒沉沉睡去。這樣-----就是這樣-----就構成深谷式高潮。雙方都放鬆,他們以兩個放鬆的個人而接觸。   

一般的性高潮看起來像神經病,譚崔高潮卻是一種既深沉又鬆弛的冥思。你可以隨心所欲的沉浸其中,因為能量完全不慮流失。相反的,你會從中獲得能量。只要相反的兩極接觸,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得誕生。   

譚崔式的愛可供你盡情享受,一般的性卻必須有節制,因為它會剝奪你的精力,身體必須經過修養才能復元。精力恢復快,你會再度失去它。
.
當我說「性行為時」時,聽起來似乎是必須花力氣去做的一件事。  

事實不然!   

只要一直在玩耍,連想都不要去想性行為。它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如果在單純的玩耍中發生,它會使你更容易進入深谷。如果你一直記掛它,那麼就是你在誘導他:你在跟心愛的人玩耍,可是你心裡想的是性,那麼玩耍不過是個假動作。你人在此刻,心卻已進跳入未來,這樣的的心思只會朝未來發展。   

只是玩耍就夠了。忘掉性行為。他會發生的。到時讓它發生就好,那樣才特別容易放鬆。它發生的時候也只是放鬆就夠了。依偎在一起。全心全意相互廝守,並因而感到快樂。   

性行為分為兩部分------開始和結束。停留在開始的階段。開始的時候比較放鬆而溫暖。千萬不要急著步入結束。把結束的事完全忘掉。   

如何停留在開始階段呢?有好幾個訣竅:第一,不要把性行為當作通往任何地方的手段。根本不要把它當作手段,它本身就是目標。它沒有目標可言;它絕不是手段。  

其次,不要想到未來,讓自己留在現在。如果你在性行為開始的階段就無法停留到現在,那麼你永遠不可能置身於現在;因為這種行為本身的特色就是你必須處在現在。
.
停留在現在。
.
停留在這一刻,不要想到任何地方去,讓自己融化。性行為當中,閉上眼睛。感覺對方的身體,感覺對方的能量流向你,包圍你,在其中融化,該來的一定會來的。
繼續保持放鬆、放鬆、放鬆,即使不射精也不代表出了問題。一點問題都沒有!不要以為自己做錯過什麼;什麼都不會錯過的。   

深谷出現之前,你會覺得好像錯過了什麼,但這不過是種舊習慣罷了。只要等一段時間,一個月或三個星期,深谷就會開始出現。深谷一旦出現之後,你就會完全忘記巔峰了。  

巔峰相形之下遜色太多了。但你必須等待,不要勉強,不要試圖控制它。只要放鬆就夠了。  

跟心愛的人如此的擁抱,如此深刻的溝通-----你的感官會像樹樹葉般顫動,讓自己加入這樣的顫動。一般人甚至變得恐懼,做愛之中不敢讓身體動的太劇烈,因為身體運動太過度,因性行為就會散部到全身各處。如果它集中於性中心,你就可以控制它。理智能繼續掌握一切。  

當它們散佈到全身,你就無法再加以控制。你會開始發抖,你會開始尖叫。一旦身體取得控制權,你就無法再控制自己的身體。   

強風吹起,樹木就會不斷顫動。甚至樹根也被撼動,每一片樹葉都顫動不已。就讓自己像一棵樹,一陣強風平地而起。性正是一陣強風------強大無比的能量自你身上吹過。  

顫抖吧!震動吧!讓全身的每個細胞都舞蹈。心愛的人也同時在舞蹈,每個細胞都在震動。只有這一刻你們雙方接觸,這一刻你們的接觸不是出於理智。這是你們生命能量的接觸。  

加入這場震顫,震顫時不可高高在上,不可以旁觀者自居,因為理智始終是旁觀者。不可置身局外!你是成為顫動的一份子;忘懷一切,與顫動合而為一。顫動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你自己,整個的你。你變成了顫動本身。   

你們不再是兩個身體,兩種心靈。  
.
開始的時候有兩股顫動的能量,結束時成為一個圓-----不再分二。儘管在性行為中動作,盡情的運動,不要省略任何一步。
  
完完全全什麼都不想。   

只有在這一刻,你會發現自己與某人已經合而為一。這種合而為一體可以從性伴侶身上抽離出來,擴散到整個宇宙之中。你可以跟樹木、月亮、任何東西發生性行為。
.
一旦你學會如何創造這個圓,你就能跟任何東西-----甚至「空」-----合力創造這個圓。你可以在自己本身之內創造這個圓,因為男人既是男人也是女人,因為女人既是女人也是男人。   

你兩者兼備,因為你是男人與女人結合所生。你是男人與女人共同的創作品,因為你是一半一半。你把所有的一切都忘記,圓就從你裡面創造出來。  

一旦圓從你裡面創造出來,你的內在會緊緊的擁抱在一起。只有在這樣一個圓創造之後,才能達到真正的禁欲。當這樣的一個圓在你裡面創造出來以後,你就自由了。經驗過一場譚崔式的性,你獲得提升,而不是墮落。你自覺充滿了能量,更多的生命力,更活躍,更滿心喜悅。它帶來的狂喜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之久。看你進入多深而定。   

一次譚崔式的性經驗可使感覺鬆弛好多天-----輕快舒適,擺脫一切暴力、憤怒、沮喪。譚崔說,如果你在靜心中動作,性會完全消失無形;它可能全然消失無蹤。  

全部的能量由位居較高處的中心吸收,而你的身體有很多個中心。性器官是最低的一個中心,人存在於較低的中心。越多居於較高處的中心。越多能量往高處移動,越多居於較高處的中心就開始興旺。   

當同樣的能量湧到心裡,它就成為愛。   

當同樣的能量來到更高處,新的空間與新的經驗就開始發展。當同樣的能量到達最高點,你身體的頂點,它就來到了譚崔所謂的「天靈」。性器官是最低的中心,天靈是最高的中心,性的能量在兩者之間運動,它從性中心釋放出來。   

當它從性中心釋放出來的時候,你成為繁殖其他人類的「因」。但是當相同的能量從天靈釋放出來的時候,它從頭頂進入宇宙,你為自己帶來了新生命。 
.
這同樣是繁殖,但不是生物性的,它是一種生物性的,它是一種精神的繁殖。你從中獲得再生。印度人把這種人稱為「重生者」(檀惠吉)。  
.
現在他已賦予自己新生命。譚崔不是教你如何進行性行為。它只是告訴你,性可以成為幸福的來源。你一旦得知這種幸福,就能繼續向前探索,因為從此時開始你立足於現實之中。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性之中,但你可以用性作為一個跳板。這正是譚崔的本意:你可以用性作為一個跳板。   

你一旦了解性的狂喜,你就會懂得神秘主義者談論的事------更大的高潮,宇宙的高潮。討論譚崔的書很多,但它們所談的都是技巧。真正的譚崔跟技巧一點關係都沒有。真正的譚崔不能形諸文字,你一定要攝取它。   

直到目前為止,全人類都對性懷有成見,如果我們不改變整個的心態,情況就不可能改變。直到目前為止,心態一直是壓抑----放縱、放縱-----壓抑,在兩者之間循環不已。我們必須在正中間停止。你可曾試過使鐘擺在正中間停止擺動?發生什麼事?鐘停止了。時間停止了。
.
這就是我努力要做到的事。我不要你放縱,也不要你壓抑。我希望你剛好在中間平衡。只有在中間才有可能超越。沒有必要只把性當作生殖的手段。任何一種創造都會用到性。正因如此,偉大的詩人或偉大的的畫家可能沒有那麼強烈的性衝動。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創造了更偉大的東西,他的需求已得到滿足。   

佛陀不是畫家、不是音樂家、也不是詩人,但他也超越了性。他是怎麼辦到的?最高的創造是自我的創造,最高的創造是內在創造完整的自覺,在內在創造一個整體,一個統一與和諧。這就是巔峰,喜瑪拉雅山的絕頂。   

佛陀就位於這絕頂;他創造了他自己。   

性的三種基本元素使你進入幸福的一刻。首先是永恆性:你完全超越了時間。不再有時間。你渾忘時間;時間對你而言不再存在。不是時間不再存在,而是它對你而言不再存在;你已跳出了時間。   

其次,你在性當中會初次失去自我意識;你變得沒有自我意識;你不是你,別人也不是別人。你和心愛的人都在另外一種東西裡迷失了。   

第三,你在性當中初次與自然合一。你成為自然的一部份-----樹的一部份,動物的一部份,星宿的一部份------一個部份!你沉浸在一個更大的整體當中-------宇宙、道。  

你甚至不能在其中游泳;辦不到。你只是漂浮---讓潮流帶著你。就是這三種東西帶給你狂喜。性不過是這樣的事情自然發生的一種過程。   

一旦你得知這些元素,感覺到這些元素,你就能不經過性自行創造這些元素。   

所有的靜心基本上都是不經過性而產生的性經驗。但你必須先經過性。它必須成為你的經驗的一部份:它不可以停留在感官、觀念或思考的層次上。
.
你的性能量是你靜心的營養料。在性的泥沼中將開出冥思的白蓮。絕對不要壓抑它。絕對不要跟它做對;相反的,以無比的清明與愛深入其中。像一個探險者出發吧!探索性的每一個細微末節,你會驚訝、變得更充實、從中獲益匪淺。了解自己的性,有一天你會碰到自己的靈魂。然後你就自由了。未來的性觀念將完全改變。   

它會更好玩、更快樂、更友善,更像一場遊戲而不像過去那樣是一本正經的「辦事」。性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但如果你錯過開始,你一定也會錯過結束。

2007年4月8日

盛噶仁波切

很另類的一位仁波切。我會這樣說,因為我腦中有對活佛,仁波切的刻板印象。

從他的外在和行事,的確讓我有很多問號在頭上;但進一步瞭解他說的話,做的事,又的確有許多值得讚許及欽佩的地方。看他寫的書,聽他唱的歌,我很佩服他的誠實和勇氣,也感受到他的真誠和慈悲。

我不是佛教徒,但很願意從不同的人事物身上學習。也許,在現在這個世代,就需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智者來渡世人。或者說,在這樣的世代,我們要有更開闊的心胸,接受來到生命裡面不同的刺激和學習,也要有智慧分辨及篩選其中值得留下的部分。

至於您的想法和感受如何?還是看倌們自己判斷吧!

他出生之時,漫天飛雪的天邊突然出現了彩虹,十六歲那年,他被確認為是地位崇高尊貴的盛噶仁波切的轉世活佛, 二十二歲那年,他成立自己的基金會濟助他人,擁有上千萬資產。他開跑車,穿名牌,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有『時尚活佛』之稱,目前年僅二十八歲的他,言談中的大智慧令人茅塞頓開,親切的態度卻又彷彿鄰家青年,大大打破一般人對活佛的傳統刻板印象。(摘錄自"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我在等你說謝謝 文◎盛噶仁波切

一輛高級轎車從度假村出來後,在鄉村的泥道上拋錨了,身穿名牌西服的車主焦急地對圍觀的人喊著:『你們有誰願意幫我爬進車底鎖一下螺絲啊?』原來他的車,油管出了問題,漏出來的油已經流到地面,而那裡離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難怪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他身旁打扮妖豔的女子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於是他趕緊掏出一張大鈔:『誰幫我鎖緊,這錢就是他的了!』圍觀的人群裡有個小夥子動了一下,卻被他的同伴拉住:『別相信有錢人的話!』這時只見一個小孩子走了過去,說:『我來吧。』操作很簡單,小孩在那人的指揮下不到一分鐘就鎖好了,爬出來後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著那人。

男人剛想把那張鈔票遞給小孩,卻被女人喝斥住了:『你還真打算給他啊?給他一點零錢就好了!』男人從女人手裡接過零錢遞給小孩,小孩搖了搖頭。聽見人群中的噓聲,男人又加了點錢,小孩子還是搖頭,男人有些生氣了:『你嫌少?再嫌,錢都不給你了。』『不,我沒有嫌少,我的老師說,幫人是不要報酬的!』

男人很納悶:『那你怎麼還不走?』小孩說:『我在等你跟我說謝謝!』

看到這個故事,突然覺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的誤會真是挺可怕的。同樣的一個舉動,在當事人看來是這樣,但在別人看來卻是另一回事。

好在言語的存在為人們之間的誤會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但是,言語真的能解釋清楚人們之間存在的每個誤會嗎?所有人都願意用言語來消除彼此之間曾存在過的誤會嗎?

有人曾對我發過牢騷,說這社會的陰暗面似乎都被他遇到了,遭人猜疑妒忌,那些誤會和謠言的產生,根本是空穴來風,可是仍有那麼多人在談論著。我對他說,那其實是因為人們的心裡還有太多太自我的東西,只以自己看到的一知半解或聽來的一些事便給你做了判決。

對此,我覺得你根本不要放在心上,因為謠言止於智者,你始終如一地做你自己,總有一天你與他們之間的誤會自會消除。若有存心給你造謠的人,我勸你能平心靜氣地對待,如果你能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曾經誤會過你或害過你的人,因為畢竟那些人是由於注意你才會生出一些是非,而這些注意無論有多少是負面,有多少又是誤會,你都應該感激,是他們讓你不放鬆自我。

而且我相信,如果你真的以一顆寬大和博愛的心來看待那些人那些事,你所看到的世界一定也是陽光明媚,而不是陰暗冰冷。

人與人之間存在誤會已經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一顆絕決冷漠的心來對待誤會,則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誤會可怕,說穿了就不可怕。但把所有的誤會都積在心裡,嘴上不說,心裡卻在怨恨著,這樣下去,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以前有一位修行者德高望重,有一天,一戶人家的女兒被發現竟然未婚懷孕,家人氣憤不已,追問那肚裡的孩子是誰的孽種?姑娘不得已,便輕輕地說出了那個修行者的名字。家人一聽氣憤之極,便找修行者理論,修行者卻只是微笑著一言不發。於是家人認定是修行者做了虧心事,當孩子出生後便交給修行者撫養。

修行者仍舊不言,只是想盡各種辦法養育小孩。 一年後,那個未婚懷孕的姑娘終於不忍,說那孩子與修行者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家人才知道誤會了修行者,於是到修行者那裡把小孩接回家,修行者仍然只是微笑,什麼也沒問,什麼也沒解釋。從那以後,修行者受損的名聲不但恢復了,而且比以前更受尊敬。

有了誤會,可以用言語解釋的,解釋開了,誤會便沒了;不可以用言語解釋的,就用行動來解釋,同樣可以使人們之間的誤會煙消雲散。

─ 本文摘自 盛噶仁波切《信念改變我們的命運》

我要你幸福
作詞:董修銘 作曲:董修銘 編曲:王繼康

(O.S:皈依發心文)
Ta-La Tang-Wa Erh Chieh-Pei-Cha
願一切我之怨敵
No-Pa Erh Chieh-Pei-Kei
損腦之魔鬼
Ta Erh Pa-Tang Tang Mu Chieh Chieh-Pei Pa Erh Tu To-Pa Erh Chieh-Pa Tang Mu Yi-Chieh-Chi Tsou-Chieh
及我之解脫遍智障礙等為主之
Ma-Yi Nan-Ka-Tang Niang Mu Pei San Mu Chief Tang Mu Chieh Tieh-Wa-Tang Tan En Tu-A-Tang Chieh
遍虛空如母眾生具足一切樂 遠離一切苦
Niu Erh Tou La-Na Mei-Pa Yang-Ta-Pa Erh Tsou-Pei Chiang-Chu Jen-Po-Chieh Tou-Pa Erh Chia
速得證清靜圓滿珍貴無上菩提
Sang-Chieh Chiu-Tang Cou-Chi Chiu-Nang-La
諸佛正法以及眾中尊
Chiang-Chiu Pa Erg Tu Ta-Ni Jia-Su-Qi
直至菩提我行皈依
Ta-Cha Jin-So Chi-Pei So-Nan-Chi
以我所行施等諸福等
Zhuo-La Pian-Qi Erg Sang-Chieh Zhu- Pa Erg Xiu
為能利益眾生願成佛

一夜難枕 心還翻騰 天就要亮了
最牽掛的人 已離開了 笑容 卻怎麼還留著
記憶收好 帶走煩惱 想念的味道
打開心呀 重新擁抱 久違天晴的清早
*我要你幸福 愛義無反顧 有勇氣就不怕心荒蕪
 在每個轉彎後就有坦途
#我要你幸福 愛不必停駐 寂寞偶爾會 在心口擺渡
 我還能在懷念裡找到 滿足

我要你幸福MV連結。

盛噶仁波切_輪迴連結 http://www.c1739.com/wp/archives/218

盛噶仁波切官方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ingamusic128

盛噶仁波切官方Vlog
http://www.im.tv/myvlog/singa

盛噶仁波切的天空 (佛法)
http://blog.xuite.net/taxi8888/123456

2007年4月4日

別當直昇機父母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文/李雪莉

現場1 許昌街徐薇
補習班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
內湖某明星學校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

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
.
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
.
史格納寫著: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

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師權低落,親權高張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
.
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
.
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

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
.
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P.S.
朋友問我,看到台灣這樣的現象,會不會難過?我沒有感到難過,倒是有很多無奈和擔憂。

看到一群焦慮的父母,帶出一堆不快樂的小孩,影響到老師,也害到自己的孩子。

我猜想著,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下一代會是什麼樣子?

我相信,在高社經地位的學區才比較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但他們卻又是社會最中堅的份子。隨時,國家未來就是這批孩子管理、帶領的,那會是什麼景況?他們又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那才是我最擔憂的。 但也因自己人不在台灣,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觀點藉著網路和台灣及周圍的朋友分享,而覺得有些無奈和感嘆!

倒也看到,現在森小,私人辦學不斷增加,讓孩子回歸自然,發現自我潛能,找回自己的聲音,是另一種力量。

一種力量興起,就會有另一種制衡力量產生,也許我們也不需太擔心,繼續觀察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