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在旅行中,帶孩子「看畫」又「愛智」!

◎徐孟貞(森林小學美術教師)


會有這樣的題目,是有淵源的,人本基金會每年寒暑假都會舉辦一個帶孩子到國外的營隊,叫做「愛智之旅」,今年寒假,我們到了羅馬和佛羅倫斯,即將到來的暑假,我們會帶孩子到布拉格和德勒斯登去,體驗愛智的旅行,實踐愛智的生活。

愛智的生活,就是對很多事務都不存偏見心存好奇,不斷提出問題,找尋世界與自己觀點,抱著熱情實踐精神的生活態度。那,看畫和愛智有什麼關係呢?

■從提問出發
我想,繪畫是藝術家看世界的表達方式,一個沒有內涵觀點的畫可能會落入只是顏料的堆積,或玩弄形式;所以,看畫其實是在看創造者的美學觀,從他的觀點出發,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畫中的許多繪畫語言。

舉這個寒假的愛智之旅為例,到羅馬和佛羅倫斯,其中有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探討文藝復興的繪畫藝術。在討論這個主題的時候,很自然的,我們腦中冒出了很多疑問,例如:中世紀的畫特色在哪裡?為什麼後來的人說那樣的畫大都是為教會服務? 這樣的畫常被說是沒有個性,為什麼?從畫裡怎麼看出來的呀?

文藝復興的畫偉大在哪裡?透過那一些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畫家用什麼方法來創造出「以自然為師,以人為本」的畫作?…等等等等。

對我們來說,提問是最重要的,接著才是觀察和欣賞,更希望孩子在欣賞之後,又能夠冒出更多的疑問—這是個看畫的活動,也是個愛智的活動。

■用米開朗基羅的畫作為例,帶孩子欣賞和討論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與他自己本身,都對後世影響很深遠,有關他的專書就汗牛充棟。所以,我們先以在現場能夠看到什麼作品,來提出問題。

一個大方向是以同題材比較為主,因為這比較能看出米開朗基羅跟當時的人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在這裡,我想舉我們在梵諦岡席斯丁禮拜堂的美術類提問,以及進行的教案為例子跟大家說明: 《第一個提問》:「創世紀」在西洋傳統上並不是新鮮的題材,許多畫家都因為要為教堂畫壁畫而處理過,那麼,米開朗基羅的畫法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關於這個提問,我們在出發前的行前課裡,就開始伏筆了。我們先讓孩子看過其他畫家的宗教畫,像是聖母受胎、亞當夏娃等等,比較不同的表現法,也將聖經裡比較常出現在畫作中的故事找出來,先講給孩子聽,有一個基礎的背景,更能讓孩子做為進入欣賞的門檻。

而到了義大利,在席斯丁禮拜堂的現場,我們進行的教案分為—觀察、臨摹、再創造、發表—四個部份:

A觀察:一組大概是六七個孩子,每組都會在場外拿到一張A3大小的席斯丁教堂天花板彩圖,先建立大致的知識背景,再就幾幅特別的做討論。

*在這裡的觀察要點是,所謂米開朗基羅的「人性化的描繪」,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呢?我們會帶孩子去觀察,米開(對米開朗基羅的暱稱)會讓畫中的天父、夏娃亞當或聖人,都表現出各自的個性,例如垂頭喪氣的聖家族人,表情特異的巫女或先知、忙碌嚴厲的天父,醜怪扭曲悲苦的人們,還有人們在經歷大洪水、被逐出樂園等等事件的表情、姿勢和造型等等。我們也觀察到,他非常強調肉體、將人活著的種種痛苦表現更誇張的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米開的特色。

另外,我們也帶孩子觀察,米開自己的心情、觀點用明的暗的方式表現在各個圖中,像他對某巫女的預言不以為然,就畫了比中指的小童在旁邊,而他偏好畫醜怪身體扭曲的人們,又是呈現什麼內心狀態?

B.臨摹:選一幅圖或局部來臨摹,臨摹可以幫助孩子看得更仔細、更久,感受更深。

C.再創造:我們會問孩子說,如果你被委託畫這個天花板,你怎麼表現上帝造人?你怎麼表現人類的墮落?孩子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想法。

D.發表:晚上或小組時間把大家畫的作品做發表。在這一部份的要點是,畫得好不好不要緊,而是藉著這個發表,來看到大家怎麼想這件事,才是要點。

■談技術,從猜想與反駁開始
我們其實也有談技術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克服技術上的困難、與科學上的精采觀點,這也是看畫一個精彩的面向。

像是有人提問說,當時要克服什麼技術才可以把這麼大的畫畫到這麼高的地方?也有些人會問說,他怎麼把東西從那麼小,放大到比例那麼大?

我們會鼓勵孩子先猜想 互相反駁或先亂說,亂說是很重要的,因為,說著說著孩子們就進入那個時空了。

我們會再多給孩子一點線索,比方說,告訴孩子們,那個時代,會有個專業團隊一起運作,裡面有專門搭建手腳架的工人、專門抹石灰的抹工、專門調顏色的助手,還有溼壁畫本身也有化學上的學問,每一門學問在當時都有工作坊負責傳授…,我們也會多說一點米該朗基羅的性格,讓小孩盡可能可以進入米開朗基羅當時的生活,更可以去想像,他工作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許多問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的,比方說剛剛那個問題:天花板的人常常都超過三公尺,米開他怎麼把人體等比放大而不失真?…

我們和孩子談到,當時沒有放大縮小影印機,一切都是靠手工格放技術,先把草圖描繪在圖上,劃上格子,再每格等比放大拼起來,才能成為實際要畫上去的大草圖,到時候,畫家就拿大草圖到手腳架上貼上描繪。

我們也讓孩子圖形來做簡單的格放,原理簡單沒啥厲害,放大幾倍用到的是數學原理,可是當小孩做過這一次之後,到米開朗基羅畫作現場,看到那些繁複寫實的人體,他們就會知道,為什麼這個工程要耗費四年的時光了…。

也有孩子問到說:「怎麼畫前縮法?譬如說「創世紀」裡面的天父,看起來就像是從天花板飛出來,有些人看起來是往天花板飛去。」

這個問題我們在出發前的「行前課」裡,就和孩子討論過一些簡單的透視法,讓孩子去試試看各種角度的透視法、消失點、簡單的形狀的透視法,當他在現場看到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中畫天父的前縮法,他就可以有更深的感受。

■孩子問:《最後的審判》好恐怖!到底好在哪裡?
這幅畫引起了很熱烈的討論,孩子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有個孩子問說:「 這幅畫好可怕喔!好多死人跟魔鬼,好多扭來扭去的肌肉人體,大部分的人都表情痛苦,看了令人頭昏不舒服,它到底好在那裡呀?」我們會帶小孩去討論說,米開朗基羅喜歡表現痛苦,像是他對自己的自畫像,就用了人皮來表現,並且帶小孩去看畫中天父、使徒的各個樣子,觀察升天的人和下地獄的人等等…。

我們也和孩子聊到,教皇曾經要求米開朗基羅在這幅畫中人物的重要部位畫上衣飾,而米開朗基羅怎麼回應呢?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人生來就是赤裸的,死了當然也是,肉體的羞恥何來?

在畫中可以看到,他將幾個教皇畫成畫中少數幾個有穿衣服、但卻個個獐頭鼠目躲在聖人後頭的小人,這是六十多歲的米開朗基羅對人生的觀點,以及他對教會掌權人士的不以為然。

瞭解了這些內涵,孩子會不會覺得這幅畫有比較好了?我們把這個回答留給小孩。但是我們會接著討論說,為什麼要在教堂裡畫最後的審判?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和孩子對照台灣廟宇裡面,常常會出現的的目蓮救母、地獄圖等等來說明。另外,我們還和孩子聊到,義大利政府每年花很多錢來整修米開的壁畫,過去因為科技不夠好,有的還整壞了,現在則得動用到很先進的技術,那是怎樣的一種過程呢?

我們有請人專門解讀修復畫的科學知識,比較有意思的點是,這些修復工作現在是由日本電視台贊助的!孩子就好奇啦,為什麼是由日本人贊助?他們為什麼要贊助一個不是他們自己國內的藝術品?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讓孩子深入去思考藝術文化對人類的意義。其實,在禮拜堂的現場,孩子提了許多有趣的問題,有的問題反而大人看不到呢!他們很關注人物表情、物件的細節、背景的表現、上帝的樣子、魔鬼的模樣、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心情跟教皇的關係等等,很多問題並沒有一定的答案,就是因為這樣大家才能看的津津有味!

■為什麼看畫不能就只是看畫,還要和孩子談這麼多?
是啊,有人說,講那麼多會不會影響孩子天真的眼睛?也有些藝術家是拒絕對自己作品說明的,他鼓勵觀者自己想自己體會。我覺得我們作為教育者,就是要鼓勵孩子可以自己想自己體會,或者是說,要把孩子天生會的本領引導出來。

我們知道人的天性是愛好學習的,只要他的學習胃口沒被打壞,個性沒被壓抑扭曲,人,是天生好奇的動物,本來就會提出疑問,小孩當然更是。

我們的經驗是,孩子就是會心存疑問,他們非常想知道答案,但是,我們提供的答案很多是開放性的,這點孩子也知道,那他為什麼還要問呢?

其實,他還要問,就表示他正在摸索自己的想法。我們透過講解、觀察、臨摹、再重組創造、發表等等安排,過程都一直是鼓勵大家提問的,對於很多大家熟知的知識或定見,我們也希望可以在自己的腦裡再想一遍,這樣的過程會讓孩子和大人,比較能有自己觀點,也能知道別人是怎麼在看世界的。

就連我們大人們,在看畫時就會自然而然的冒出來許多問題,例如在文藝復興的畫作前,我們就像當時的人們—不斷的質問,那些從前在宗教控制下的人類所不敢問的問題--人獨特的價值在哪?罪與罰?肉體存在的意義?人面對生命中種種疑問的解答在哪?上帝可以告訴我嗎?科學可以解決嗎?

我想這是看畫最過癮的事了,而有許多很棒的觀點還是孩子告訴我們的呢!在旅行中,藉著源源不絕的文化刺激,帶著孩子看畫、愛智,看到孩子對世界的敞開與好奇,勇敢的猜想與反駁,這,是這趟「愛智之旅」裡頭,最精彩的事了!

(本文摘於教育廣播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 2月25日「九年一貫十大能力」單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