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2日

提早準備 發掘潛能 精采活出退休人生

2007.08.09  中國時報
陳紅旭

在日本安養院當義工時,不但常和老人接觸,與探望老人的家屬聊天也是常有的事,其中木村先生常在探視他母親時,與我閒聊他的故事。

學戲劇的木村先生,深切的知道劇場
工作的就職環境並不穩定,他知道自己並沒有一個可以讓他工作退休且有退休金的工作,及早養成自己的其他專業很重要。對他而言,「退休的哲學,就是把天天都是星期天的想法拋掉!

向自己的專長處發掘
至於退休後做什麼,他說「當人不斷的往自己的『得意技』挖下去,不斷的深掘,就會和自己相遇。」那也就沒有到底以後該做什麼的迷惘和困擾。

木村以自己為例說,在日本,有所謂的櫻花最前線,賞紅葉最前線及各地定期的各種文化祭,而某些日本人也很瘋狂,有一群人天天追著各種祭典到處繞著跑。在劇場外,木村對
攝影有濃厚的興趣,他也詳細搜集全日本的各種節慶,跟著各種前線或祭典,到處跑到處拍,空檔時則好好的審視自己的作品,鑽研拍攝的技巧、角度。

日漸挑剔中他發現自己進步了,愈來愈不肯妥協胡亂的拍。在一種堅持中,他看到自己的個性,在一張張照片中顯露無遺。

因為愈拍愈有心得,他的
攝影作品也成為出版社購買的首選。這意外的興趣,某種程度也幫他掙到不少的退休金;更令他高興的是,這完全符合他說的「在鑽研的專業中,遇見自我」的過程,如此收穫,更肯定他對退休的正面看法,「誰說退休是退步、是弛緩?一點也不!」他說。

另一位以捏陶為樂的長田也跟我說,長期在機械工廠工作的他,只因老婆一句「保持手一直在動,才不會變癡呆,不妨試試揉捏陶土吧!」他心想也沒有別的嗜好,就試試看好了,這一試已經3年,後來他還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燒窯的倉庫。

有如此「規模」也是當初想不到的,竟然可以是玩真的,也陸續有朋友主動詢問如何跟進。而他自己最高興的是人生在捏陶中找到歸依,不想經濟不想
報酬,一切因自娛而擁有最大的滿足。他知道往後的人生不再不安,他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長田從捏陶開始,看見生命的可能性,日後他能做的不只是捏陶,也可以是釣魚,是走山,或是栽植花花草草。他說,全心投入,永遠是快樂最大的元素。

當生命還給自己做主時
以目前的平均壽命約80歲而言,一般人在退休後到生命終了時,約有20年餘命可以自由自在的揮灑。服完「社會役」及「
親子役」後,剩下的就是完全的自我了。你可以決定為自己的生命圖像繪上哪些繽紛的色彩,這是一段可以為自己活的歲月,你是主人,你決定怎麼過。

許多人常埋怨自己的人生都是為別人而活、而擺動,但當生命還給自己做主時,卻像一個一直被抓著手寫字的人,一旦放手讓自己來,反而慌張地問:「我該怎麼辦?」每
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往後20年的生命重心,得靠自己去找才行。

等退休後再找,太慢了,愈早想像及準備,愈好。

而且值得注意的,這段退休後的日子,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將會由二代同堂到一代人自己住,甚或變成自己一
個人過日子,要有調適準備。

根據日本的統計,到2020年,65歲以上的人口中,一個人或是夫婦倆一代人獨住的比率,占65%強,
台灣或者也有這樣的趨勢,一個人獨居或只有老夫婦倆獨住的情形終將成為事實。這樣一來,過日子就更是自己的事了。

究竟該如何過退休後的
生活,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有心理準備的人確實比較能適應頓失生活重心依靠的退休新生活,而擁有健康的度老心態;但光為生活找到重心,找到願意投入的興趣並不夠。

適當認同自己
老化之必要
日本安養院的一位精神科醫師說,隨著身體條件的轉弱,他建議在心理建設上「凡事不要求一百分是
健康秘訣!」雖然如此,他也說「零壓力對人也是不好的!」這是兩個極端,沒有壓力的人,也相對失去抗壓的能力,同時,生活的挑戰不夠,樂趣可能就不足。

好如一個在復健中的人,如果失去想站起來的內外壓力,就永遠站不起來。壓力太大對身心固然不好,但如果過著零壓力的生活,可能也會失去對身心的積極作用。

另外,精神科
專家也說,退休後能過明朗過生活的人,比較不會得阿滋海默症及憂鬱症,常參加義工活動會有給予及被需要的快樂,擁有年齡相仿的好友,同樣是愉快度老的妙方。

如果能擁有一項本業以外的興趣最值得鼓勵,而如能在退休前即開始發掘或
培養另一種可以長期把玩的興趣更好,更重要的心態則是「凡事都要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將所有的投入都視為為自己,就會心甘情願而全力以赴,自然不會有「我老了,還這麼累幹嘛?」或者是「做什麼都不行」的沮喪感。

適當的認同自己
老化是必要的,「過度要求身心的完美,也是一種病!」譬如接受自己有一點攝護腺問題或糖尿病、走路有點慢,或有一些因為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病。當然,一定要與醫生保持聯繫,讓疾病隨時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此雖然年紀大也可以「老得很健康,老得很有品質」,而不是放任退化,破壞臨老的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