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

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 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這位司機 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車子一啟動,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 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
.
這位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就在車內,這位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 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回過頭來告訴乘客,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面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

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 一會,司機 先生對乘客說:「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

在乘客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我是一個無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麼都可以聊。 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就會靜靜的開車,不打擾您了。」

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 這位專業的司機說:「從我覺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但在不經意裡,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大意是你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心,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

所以我相信,人要快樂,就要停止抱怨,要讓自己改變。 就從那一刻開始,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印幾盒高級的名片,我下定決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說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 結果,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一、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如果你希望擁有大成就,你就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或行為規範。

二、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權威,像是透過罰則來建立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習慣,然而這種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另一種力量來自道德,是內在慈悲的綻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 當一個人真的了解抽煙會影響他人健康,而那種為他人著想的改變,就是道德的力量。

三、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人生。 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選擇早晚抱怨別人,也可以在覺醒後力圖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過去所有的生活步調,它可以是一個當下念頭的轉換,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 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

四、現在開始,永不嫌遲。 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純欣賞,但也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的契機,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並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而成功總是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

現在,你可以反省一下現在的生活,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有哪些思考與行為上的習慣是要改變的呢? 立即去做吧!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樂觀的心靈富翁,觀念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會在無形中慢慢影響我們的行為,進而影響到整個人生。

記得有一次搭朋友的車到某基金會談公務,途中他忽然將車停在路邊,然後跟我說前面不遠處有一家蚵仔麵線很有名,我們一起去吃。 坐下來才吃沒多久,發現到友人的車子被拖吊車拖吊著,拖吊車因為停紅燈而剛好停在我們不遠的前面。我下意識的趕緊站了起來想追出去,這才發現到身邊的友人竟然無動於衷的繼續吃著他的麵線。

他當然不是沒看到車子被拖吊,他對我說:「還是坐下來吃麵線吧,反正車子都被吊了,跑出去也無濟於事,不要連享受一碗麵線的幸福也被放棄了。」 前面有陰影,你看到的是晦暗,還是背後一直跟著的陽光?

外面吹著風,你是無奈的撥弄亂髮,還是將風箏放上高高的藍天?天空下著雨,你是抱怨地上的泥濘,還是等待雨後的七色彩虹?漆黑的夜裡,你是縮在屋中一角,還是走出屋外仰望星星?一個人的時候,你是覺得孤單寂寞,還是找到心靈的寧靜角落?你要當一個樂觀的心靈富翁,還是沮喪的心靈乞丐?朋友,觀念與看法,真的很重要,想想看你夠樂觀嗎 ?
.
文章來源:網路

2009年8月3日

生命的缺口

兩年多前,老友C君事業家庭兩得意。奮鬥多年後,終於在一個以白人為主流的公司,坐上老總寶座。同一年,獨生子拿到哈佛大學的入學許可。在許多人眼中,他的人生似乎十全十美了。

有一天,
C君開完會上廁所,突然發現血尿,並且持續了好幾天,到醫院檢查結果是腎癌,住院手術治療後,癌細胞暫時獲得控制,但預估壽命不超過兩年。


那天上午,帶了一束
C君平日最喜愛的香水百合到醫院探視,他神情委頓地勉強半坐,往日的意氣風發無影無蹤,拉著我的手,吃力地笑著說:「老天跟我開玩笑呢!這回,可是再努力…恐怕也沒用了…」話沒說完便咳了起來,咳到驚動醫生趕來。我乘機走出病房,強忍的淚水像串珠般落下。


過些時候,
C君病情穩定後,便把工作辭了、房子賣了,帶了妻子移居台灣。離開美國的那一夜,我趕到機場送行。


身形已然清瘦許多的他,依舊拉著我的手笑著說:「以前,總以為我想要的東西,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得到」,「可是,忙了半輩子,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除了抽象的情,其實,所有看似具體的東西,沒一件真正屬於我,包括這副臭皮囊…」,
C君拍拍自己的肚子接著說:「所以,以後的每一天,我都要學習為我愛的人、愛我的人認真的活下去」。


我,獻上滿滿的祝福,遠遠地望著他倆的背影,從人群中緩緩消失。


年中返台,一份知名雜誌介紹全島頗具水準的民宿,目光立刻被一張圖片深深吸引,潔白無瑕的香水百合花田一望無際,一座歐式閣樓坐落其中,彷彿置身一個虛擬的世界,民宿的主人正是
C君。


車子蜿蜒台灣北部山區,清晨的山嵐緩緩升起,將層層蒼綠的山脈點綴得益加淒迷。抵達民宿時,
C君夫婦已在大門口立候多時,夫婦變得黝黑精實,笑容璀璨如夏日陽光。


C
君夫婦熱情地引導我參觀整個民宿,占地大約八、九畝,除了雜誌中刊載的香水百合花田,還有一汪搖曳生姿的蓮花池,紅、白、紫的色彩,嬌嫩的讓人不忍移步。小徑穿梭在充滿奇花異草的樹林間,每個轉折,都存在一個驚喜。閣樓的四周全是大片玻璃落地窗,主人似乎不想讓屋內的任何一個房間,錯過山水天地的任何一件精華。


你…全然康復
? 剛進屋坐下,我便問道。


「沒有!只是期限早到了,祂還不肯收回去,」
C君笑著朝天上指了一指,「現在連醫生都弄不清,反正現在多活一天,就賺到一天,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快樂過…」,我看到他臉上滿足的笑容。


「以前在美國工作,每天處理各種危機和挑戰,生活總是處在有成就感但不快樂的狀態,心靈更是漂泊無依,而身上的責任總讓自己欲罷不能,這一病,生命彷彿找到了缺口,才發覺學習放下並不困難,追求簡單的快樂其實也很容易!」


告辭
C君時,夜已深沉,山嵐又起,環顧四下縹緲,車窗反映著自己的身影,突然驚覺,有一天輪到自己繳回這副皮囊時,生命中又有多少事情,真正值得咀嚼?


對於生活的大覺大悟,難道也必須等待一個生命的缺口?


文章來源:朋友轉寄

2009年8月2日

害怕「失去」的藥方---「空」

章成

害怕失去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婦人說,因為丈夫猝逝,覺得沒有丈夫,活不下去了。船夫問:結婚了多久?婦人說:三年。船夫又問:沒結婚前,做什麼工作?婦人答:在村裡染布。船夫問:那時生活過得如何?婦人說:還算愜意。船夫說:那時也沒有丈夫,為何活得下去?婦人啞然。船夫說: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吧,那時一個人,不也覺得快樂嗎?


人的苦,來自於「必須」
一位旅館大亨發現,每天都有一位流浪漢坐在公園的凳子上死盯著他的旅館看,大亨愈來愈覺得好奇。有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走向那位流浪漢說:「不好意思,老兄,我想請教一下,為什麼你每天都盯著那棟旅館看呢?」流浪漢說:「因為那棟旅館太美了,雖然我一無所有,睡在長凳上,但我每天這樣看著它,晚上就會夢到自己住在裡面。」大亨聽了很得意,就說:「老兄,今晚我就讓你如願以償,我將讓你免費住進這旅館最好的房間一個月。」


一個星期以後,旅館大亨回來想看看流浪漢住的情形如何,卻發現這個人居然已經搬出旅館,重新回到公園的長凳上。大亨問流浪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流浪漢說:「之前我睡長凳上,夢見住在旅館裡,那很好;可是一旦睡在旅館裡,我就夢見自己又回到硬梆梆的板凳上,真是可怕極了,所以我就待不下去了!」大亨聽了哈哈大笑說:「原來人沒有的時候也苦,有的時候也苦啊!」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有的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所以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你會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我另一位朋友,曾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社工員(那時候叫做「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他告訴我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母親打電話來他的部門求助,她說自己正值青少年的兒子 意外撞斷了一根手指,由於無法接回,兒子傷心地整天躲在房裡,拒絕去上學。接到電話的社工員說:願不願意帶孩子來這裡做個協談?這位母親說:「孩子就是覺得自己殘缺,不願意見人了,我相信孩子不可能願意來到伊甸的。」


他的部門於是安排了社工員前往探視,到了那一天,那位焦急的母親在兒子的房門前敲門,預先告訴兒子有伊甸的大姊姊要來探訪他,希望關心一下他的心情。但卻有東西重重地拋向緊閉的房門,並且聽見憤怒的聲音說:「你不要叫人家來,我不要人家管!」


約定的訪視時間到了,愁容滿面的母親前來開門,著急又抱歉地說:「實在很抱歉,我事先跟孩子說過你要來,但他很倔強,說什麼就是不肯見你。」社工員安慰這位母親說:「別抱歉,我瞭解,不然讓我來試試看好嗎?他的房間在哪裡?」母親指了指樓上:「就在樓梯口的那個房間。」社工員說:「好,那麼麻煩您幫我拿一支枴杖到樓上等我。」我們的這位社工員是一位撐雙拐,兩腳穿著鐵鞋的重度肢障者,上樓梯的時候需要騰出一隻手來攀住樓梯扶手,所以需要另一個人將一支枴杖先拿到樓上等候,等一下她上樓後便能重新撐在腋下。她上樓的方式有點像撐雙槓,完全要用雙手的力氣讓雙腳離地,再落到階梯上,由於鐵鞋很重,每一次落地都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由於社工員上樓的速度很慢,又發出沉重的空咚聲,簡直就像無敵鐵金剛走上樓了。在房間內的青少年聽到這怪異又可怕的聲響逼近,覺得非常訝異和害怕,他忍不住打開房門一探究竟,而眼前所看到的一幕給他更加巨大的震撼:一位兩隻腳都不能動的女孩子,要來安慰只是缺了一根手指的自己!這位社工員還沒說一句話,這孩子已經覺得自己所有的自憐都是微不足道的了。關於快樂和自尊,那一根手指是否為必須?已經不言而明了!


解脫「必須」的禁錮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但他們不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


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也就是說,一旦習慣改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曾經 蘇格拉底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啊!」

與無懼的力量連結
解脫「必須」的執著,就會帶來「無懼」。「無懼」和「鼓起勇氣」是不同的,「鼓起勇氣」表示恐懼還是在那兒的,「無懼」則是由於人了悟到所有的「必須」都不是「必須」,於是平安降臨內心,這便是與「無懼的力量」連結了。


與「無懼的力量」連結的自然冥想法:
1. 播放最能讓你感到平靜、沈澱的音樂。然後用最穩定、舒服的姿式坐好,閉上眼睛,放鬆呼吸,意識放空。


2. 一陣子之後,當你感覺心變得比較安靜,清晰地說一次下面這個詞:
洞穴


3. 接著想像自然界的洞穴,它的「有」,正是為了表達「空」。


4. 再清晰地說一次:
洞穴

然後透過呼吸,想像將洞穴的感覺吸進身體,與之合一了。這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感覺,就靜靜地感受著這感覺。


5. 再清晰地說第三次:
洞穴

然後就停留在這感覺中一會兒。冥想結束。

無論在任何領域,當你非常害怕失去,覺得自己有很深沈的執著時,你可以持續這樣的冥想三個或七個晚上,每次大概只需要七分鐘,你會發現自己開始能夠看到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也逐漸能改變自己習慣的價值觀或習慣。為什麼要冥想「洞穴」?梅爾達的信息是:冥想「洞穴」這個自然象徵,所連結到的能量振動,是關於「無懼的力量」,它會讓你更容易不受習慣性的遮蔽,順應著變動體驗著平安。而「洞穴」的存在 也在啟示著我們:萬事萬物提供的既是豐富,也是空無,遠離執著、爭論和比較,才能真正的享用這豐盛。


「絕望中遇見梅爾達」

窮人的遺囑

李家同


我做律師已經快三十年了,當然常要處理遺產的事,通常需要律師處理遺產的人,多半是有錢的人,可是我曾經處理一個案件,寫遺囑的人卻是一個沒有多少遺產的神父。

這是二十年前的事,一位在南投縣鄉下的年輕神父寫信給我,他說,他們那裡的老神父病重,需要一位律師去見證他的遺囑-我信天主教,他們請我去,當然希望我能免費服務。身為天主教徒,我覺得這件事義不容辭,立刻就去了。老神父雖然病重,卻不願住院,住在教堂裡。我去的時候,他很清醒,但非常虛弱,已經不能說話,遺囑大概是他口述以後,別人寫的。

這一份遺囑的主要內容都是對那位新的年輕神父寫的,老神父在遺囑中叮囑新神父好多事情,比方說,有一位教友最近失業了,情緒很不穩定,老神父請新神父一定要去幫助他找一份工作;某某人酗酒,老神父叮囑新神父幫助他戒酒;某某國中學生不想念書,成天混,老神父希望新神父好好地管教這個小孩子;某某年輕人在台中打工,有參加幫派的可能,老神父請新神父務必要使這位年輕人不至誤入歧途。我記得大概有七個案例,老神父一再叮囑新神父一定要認真照顧他們。

遺囑的最後一句話「我的財產全部遺給張神父」,張神父就是那位新來的年輕神父。我將遺囑唸了一遍,問老神父是不是的確寫了這份遺囑,老神父點了點頭,他已經無法簽字了,我們拉著他的手指畫了押,如此就完成了手續。 幾天以後,張神父告訴我,老神父過世了,我告訴他遺囑已經開始生效。我當時好奇,問他究竟老神父有多少財產。新神父告訴我說,他們發現他遺有現款二百元新台幣,還有一些舊衣物和書,即使在二十年前,二百元實在不算什麼,老神父顯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窮人,新神父從老神父那裡好像沒有得到任何遺產。

我每年都會收到張神父的一份報告書,說明他如何處理那七個案子,看來他處理得不錯,也都有好結果。四年以後,我告訴他,他已經照神父的遺囑做了,以後不需要再送報告過來了,這個案子就此結束。

二十年過去了,我的秘書在整理檔案時發現了這個案件,也勾起了我再度去南投鄉下的想法,我設法聯絡上那位當時年輕的張神父,他仍在那裡,我說我想去看他,他十分地表示歡迎。

二十年前,我就覺得鄉下這裡好舒服,空氣新鮮,風景好,又沒有交通擁擠,現在這種好感更加強烈了,當時的年輕神父現在已經步入中年,他一方面招呼我坐下,一方面仍在應付許多事情,我感覺到這個小村落的每個人都是他要照顧的,他和我談話不到幾分鐘,就會有人來找他。我們談了一陣子,我決定問張神父一個問題,以解我的心頭疑問。

我問他那位老神父明明知道他只有二百元新台幣,為什麼要在遺囑中說他要將財產遺給他?張神父說他當時也不懂,他以為老神父老來糊塗了,可是幾年以後,他終於懂了。他說他當時才從美國念完碩士回國,他畢業於美國的明星大學,碩士學位是生物化學,總以為自己會被派到大學去輔導大學生,沒有想到被派到山間的鄉下,他說這裡的教友根本對他的學問毫無興趣,他因此有些不安,也有點失望。

可是他規規矩矩地照老神父的遺囑做了,一旦開始,他就全心投入了關懷村民的工作,他發現有好多人需要他的幫助,他也就成天幫助他們。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他擁有一個特別的東西,就是心靈上的平安,而他知道,如果他沒有愛人,他是不會有這種平安的。

老神父當年叮囑他愛人,然後說將財產遺給他,老神父的財產就是心靈上的平安,心靈上的平安不是白白地能得到的,只有真心愛人的人,才能擁有它,老神父的意思是:「年輕神父,你如能真正的愛人,就能得到心靈上的平安。」

神父告訴我,他仍和他的老同學、老朋友有聯絡。他們也都常常來看他,和他們比起來,他的確看上去一無所有,但是他所感到的平安,卻不是他那些同學所能享受的。

我們人個個想得平安,但真正心中有平安的人是很少的,為什麼?無非是因為我們沒有抓到秘訣,我們應該知道,平安絕非白白地能夠得到的,沒有愛人是不能享受這份珍貴寶物的。

我開車回台北的時候,決定要將那份遺囑好好地保存起來,因為它所牽涉到的是一份無比巨大的財產,最重要的是:寫遺囑的人過世的時候,一無所有,是個道道地地的窮人。所謂宗教,應該是這樣放開心胸與人為善的,而不光只是念經頌佛或禮拜禱告這些形式上的東西而已。

你的心靈常感平安嗎? 你是怎麼做到的? 如果沒有, 那又是什麼讓你焦慮擔心, 放不下呢?

2009年8月1日

《心靈印記》的安靜與喧囂

林東璟

任何對宗教、身心靈、冥想、靈修、靜心、修行、苦難、生老病死、上師、逸樂、道、奇蹟等議題有興趣或有疑惑的人,不妨前往電影院觀賞《心靈印記》,或許這部電影可以提供某種專屬於妳的啟示。

《心靈印記》以印度為背景,一對伊朗新婚夫妻搭火車前往印度尋找完人(聖人、圓滿的人),希望見到完人展現奇蹟,得到完人的加持祝福。妻子曾經是修女,後來追隨教冥想的老師,冥想老師要她去印度尋找上師,尋求祝福;而先生曾經是共產黨員,信仰社會主義(無神論),他因為愛妻子,加上自己對人生也充滿疑惑,所以願意陪同妻子風塵僕僕前往印度。

電影藉由這對反差極大的夫妻,來鋪陳故事所要討論的諸多修行議題。妻子來到印度,看見什麼都覺得很美好,丈夫卻指責她是「用觀光客的眼光去看印度」,他拿起DV,改用階級的角度去看周遭的世界,於是鏡頭中會出現倒在路邊的窮人、追著車子跑的小孩……等等。

其實,會投身在身心靈領域的人,跟投身在社會主義政治之路的人們,兩者看起來好像毫不相關,但內心其實有某種共同的靈魂樣貌:我們都希望改變,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或是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態;而且,我們都在尋求方法(靈修,或是參與公眾事務),尋找並追隨領導者(冥想老師,或是革命家),希望得到一個答案,一個可以解決並且安頓人生、社會之謎的永恆解答。

一個再怎麼專注內觀的人,都不可能與其他人脫離互動,就算是閉關修行,也必然會跟大自然環境產生互動,就算閉關期間不跟地球有情眾生互動,也必定跟宇宙中其他人天狀態的眾生(鬼靈、神明、菩薩或高靈之類的)有所互動;如果我們真心相信眾生皆平等,那麼我們會知道,捨棄這個不要,只想要那個,並不會顯得比較高貴。

一個再怎麼熱心於公共事務,在滾滾紅塵打拼的人,如果忘了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心,忙到最後一定會產生一個疑惑:「我汲汲營營宣稱要幫助社會、幫助弱勢階級、打造一個完美的新境界,我做了這麼多,社會文化改變了什麼?我又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且,我們憑什麼認為,左派比右派高貴?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有理想性?環保比不環保更需要被尊敬和執行?

看了《心靈印記》將會知道,所有的解答,都取決於妳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就像在恆河邊觀看遺體火化的那些片段,男主角覺得印度這些文化源流都是狗屎,但旁邊那位男子提醒,如果你信奉社會主義,這些當然是狗屎。如果是天主教徒,他們會說……;如果是基督徒,他們會叫你愛狗屎(這是我想的,電影中具體的台詞我忘了);如果是佛教徒,他們會說其實並沒有狗屎這個東西存在;如果是日本禪宗,他們會說,注意聽狗屎掉下來的聲音!

這也是完人給予女主角的啟發:「我走過五大洲、三大洋,尋尋覓覓渴望看見奇蹟,當我逛遍全世界回到家裡,才發現,奇蹟就在我家花園一片葉子上的露珠裡。」世界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真理」和「上師」,不論我們接觸過多少個,重要的是回歸自己內心的家,辯證並選擇自己願意信賴的那部分,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對老師說出來的預言負責。

然而,也別忘了奧修爺爺的提醒:「靜心不需要技巧。然而,如果沒有運用技巧,你將永遠到達不了靜心的境界。」不曾起步的人,不要輕易放棄啟程,否則永遠也到不了。

對我個人而言,《心靈印記》給我的提醒則是:不要輕易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檢驗批判別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輕易地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歡喜稱讚別人的言行舉止。我以為是美的,在別人眼裡可能是醜的。我以為是醜的,在別人眼裡可能是美的。我信賴我現在信賴的,但我保持敞開的態度,接受變化的可能性。

生命是無限的,我們終會再相見

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死亡隨時在我們身邊,該如何面對呢?要想著自己有永遠的過去,也有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準備。

生的時候人人想要有尊嚴,死的時候更要有尊嚴,尊嚴這兩個字要如何表達?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各有不同做法,這些年,日本或歐洲在喪葬禮俗上有些改變。我看到美國、法國及德國的墓園,猶太人也是,找專人照顧,將墓園整理得像花園一樣,這是喪葬的尊嚴。

台灣地狹人稠,卻又缺乏完善的土地政策,這麼多年下來,可供殯葬設施用地早已不足,對於喪葬應該要有不同的思維,兼顧環保與尊嚴。


死後與大自然合一,化為美麗花園
法鼓山這幾年積極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去(96)年捐出一塊地作為「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這是全國首創的骨灰 植存專區,免費提供往生者的骨灰在園區內存。這個環保生命公園不屬於任何宗教,也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不焚燒紙錢、香、燭火等,如果需要,家屬可以先在家中完成祭祀儀式,再把骨灰磨碎後,帶至生命園區完成植存,與大自然合一,上面種植各種花卉,變成美麗的花園。

目前國外像是紐西蘭、澳洲都已實施這種頗具環保的自然葬法,將冰冷的墓園變成風景宜人的美麗公園。我自己死了之後也會選擇這種方式。

有些人會執著於骨灰,甚至因不捨與亡者分離而將骨灰罈擺在家中,引起家人不安。其實,骨灰是肉體生命的最後一份,成分是碳,並不代表什麼意義,當然也不再代表一個人了。因此,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留任何一點痕跡,我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生前說:人非常愚癡,生前貪求這個貪求那個,求到了以後就占有它,但能佔有多久呢?死後連身體都沒有辦法保存啊。

現代人對遺體的處理方式,多半是選擇火化燒成骨灰,或選擇土葬,親友或兒女挑個好風水佔一塊墓地,墓地變成亡者的家,墓地上面立著一塊碑,或把骨灰當作亡者,其實這老早就不是亡者了,骨灰與亡者不論是精神或生命都毫無關係,那只是肉體燒成了灰,根本不代表什麼,只能說代表自然界的一樣東西吧,頂多保存個幾十年、幾百年,最後仍與大地合一,所以骨灰是亡者嗎?亡者的神識早就轉世投胎去了。

不要變成「守屍鬼」
骨灰就像早上起床洗臉、梳頭、刷牙、漱口後留下的塵垢、皮屑,這些東西我們想要佔有或繫在身上帶著走嗎?這些是很髒的,趕快丟掉吧,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臨時使用的工具而已,工具壞了,就換了吧,不要捨不得丟棄,自己也無法解脫,這我們稱為「守屍鬼」,因為對身體執著、放不下,死了還要佔一塊墓地,認為棺木就是它的家。

有一次,我們在農禪寺舉行清明大法會,幾萬個牌位放在往生堂裡,任何人進去都可聞到一股味道,屍臭味滿屋子。屍臭味跟死貓、死雞、死狗的味道差不多,即使打開窗子、開電風扇也吹不散。法會還沒結束,我要趕去機場,一上車,往生堂的味道就跟著我上車,跟著我走了幾十公尺,我覺得不對勁,我就跟它說,留在農禪寺參加法會吧,不要跟我走,要放下對自己的執著才能解脫。結果,一下子,味道就不見了。

與父親的神識對話
很多人放不下對自己的執著,包括了彌留期間,堅持見到子女最一面才肯闔眼離去。平常,子女忙於工作或住在外縣 市或遠在國外,要子女隨侍在側很不容易,臨終時為什麼非得見子女最後一面呢?如果認為這是最後一面,不見到就無法安心,有什麼意思呢?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這觀念也可以改過來,生命是無限的,死了之後到另外一個世界,肉體不存在了,但精神存在,神識也還存在,要見兒女隨時可見。

有些神識回來與子女見面,例如某位作家的父親過世以後,他很想念父親,有一天他回家,看到父親坐在床上,他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就問:「父親啊,你怎麼回來了?」

「我回來看看你,不過我馬上就得走了。」

「你要到哪裡去?」

「我到廟裡聽經去。」

那天是他父親的頭七,家人正要為他父親舉辦誦經法會。後來這位作家想再繼續跟父親對話,父親就不見了。人往生後,沒有肉體無法說話,用意念溝通,可以很自由自在地來去。有些人死了之後去投胎了,就無法再回來看家人了,因為精神(神識)在另外一個肉體上出現。

平常我們習慣擁有很多東西,如果捨不得放下會很痛苦,內心無法平靜。特別是癌症病患,彌留期間的意識較為清楚,在這種狀態下對於生前的情(親情愛情等)、財務或恩怨,不容易放下,會很掙扎、痛苦,這時可藉助祈禱、誦經、念佛的力量,幫助臨終者慢慢平靜下來,讓他內心感覺平安,這很重要。

放棄積極搶救
家屬也經常面臨掙扎, 尤其當 醫師已經宣佈無法救了,家人還是希望繼續搶救,否則好像「見死而不救」,內心會有罣礙。醫療上的積極搶救,給予插管、電擊、打強心針等等,雖然還有一息呼吸,但身體的負擔太重,臨終者相當痛苦,但家屬無法體會。

當喉嚨插上管子,無法說話,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只能任憑他人擺佈。所以要趁著健康時,事先跟家人交代,生前要預立遺囑,讓我非常輕鬆地走,不想臨走前還要受刑,這是在虐待臨終者。我早已經寫好了,放棄積極急救,當醫師判斷我得走了,非死不可時,就請讓我平安地離開吧。

泣而不哭
臨終時要有尊嚴,離去時也可以用很莊嚴的方式送他最後一程。我在西藏、印度看到家中即使有人往生,也不會出現呼天搶地的畫面,親友們安安靜靜,用很莊嚴的方式告別。

親人往生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哭?不哭,好像不孝順或違反人性,其實,哭與泣是有差別的。

哭,是大聲的哭;泣,是小聲的哭,或者是沒有聲音,只是流眼淚,任何人都需要流淚,釋放哀傷。

如果哭得很大聲,是為自己,但對亡者卻造成干擾與傷害,當他得走了,親人或愛人在旁邊大聲哭、咒罵,亡者反而捨不得走,很掙扎,即使捨不得走仍得走啊。所以,哭,幫不了亡者的忙,只為了自己情緒的發洩。有些家屬在床邊邊哭邊罵:「你怎麼這麼殘忍,竟然拋下我先走了。」聽起來好像感情很豐富,事實上對亡者是一種傷害,他已經死了還要受家人咒罵,對亡者一點尊嚴也沒有。

泣,當然可以,透過流淚將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華人傳統習俗認為,不大哭就表示內心不哀痛,對親友不好交代,好像對生者一點感恩之情也沒有,這觀念要改變。


節錄自聖嚴法師《跟親愛的說再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