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生命的價值

從一頭羊開始的幸福經濟學

來自美國康州小鎮的愛心,幫助遠在烏干達的小女孩完成了夢想,也激勵了無數聽見這個故事的人。

碧翠絲.比拉(Beatrice Biira)是烏干達人,從小想讀書,但家境貧寒,父母無力供她上學。時光一年一年的過去,眼看著碧翠絲就會像絕大多數的烏干達婦女一樣,不識字的過一生了。

一天,奇蹟發生了。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康州小鎮的孩子們,決定捐出他們的零用錢為窮困人民做一點事。幾經討論,他們決定買山羊送給非洲農夫,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在他們買的羊中,有一頭到了碧翠絲爸爸的手上,不久,這頭山羊生了兩隻小羊,小羊斷奶後,母羊的奶就可以給碧翠絲和她的弟妹們喝,還有多餘的可拿去賣。

有了錢以後,碧翠絲的父母就決定讓她去上學。她的年齡雖然比一般一年級的學生大了很多,但是碧翠絲不在乎,她珍惜這個上學的機會,非常努力,考了全校第一名。有一次,有位美國作家去參觀她的學校,便把她的故事寫成一本童書《碧翠絲的羊》,出版後很暢銷,很多人都被她所感動。因此,美國麻省一個私立學校願意給她獎學金,她就到了美國,順利讀完大學,成為今年康州州立學院的應屆畢業生,也是她家鄉第一個大學生。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ery Sachs)把它叫做經濟發展的「碧翠絲理論」(Beatrice theorem)──一個小小的開始可以結出大大的果實。

細想一下,這真的是一個奇蹟,因為中間有太多的變數,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碧翠絲都圓不了她的夢。比如說,貪污在烏干達很普遍,假如村長自己把羊留下,不給碧翠絲的父親,碧翠絲就不可能去上學;偷竊在烏干達也很普遍,假如這隻羊死了或被偷走了,碧翠絲也不可能去上學,也就不可能成為童書的主角,更不可能拿! 到麻省中學的獎學金。因此,最近村莊的人為碧翠絲舉辦了一個彌撒來感謝天。

善心創造出奇蹟
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巧合,有時一點善心會像蝴蝶效應一樣,改變了十萬八千里外某個人的一生。塵世的財富是涓滴不入土,帶不走的,人只要一死,就沒有人會在乎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樣的汽車、曾經有過多少錢,但是假如你能多打開一個孩子的眼界,多啟發一個人的心智,這世界會因為這孩子而不一樣,而這孩子會因為你而不一樣,你就改變了這個世界,也增加了你自己存在的價值。人生的最終目的在創造自己和他人的不朽價值

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善心改變了一個孩子的一生,達到了金錢所能得到的最佳的經濟效益。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401期) (作者: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發人省思的物種消費短片

這部短片自從 2007年12月4日 在網路上播放以來

已經有上百萬個來自兩百多個國家的人看過

影片中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生命史」有精準的剖析

當然也提出了這套生產→消費→丟棄的線性模式為何行不通

最後也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作者花了許多時間去世界各地調查,並將這個全球性的大問題用簡單明瞭的動畫來說明

深入淺出而且深具啟發性

http://www.storyofstuff.com/international/

2009年3月22日

問與答

這是我到康福心理健康協會做身心靈講座時,聽眾提出的問題,我做了一些解答和回應,跟大家分享!

Q: 家裹有一位經常埋怨,對事情都抱著負面態度的老人家,我們該如何相處,才可以對自已、對丈夫比較公平,並減輕大家心理上的負擔呢?

A: 會埋怨,一定有他/她的理由。會經常埋怨…,如果還是類似的事,通常表示他/她的抱怨內容沒有被真正聽到,才需要常常的說。

會一直抱怨的老人家,其實是需要被關心的人。抱怨是某一種方式的”討愛”,想要被理解,想要被關心。

花一些時間陪陪他/她,聽聽他/她的埋怨,有時只要有人陪,願意聽,事情就解決了一大半。

去瞭解一下老人家的需求是什麼?有什麼是子女可以配合幫忙做到的?

嘗試替老人家安排一些社交生活。例如,參加社區老人中心的活動或講座,認識一些朋友,學習一些興趣、手藝…

如果妳盡力了,而老人家還是不開心,妳也要放寬心,為他/她祝福,尊重那是他/她選擇的生命態度,不要把老人家的快樂都變成自己的責任,增加自己的負擔,讓自己都變得不開心。

Q: 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媽媽很重男輕女。她最年長,還有五、六個妹妹,最小的是弟弟。她爸爸很早便已經離世,令她媽媽的思想有點偏激。因為她是兄弟姊妹裡唯一未婚的,所以迫於無奈跟媽媽同住。她媽媽對所有的女婿及媳婦都很客氣,但對她很吝嗇,什麼事情都要她做,家庭支出也要她付,還常常拿她出氣,若誰激怒了她,她便把情緒發在我朋友身上。

房子是我朋友所擁有的,她為了人多一點,可分散媽媽的注意力,而請求已結婚的弟弟跟她們同住。現在弟弟一家三口(太太與BB)都住在她家,還有媽媽,但家中所有的開支與維修仍是她一個人獨力負擔。弟婦整天上網,下班回來便把照顧BB的責任交給她,而媽媽對她總是呼呼喝喝,因為她未婚,所以她媽媽認為她有權把她用到盡。我的朋友覺得她媽媽偏激的性格,可能是情緒有問題,無奈勸不了她媽媽看醫生,她每天唯有默默承受這樣的家庭壓力。

A: 被迫無奈跟媽媽住,這裡頭已經感到有很多的委屈。

愛媽媽有很多的方式,是不是一定要跟她同住,全然接受她對自己的要求及所做的一切,這值得被挑戰。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這樣的互動方式,是沒有界線(boundary)的,是不健康且不可取的。

做為朋友,能夠幫助她的事,一個是聽她抱怨,一個是提供她不同的訊息,讓她可以正視自己的權益,設定自己的界線,學會愛自己,懂得去表達。她需要做一些調整和練習;溝通團體,自信團體,成長團體,自我探索團體…,都可以幫到她。

弟媳婦學習到媽媽對她的方式,客觀來說,也是妳朋友默許她這樣對她,弟媳婦才能這樣做。

終歸還是要回到她自己的身上,找到她期待和家人互動的方式,定出那一條分界線。一開始一定會有很多不滿、抱怨產生,因為她的呈現傷害了他們的權益,但如果她能堅持,就能有機會改變,但這需要後面有支持,要不然很難持續。

除非她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家人;那就不要抱怨,因為是她的選擇。要不,她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有一些行動,把屬於別人的責任歸還給他們,也讓自己開心點。

當然也有些人,只是要找人發洩一下,自憐一會兒,就覺得自己有力量一些,可以回去再面對家人,那就要看妳願不願意成為這個被“倒垃圾”卻看不到改變發生的朋友了。


Q: 對於一個人的“無力感”,我如何協助她/他拿回自己的力量?

A: 無力感通常來自於對自己無法著力的事情有幻想,想去控制周圍的人、事、物。

要知道,我們只能為自己負責。期待別人改變,除非是彼此關係夠好,或是有利益往來,一般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是因為利害關係或為自己方便而要對方改變,比如說長官要求下屬,老師要求學生,丈夫要求妻子,父母要求子女…,他們可能因為職權關係,或因為怕對方生氣不得不改變,但怨恨卻會因而累積,終有一天會影響到彼此的關係。

但若是因為彼此的關係夠好,他願意受影響而改變自己,狀況就有所不同。如何溝通和表達?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關心因而願意調整,是大家都要學習的技巧。”積極傾聽”和”我訊息”表達,在此時就是最好的工具。

Q: 有些人在思想及信念上,總是負面悲觀及消極的,該從那裏切入與對方溝通?

A: 會有負面悲觀及消極的思想,多是過去的生活經驗裡很難讓自己有機會做決定或常常遇到挫折。

遇到這樣的狀況,先聽聽他/她的看法,瞭解他/她的經驗和相信為何?可以分享自己和他/她類似但結果卻不同的經驗。也可以問問他/她,在他/她周圍的人或所知道的人裡頭,有沒有人不是這樣的?而他/她們是怎麼做到的?或是邀請他/她想想,當他/她如果成功,她/他的狀況會是如何?那時的想法和看法跟現在會有什麼不同?共同做一些討論。

對一個常處於失敗經驗中的人,一般很難相信自己“可以”,需要有更多的鼓勵和更大允許失敗的空間,才有機會讓她/他重拾信心。

Q: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在別人眼中婚姻美滿,孩子聽話,事業如意。可是,她有一個秘密的情人,這段「地下情」已經17年了,最近她的情人會來加探訪她,我作為朋友,應該怎樣幫助她?

A: 婚姻美滿,孩子聽話,事業如意,要如何定義?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給別人看我們最光鮮亮麗的部分,有什麼心事、苦水,除非是親近的朋友、家人,要不一般人是很難看到事情的真相的。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很明顯看到他/她對朋友的地下情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是很難幫到別人的。

一段地下情能持續17年,當中必然提供了一些需求的滿足和彼此的依賴,也許是金錢,也許是感情,也許是性…很難一下就斬斷。除非是當事人有意願,或是因為東窗事發必須做個處理,否則,旁邊的人是幫不上忙的。就為她祝福吧!

Q: 我朋友的兒子快十五歲,自從去年十月開始,便不肯上學。他不願意跟任何人說其中原因,每天留在家中不上學。我和我先生昨天剛去跟他談了一個多小時,他一句話也沒說,但不停地流淚。他不肯去見心理醫生及輔導員,他表示他的秘密從沒跟任何人說,也不打算如此做。

家庭背景: 爸爸於去年三月突然去世,媽媽獨自帶三個子女,他是第二。媽媽很愛他們,是童軍領袖,經常帶三個子女一塊參加童軍活動,主要是露營等户外活動。

A: 我們先回頭來問問自己,作為身邊關愛孩子的大人,我們能不能允許孩子有一個 自己私密的心理空間?

有時我們越想知道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他就越不願意說,這是一個動力的循環。

孩子不肯去學校,可能事情發生在學校裡,家長可以到學校問問老師或和孩子比較親近的同學,也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一句話不說,但不停地流淚。我們可以知道這必然是個很痛苦的事情。很多時候不願說,是因為不相信有人可以幫到他,或者擔心家人會難過。身邊的大人可以跟他說:『看到你這樣,我心裏好難過,我很想幫忙,但不知能怎麼幫你,你能不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你是不是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整理、消化?你要做什麼,我都支持你,等你準備好,隨時可以來跟我談。』

如果可以勸說孩子願意去見輔導員或心理專業人員,會對孩子有幫助。

孩子媽媽的心理狀況我們需要多留意。先生過世,孩子出狀況,媽媽也會有壓力。關心的朋友可以聽她訴訴苦,跟她聊聊,如果有一些狀況是我們不能掌握的,可以建議她見見心理醫生、社工或相關人員、參加一些支持團體,從專業的角度幫助她。

Q: 好朋友患上紅斑性狼瘡,常發作時痛得不想活!她是一個很強及固執的人。要怎麼幫她?

A: 身體有疾病,需要配合醫師做治療。這是作為朋友可以提醒的。

記得有時間陪陪她,關心她,聽她說話。跟她一起找一些可以讓她開心的事,跟她一起做。

從身心靈一體的角度來看紅班狼瘡,通常和憤怒、絕望的不能表達有關。紅斑狼瘡是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自己。有紅斑狼瘡的人,一般會比較好強,對自己要求很高,也對外界要求很高,但卻很難表達,而這些累積的情緒,就容易變成毒素,攻擊自體。

對身體的疾病,除了一般檢查和聽從醫師服藥外,還可以有個方法做參考。最簡單的方式是看看身體的病痛處,在身體的功能為何?將之轉換為心理的功能。比如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眼睛出問題,很多時候,是有東西不想看。同理,耳朵有問題,常是有東西不想聽。如果是肺出問題,肺的功能是掌管氣體交換,讓我們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換成在心理上,就可能是提醒我們和外界的互動有問題,接受生活的能力受到影響,沒辦法充分享受生命。

這是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可以當作在正統醫療外的另一種心理探索。

Q: 好朋友患了癌症,心情不好時,時常埋怨自己的醫生、丈夫,我應如何安慰她?

A: 罹患癌症,會怨天尤人是很正常的反應之一。

做為朋友能做的,是讓她有機會抒解情緒,陪伴他/她想想癌症的發生,是要給他/她什麼樣的訊息?是生活的不正常?是飲食的不平衡?是心理的不協調?抑或是…而她現在可以怎樣去調整?

生病有其意義及功能。生病後可以不用做日常的工作,可以光明正大的偷懶休息,可以不用再扛太多責任…

通常我們自己如果不能放下或表達我們的情緒,在無意識中,就容易會創造生病來幫助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不想上學,便會不舒服,生病…。

問問朋友,“她最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什麼東西對她最重要”“她的期望是什麼﹖”

癌症與長期的傷害,悲痛,憎恨有關。而那裡面通常帶有許多的情緒。周圍的人,要允許那些情緒能夠呈現,而不要去壓抑,讓那些能量出來,才有機會抒解及離開。

陪著她做一些讓她快樂的事,覺察自己的期待和需求,讓她看清楚她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

會埋怨醫生、丈夫,通常和失望有關。對醫生或丈夫有期待而不能得到。但那些期待是什麼?是不是合理?用什麼方式表達?這都是朋友可以跟她一起去分析討論的。

Q: 朋友腦癌末期,是內向的人,先生在香港。想給她支持。怎麼做比較好?

A: 內向的人,一般不太跟別人說心事,所以第一步要放在建立彼此的信任和關係上。 幫她做些事情,聽她說說心事,也把自己的一些相關事情說給她聽,讓她可以慢慢打開心房。

癌症和憤恨、悲痛有相當的關係。通常發現癌症前的半年到兩年間會有一些重大事情發生。可以關心一下。

腦部,掌管我們所有的思考,信念。拒絕改變舊有的思考模式,卻又不斷受到外在世界的衝擊,就容易出現腦部的問題。

Q: 先生想回流,但我不願意,我應該如何做,才能使大家都滿意?

A: 想回流或想留下,必然都有其理由,只是大家是不是很清楚那些理由是什麼?

用一個成人的方式去討論,而不是像孩子一樣的發脾氣、鬧情緒是很重要的。

可以找個大家都比較空閒的時間坐下來,各自把自己認為回流或留下的優缺點做一個列表,甚至可以用加重計分把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以自己的感受乘二,乘三…

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讓彼此理性的把心裏的優先次序做個整理,也幫助彼此更瞭解相互的需求和看重的事情。

有了列表,就可以互相討論,一起留下,一起回流或各在一方,都是可能的選擇。

想清楚在一起時可以如何滿足各自的需求,分隔兩地要如何維繫彼此的感情和信任,這不但有助事情的澄清和計畫,也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和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