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

星期天早晨,上海市中心金融區裡,一堂看似培養未來企業領袖的「EMBA」課程正在進行,不過上這堂課的學生,並不是經驗豐富的企業經理、主管們,而是一群三到六歲的小孩。

「EMBA」的「E」代表的是「early」(及早)的意思。這種「兒童EMBA」現在成為上海的熱門課程,開課兩年來,已經超過一千五百人參加。積極的父母們,早早將孩子送入EMBA,學習溝通、領導、國際貿易,好讓孩子可以在全球化經濟中成為贏家。

「我的兒子在課堂上表現很好,他不害怕公開演講,還表現出做領袖的企圖,」一位將三歲兒子送來上課的家長說。 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從來沒少過,尤其少子化的這一代,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全都投入在孩子的教育身上。 不僅中國大陸如此,亞洲各國父母拚教育的決心,更顯現在孩子滿滿的行程表上,不僅學業科目要補習,國際禮儀、才藝、運動、潛能開發,全都列入課後學習項目。  

一位十歲的香港小學生,除了學校的課程外,每週要上八小時的網球課,外加三小時家教溫習科學與數學。他的姊姊更每週參加將近十樣以上的課外活動。在日本,愈來愈多家長不信賴公立學校那套讓孩子減輕壓力、身心平衡的「餘裕教育」,紛紛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好好加強各科學習。 連一向強調讓孩子獨立自主的美國,現在家長也開始擔心孩子未來的競爭力,為了因應中國的崛起,甚至把還在牙牙學語的寶寶就送去學中文。  

台灣十年教改,希望讓孩子快樂學習,但是十年來補習班成長為五倍。目前就讀實踐國中的學生李明綱說,「他每月補習費約三、四千元,念書到十一點睡覺還算早。」 國二的他看到「大學畢業生的薪水兩萬起跳,碩士也只有三萬多一點,很多大學生都擔心失業」,也開始為未來感到憂心。

過度學習扼殺孩子潛能  
當全球化經濟的浪潮已經打到家門口,不但衝擊到每一個人目前的工作,更衝擊到孩子未來的機會。過去靠會考試、念好學校、找好工作的穩定階梯已經不見,全世界的父母,無不用盡心思及早加強孩子的競爭力。 但過度、過多、過早的學習,卻可能扼殺孩子真正的學習能力。被動填塞知識的補習,也無法培養出未來社會需求的能力。日本教育學者Hirohito Komiyama就提醒,不斷被送去補習的學生,EQ通常偏低,這樣的孩子不易和人社交、溝通,無法在需要團隊合作的社會裡獲得成功,也很難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創新人才。  

面對琳琅滿目的才藝補習,面對排倒海的全球競爭壓力,父母不斷送孩子學東學西,原因無他,「因為我不知道我怎麼做對孩子最好?」一位每週匆匆忙忙送孩子去補習的日本媽媽說出了當前大部份父母的心聲。

世界的孩子都在學什麼?  
你的孩子究竟該學什麼?什麼能力才是可以讓他在未來成功快樂的基礎?面對全球人才的競爭,台灣的教育又該如何積極面對? 教育,是因應全球化變遷的關鍵,許多國家早已開始面對這些變化,用心規劃教育政策,從根本教育孩子成為一位世界公民,一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這十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創新、發展,知識隨手可得,也隨時被淘汰、更新。在今天,知識本身不再具有高價值,也因此,各國教育上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從強調知識的吸收,到愈來愈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  
為了讓歐盟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並讓人民有更好的工作與更好的社會凝聚力,在二○○一年,歐盟會議提出了關於未來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y),包括: 一、用母語溝通的能力二、用外語溝通的能力三、運用數學與科學的基本能力。 四、數位學習的能力。 五、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包括,時間管理、解決問題、蒐集資訊、有效運用資訊的能力,更具體地來說,是管理個人職業生涯的能力。 六、人際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七、創業家精神:能夠擁抱改變、勇於創新,能夠自我設定目標、策略,追求成功。 八、文化表達的能力:能夠欣賞創意、體驗各種美感經驗(例如:音樂、文學、藝術等)。  

澳洲在一九九○年代就開始推動全國性教改,教改重點──由知識導向,轉向能力;由著重如何輸入知識,轉向如何活用知識。也就是不僅能「學」,而且要會「用」,並提出了七項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見註),做為教育的核心。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關鍵能力代表一種可轉移的(可以運用到不同的情境)、多功能(可以達成不同目標、解決不同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包含知識、技能、態度所組合成的能力,這些能力貫串終身學習。 各國提倡關鍵能力的目的不僅在提升個人競爭力,更在於讓人可以活出價值、社會得以繁榮。也因此歐盟所提倡的關鍵能力關係到一個人生活的三個重要層面,這些關鍵能力是為了讓人: 一、個人的自我得到充分的發展,創造個人的文化資本:能夠依個人的興趣、天賦、熱情追求人生的目標。 二、成為一個活躍的公民,融入社會:創造社會資本,可以參與公民社會的活動。 三、具備就業能力,創造人力資本:可以在就業市場中,尋得一份有尊嚴的工作。

建立學習支柱,培養關鍵能力
「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很難單獨指出哪一種能力最重要,」微軟「未來學校」的顧問麥可曼(Mike McMann)指出,「但是很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樂於追根究柢的人,讓學生有能力不斷地問:為什麼?要如何自我提升?我需要擁有哪些知識才能成功完成我所做的工作?」 儘管環境變動快速,父母無法永遠替孩子預作準備,但教育的目的,學習的根基卻有根本不變的原則,教育要能讓每個孩子適才適性,發揮最大的潛能。  

長期關心台灣教育的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語重心長地說,「不需要急著教給他,要讓他在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吃得太多,孩子不知道滋味,就沒有機會真正學到、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當全球的父母急著送孩子去上各式各樣補習班時,也許該回頭看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九九八年國際教育會議所提出的「學習的四個支柱」: ◆學習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 ◆學習動手做(learning to do):培養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習與他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具備世界公民素養、國際觀與文化了解的能力。 ◆學習自我實現(learning to be):展現天賦潛能、實踐個人的責任與目標,成為熱愛生活、有道德的社會人。  

為孩子建立好學習的四大支柱,在基礎上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不管全球如何變遷,相信孩子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註:澳洲七項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包括:一、蒐集、分析、組織資訊的能力。二、表達想法與分享資訊的能力。三、規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四、團隊合作的能力。五、應用數學概念與技巧的能力。六、解決問題的能力。七、應用科技的能力。

本文出自2006《天下雜誌》教育特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