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9日

華人的"聰明"與美國人的"愚笨"

來源:新華網

在美國,記者已不止一次聽華人說,美國人「愚笨」。

說別人「愚笨」的人肯定有聰明過人的地方,但記者認識的一位華裔市長說,華人的一些「聰明」卻沒有得到美國人的認可。這位任期已超過10年的市長管理著洛杉磯縣轄下的一個中等城市。他說,他在任職期間,多次接到美國人投訴華人「過於聰明」的舉報信。有一次,一家商場搞促銷,平時2.5美元一瓶的食用油當時花5美元可買4瓶,但商家規定每人只能買4瓶。活動當天,當地不少華人不僅自己趕來搶購,而且還把其他地方的親朋好友都叫來了。一部分華人約好時間在商場門前集合,然後浩浩蕩蕩地「殺」進去,整個商場看上去幾乎全是華人。據說,有的華人買了4瓶後,返回去繼續購買。與華人相比,白人買了4瓶後就走了,而且沒有呼朋喚友。促銷活動剛開始半天,商場供應的促銷食用油就被「洗劫一空」。很多晚來的白人沒買到,掃興而歸。

第二天,一封舉報信投向了市政府,信中抱怨華人貪小便宜,不守「規矩」。市政府找華人代表對話時,華人代表反駁道,「商家也沒有事先規定不能通知親朋好友來採購。至於說有的華人買了又買,能拿出證據嗎?為什麼當時不阻止,反而事後告狀?」一名華人代表私下說,「美國人就是笨,還不服」。

某年復活節,市政府舉辦了兩項活動。其中一項是組織為慈善機構籌款,另外一項是組織孩子在野地裡尋找事先藏起來的彩蛋。籌款活動安排在早上6點,內容是製作早點,然後沿街出售,再把掙來的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活動當天,參加籌款活動的全是清一色的白人,他們干到上午9點多才回家。尋找彩蛋的活動安排在當天上午10點,華人家長早早地就把孩子帶到了現場,還沒等白人孩子來齊,就投入了「戰鬥」。華人家長一邊觀看孩子尋找彩蛋,一邊現場指揮,有的家長情急之下還親自「衝鋒陷陣」。在這些「聰明」的家長帶領下,藏起來的彩蛋很快落入華人孩子的籃筐裡。那些「孤軍奮戰」且「反應遲鈍」的白人孩子哪裡是對手?只好眼巴巴地看著華人孩子興高采烈地凱旋。

事後,一封投訴信交到了這位華裔市長手中。信中說,「早上募捐活動現場,看不到華人的身影,可是尋找彩蛋,華人家長『熱情有加』,提早讓孩子動手不說,還親自參與。這哪裡是公平的競爭遊戲?」為此事,這位市長和華人代表進行了對話。一位華人代表不以為然地說:「他們(美國人)的孩子找不到雞蛋,說明他們的孩子沒有我們的孩子機靈。孩子就應該讓家長指點,否則怎麼 能進步?再說,事先也沒有規定孩子的父母不能在現場做『參謀』。」市長無言以對。
市長說,華人的「聰明」和美國人的「愚笨」還體現在學習上。不久前,該市的某個高中舉行畢業典禮,其中一項儀式是對考試排名前10位的學生頒獎,上台領獎的全是華裔學生。校長照例發表講話,對獲獎學生的勤奮和刻苦褒獎一番後,又補充,「華裔學生的確 OUTSTANDING(出色)」。沒想到,這句話惹來了麻煩。

第二天,市長接到了一個白人家長的投訴信,信中說,華裔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常常獲獎,是因為他們把課餘時間全花在了五花八門的補習上。與華人相比,白人家長不主張自己的孩子在放學後還去上輔導班,而是讓他們盡情鍛煉和玩耍,所以白人孩子學習時間自然要少得多,考試成績不如華裔學生也正常。投訴信建議,學校畢業頒獎不應只考慮考試成績,而應考慮綜合素質,如組織才幹、團隊精神、動手能力、演講與口才等等。市長說,他在調查此事時,一位華人家長很不高興地說,「白人孩子學習就是笨,怎麼還責怪起我們華人孩子來了?當地有法律規定不讓辦補習班嗎?再說,在我們華人中,有許多人是第一代移民,不少孩子也不在美國出生,英語不過關,正式身份都沒有,不加倍努力怎麼能融入這個社會?美國人為什麼不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華人想想?」市長承認,他很難擺平這些「爭端」,既不能說服華人接受美國人的行為方式,也不能說服美國人理解華人的行為方式,「這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文化衝突』吧。」

如何看待「聰明」與「愚笨」的問題,市長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法存在差異十分正常。同樣處理一件事情,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孰優孰劣,很難用「好」與「壞」來概括。聰明無疑是讚譽詞,但聰明過了頭,可能會變壞事,難怪中國有「聰明反被聰明誤」一說。「愚笨」是貶義詞,但愚笨有時不一定是壞事,所以中國也有「大智若愚」一說。一言以蔽之,不同的種族應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才是最明智的辦法。

-------------------------------------------------------------------------------

華人聰明美國人笨 中國已勝過美國了嗎?

有一天,該市一家商場搞促銷活動,食用油5折出售,限每人買4桶,白人都老老實實地買4桶,而華人卻呼朋引類,蜂擁而進,其中一些人買了4桶後,轉身又去買。第二天,有美國人給市政府寫信投訴,說華人不守規矩。這位市長於是約見華人代表瞭解此事,試圖進行教育。但華人代表根本不買帳,說商場並未規定不能通知親友來買,至於有人買幾次,有證據嗎?還有人私下裡抱怨說:「美國人就是笨,還不服。」

這件事情很小,但其中蘊含著一個重大的社會學課題,就是人與人相處應該遵循一個什麼原則。人類社會是眾多個體組成的,每一個個體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個人利益沒有錯,前提是不能損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謀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也應該顧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勞動人民歸結為一句俗話:「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季羨林老先生在讚揚王選院士的時候,說了道德的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專為他人著想,不為自己考慮,他認為王選做到了。第二個層次是在考慮個人利益的時候,也能考慮別人的利益,他認為自己只達到這個層次。按照這個標準,香港大資本家霍英東先生也只是達到第二個層次,即便如此,已經受到港人的一致推崇。他不但自己賺錢,也幫助別人賺錢。所以連黑道上人也佩服他,他從來不帶 保鏢,獨來獨往,沒有人綁架他。美國白人只買4桶油,也只是達到第二個層次。他們覺得既然商場這麼說了,就不能違反,好事不能自己獨佔。那些「聰明」的華人連這個層次都沒有達到,給同是華人的市長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行為在國內更是普遍。比如一些駕駛汽車的,無論是行使過程中還是停車,都不大考慮別人方便不方便。這類事情,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常常遇到的,因此具有某種普遍性。

這篇報道不但揭示了兩種道德素養,而且揭示了兩種價值觀。我們許多人認為,能牟取個人利益就是聰明,不管採取什麼方式,否則就是笨。聰明當然比笨好,於是人人都設法學得「聰明」一些,「精」一些,於是乎這樣的「聰明」就成了一個群體的共同性格。一個做了十多年市長的華人,經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概括,總結出兩個群體之間「聰明」和「愚笨」的差別,說明起碼他認為「聰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群體性格。

聰明過頭,還自以為聰明,叫做自作聰明。這正是可悲之處。但還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別人指出來之後還不以為然,拒絕作出反思。長期的環境熏陶使人們失去了辨別美醜的能力了。

有的人會說,這些都是小事,要看到我們民族偉大的地方。對此,我願意引用一句古話: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況且這不是小事,它關係到社會是否和諧,進步的道路是否順暢。北京的馬路上常常見到這種情況,一輛車搶道,擋住了別的車,誰也不讓誰,喇叭聲響成一片。他們的習慣性思維是,在這種情況下,誰讓誰吃虧,誰就是愚笨。結果大家都走不了,不但自己走不了,一大串車都塞得死死的動彈不得。某種程度上,這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你說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是小事嗎?

社會和諧離不開道德支撐,要求人在考慮自己利益的時候,也適當地考慮他人的利益。

沒有留言: